儿科新生儿黄疸专科护理流程怎么写?
- 提问者网友:ミ烙印ゝ
- 2021-08-18 01:43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如潦草
- 2021-08-18 02:32
20名新生儿黄疸,男婴15名,女婴5名,生理性黄疸 13名,病理性黄疸7名。20名新生儿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2周后家庭访视,13名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名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 12 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名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名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2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2.2.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
2.2.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3观察与护理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颜色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3.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3.6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肛门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裸露,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3.7提早人工喂养暂停母乳喂养,提早人工喂养,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本文7名婴儿均为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7天后,黄疸下降,认为此母乳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3.8健康宣教大多数新生儿家长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思想上不够重视,要向家长讲解黄疸原因及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措施,严重时可引起核黄疸,致婴儿死亡,取得家长信任,保持良好医患关系,他们会主动配合医护人早做好婴儿的观察、治疗和护理。本文1名婴儿家长未予重视,致使婴儿8周后黄疸才消退,影响婴儿预防接种,这应引起广大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
黄胆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同,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以是病理现象。临床上以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 μmol/L(15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一)生理性黄疸
【诊断】
1.临床表现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d出现黄疸,最迟可在第5天出现,5d后出现的黄疸多要考虑病理性。黄疸于4~6d最明显,足月儿在生后10~14d消退;早产儿约有80%生后出现黄疸,可持续3~4周消退。生理性黄疸不伴有其他症状,小儿精神、反应好,个别新生儿吃奶稍差。
2.检验 血清胆红素测定在生后1周内,均超过34.2 μmo1/L(2mg/dl)。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值不超过205.23μmol/L(12mg/dl),早产儿较足月儿为重,峰值可达17l~205μmol/1(10~12mg/d1),但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
【治疗】
生理性黄疸不需治疗,注意新生儿的保暖,适当提早喂养,供给足够的水分和热能,及早排出胎便,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可以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同时应注意与夹杂的病理性黄疸鉴别。
【护理】
按新生儿或早产儿护理常规。
(二)病理性黄疸
【诊断】
1.病史 了解儿母妊娠史,分娩史,临产前有无感染及用药史,有无输血史,家族成员有无肝炎,黄疸史。注意胎次,是否早产,有无产伤、窒息、缺氧、饥饿、感染史,详细询问黄疸出现及持续时间,程度与消长情况,大小便颜色。生后有无引起黄疸的用药史(如磺胺,水杨酸制剂,大剂量维生素K3,K4等)和接触萘类史(如卫生球等)。
2.临床表现 黄疸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早产儿在3周以上;黄疸在出生后消失复现并进行性加重。重症的黄疸可以合并核黄疸。除此以外,由于发生原因不同,常有引起黄疸的原发病的伴随症状。
3.检验
(1)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有核红细胞计数。
(2)测定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达205μmol/L(12mg/dl)早产儿256μmol/L(15mg/dl)应警惕发生小儿胆红素脑病。
(3)尿常规及尿三胆试验。
(4)注意大小便颜色,必要时行粪胆原检查。
(5)根据病情选作以下检验:
①疑为新生儿肝炎者作肝功能检查,同时查母子HB-sag、HBeAg、HBVDNA、抗HBc-IgM等,甲胎蛋白(正常新生儿甲胎蛋白阳性,生后一月时转阴)。[医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②疑为新生儿败血症者作血培养,局部感染渗出物作涂片及培养。
③疑为巨细胞包涵体病,作尿沉渣检查找有包涵体的巨细胞,有条件可作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④疑为新生儿溶血症作有关检验,详见新生儿溶血症。
⑤疑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检测正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正常人>75%,患者降低);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生成试验;有条件可作G6PD活性测定。
⑥疑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作红细胞脆性试验(正常人开始溶血0.40%~0.46%,完全溶血0.30%~0.36%,患者红细胞脆性升高)。
⑦疑为半乳糖血症作尿班氏试验,有条件者可测定血中半乳糖浓度和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酸酶活性。
⑧疑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作血清蛋白电泳检验(患者α1-球蛋白<2g/L),有条件可作α1抗胰蛋白酶活性测定。
⑨疑为先天性胆道梗阻,应注意血胆红素及大便颜色的动态变化,必要时作脂蛋白X检验,B型超声,CT等检查。
⑩其他遗传性代谢缺陷疾病,参见遗传性代谢缺陷病章节。
【治疗】
1.病因治疗 首先应明确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除病因。
2.药物治疗
(1)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每日4~8mg/kg,副作用有嗜睡及吮奶缓慢。
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同,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以是病理现象。临床上以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 μmol/L(15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一)生理性黄疸
【诊断】
1.临床表现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d出现黄疸,最迟可在第5天出现,5d后出现的黄疸多要考虑病理性。黄疸于4~6d最明显,足月儿在生后10~14d消退;早产儿约有80%生后出现黄疸,可持续3~4周消退。生理性黄疸不伴有其他症状,小儿精神、反应好,个别新生儿吃奶稍差。
2.检验 血清胆红素测定在生后1周内,均超过34.2 μmo1/L(2mg/dl)。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值不超过205.23μmol/L(12mg/dl),早产儿较足月儿为重,峰值可达17l~205μmol/1(10~12mg/d1),但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
【治疗】
生理性黄疸不需治疗,注意新生儿的保暖,适当提早喂养,供给足够的水分和热能,及早排出胎便,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可以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同时应注意与夹杂的病理性黄疸鉴别。
【护理】
按新生儿或早产儿护理常规。
(二)病理性黄疸
【诊断】
1.病史 了解儿母妊娠史,分娩史,临产前有无感染及用药史,有无输血史,家族成员有无肝炎,黄疸史。注意胎次,是否早产,有无产伤、窒息、缺氧、饥饿、感染史,详细询问黄疸出现及持续时间,程度与消长情况,大小便颜色。生后有无引起黄疸的用药史(如磺胺,水杨酸制剂,大剂量维生素K3,K4等)和接触萘类史(如卫生球等)。
2.临床表现 黄疸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早产儿在3周以上;黄疸在出生后消失复现并进行性加重。重症的黄疸可以合并核黄疸。除此以外,由于发生原因不同,常有引起黄疸的原发病的伴随症状。
3.检验
(1)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有核红细胞计数。
(2)测定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达205μmol/L(12mg/dl)早产儿256μmol/L(15mg/dl)应警惕发生小儿胆红素脑病。[医学教 育网 搜集整理]
(3)尿常规及尿三胆试验。
(4)注意大小便颜色,必要时行粪胆原检查。
(5)根据病情选作以下检验:
①疑为新生儿肝炎者作肝功能检查,同时查母子HB-sag、HBeAg、HBVDNA、抗HBc-IgM等,甲胎蛋白(正常新生儿甲胎蛋白阳性,生后一月时转阴)。
②疑为新生儿败血症者作血培养,局部感染渗出物作涂片及培养。
③疑为巨细胞包涵体病,作尿沉渣检查找有包涵体的巨细胞,有条件可作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④疑为新生儿溶血症作有关检验,详见新生儿溶血症。
⑤疑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检测正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正常人>75%,患者降低);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生成试验;有条件可作G6PD活性测定。
⑥疑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作红细胞脆性试验(正常人开始溶血0.40%~0.46%,完全溶血0.30%~0.36%,患者红细胞脆性升高)。
⑦疑为半乳糖血症作尿班氏试验,有条件者可测定血中半乳糖浓度和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酸酶活性。
⑧疑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作血清蛋白电泳检验(患者α1-球蛋白<2g/L),有条件可作α1抗胰蛋白酶活性测定。
⑨疑为先天性胆道梗阻,应注意血胆红素及大便颜色的动态变化,必要时作脂蛋白X检验,B型超声,CT等检查。
⑩其他遗传性代谢缺陷疾病,参见遗传性代谢缺陷病章节。
【治疗】
1.病因治疗 首先应明确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除病因。
2.药物治疗
(1)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每日4~8mg/kg,副作用有嗜睡及吮奶缓慢。
- 1楼网友:平生事
- 2021-08-18 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