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一)》的汉语译文,请帮帮我!诗文如下: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答案:3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1 23:39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03-31 17:28
有谁知道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一)》的汉语译文,请帮帮我!诗文如下: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慢性怪人
- 2021-03-31 18:15
放言五首 白居易
序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
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
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首,以续其意耳。
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 可知甯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怜光彩亦何殊
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 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
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 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能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 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 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轮毂 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 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请看弈棋者 输赢须待局终头
译文
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 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 祸福轮回像车论一样
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 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 马失前蹄不必忧虑
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 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 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 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其四
谁家宅第成还破 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 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 东海何曾有顶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 共成枯骨两何如
译文
谁家住宅建成后还去破坏 那里来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了
昨天屋内外挤满了人 今天在门外就可以招待了 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
江浙一带海上何曾有稳定的波浪 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
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其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 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 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 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 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 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
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 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 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序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
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
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首,以续其意耳。
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 可知甯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怜光彩亦何殊
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 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
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 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能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 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 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轮毂 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 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请看弈棋者 输赢须待局终头
译文
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 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 祸福轮回像车论一样
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 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 马失前蹄不必忧虑
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 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 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 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其四
谁家宅第成还破 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 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 东海何曾有顶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 共成枯骨两何如
译文
谁家住宅建成后还去破坏 那里来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了
昨天屋内外挤满了人 今天在门外就可以招待了 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
江浙一带海上何曾有稳定的波浪 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
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其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 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 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 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 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 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
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 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 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摆渡翁
- 2021-03-31 19:42
放言五首(其一)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
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怜光彩亦何殊。
白居易七律《 放言五首 》,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由此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在元和四年(809)二月,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第二年春,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心情很愤慨 ,便写了五首七律《放言》,表示自己的心情。白居易读了很是叹赏 。元和十年。白居易也因上疏要求追捕和查清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事件,触犯了权贵,被贬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和元稹当年的遭遇一样,非常感慨,于是效法元稹,也写下了五首《放言》诗 ,作为奉和。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昏愦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愤懑不平。此诗为第一首,纵论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无 。”底事,何事 ,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开门见山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被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 ,什么样的怪事没发生过 ?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 ,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 。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杜预注 :“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 ,吾不信也 。”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 ,即宁武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性质不同,作伪则一。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有几个人知道,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但它终究不是火 ;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哪里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迷惑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怜光彩亦何珠。”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之喻 ,明示辨伪之法 。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 。照乘,明珠。《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庸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乃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令人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代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显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世事失常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 ”、“底事”、“但爱”、“可知”、“终非 ”,“岂是”、“不取 ”、“何殊 ”,连珠式地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人以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联系诗人直言取祸的冤案,读者自会领悟到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呐喊。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
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怜光彩亦何殊。
白居易七律《 放言五首 》,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由此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在元和四年(809)二月,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第二年春,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心情很愤慨 ,便写了五首七律《放言》,表示自己的心情。白居易读了很是叹赏 。元和十年。白居易也因上疏要求追捕和查清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事件,触犯了权贵,被贬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和元稹当年的遭遇一样,非常感慨,于是效法元稹,也写下了五首《放言》诗 ,作为奉和。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昏愦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愤懑不平。此诗为第一首,纵论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无 。”底事,何事 ,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开门见山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被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 ,什么样的怪事没发生过 ?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 ,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 。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杜预注 :“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 ,吾不信也 。”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 ,即宁武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性质不同,作伪则一。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有几个人知道,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但它终究不是火 ;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哪里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迷惑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怜光彩亦何珠。”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之喻 ,明示辨伪之法 。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 。照乘,明珠。《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庸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乃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令人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代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显出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世事失常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 ”、“底事”、“但爱”、“可知”、“终非 ”,“岂是”、“不取 ”、“何殊 ”,连珠式地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人以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联系诗人直言取祸的冤案,读者自会领悟到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呐喊。
- 2楼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03-31 18:35
“汉语译文”?这不就是汉语么?
【放言五首】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
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放言五首】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
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