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
1,他的用意
2,他说:同学们,中国不是法兰西,因为,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课! 的含义
求求大家啦!
闻一多先生关于《最后一课》的特别讲座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9 00:17
- 提问者网友:爱唱彩虹
- 2021-03-08 07:20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独的牧羊人
- 2021-03-08 07:42
不要为这是最后一次上课而悲伤,这虽然是最后一次上课但他却能永远激励我们不忘祖国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永远存在,不会仅仅是最后上的这一节课。
表达了作者为祖国而悲伤痛对祖国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对外国侵略者的无限愤慨。。。
他告诉自己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的法语课不会是最后一节,这个民族一样不会灭亡。。。
他在鼓励自己的下一代要有民族复兴的准备,和对外国侵略者的敌视。。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永远存在,不会仅仅是最后上的这一节课。
表达了作者为祖国而悲伤痛对祖国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对外国侵略者的无限愤慨。。。
他告诉自己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的法语课不会是最后一节,这个民族一样不会灭亡。。。
他在鼓励自己的下一代要有民族复兴的准备,和对外国侵略者的敌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撞了怀
- 2021-03-08 09:15
1938年2月18日,是长沙临时大学在岳麓山下的最后一天,而这一天的上午,仍然有学生在上课。
闻一多先生来了!
依旧是那件灰色的长袍大衫,依旧是那条洁白的羊毛围巾,闻一多踏着文学院教授们少有的那种急匆匆的步伐,笃笃有声地走上了讲台,放下烟斗和茶杯,目光炯炯有神地环顾着每一个在座者。
“哦,都来了吗?”闻先生习惯地问了一声,并不等别人回答,就拈起一支粉笔,旋过身子,在黑板上写了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最后一课”。
写完题目之后,闻一多久久凝望着学生们,半晌之后,才掠过一丝不经意的微笑,很沉着地开口:
“同学们,今天,校方告诉我,这里有一堂国文课,由我给大家主讲。我今天要给大家将的,是一篇法兰西小说,名字叫《最后一课》。”
礼堂里出现了很短暂的交头接耳的议论声,旋即又平静,鸦雀无声。
“是的,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小说。大家上中学的时候,一定已经读过这篇小说了。你们的弟弟妹妹……如果他们今天还能有幸坐在书桌前头,也许此时正在读这篇课文。可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都把它读懂了?好吧,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大家静静地听,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普法战争时期,发生在阿尔萨斯省的故事。”
闻一多把课本递给了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同学。
虽然这已经四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虽然这位女同学的普通话当中,夹杂着明显的南方口音,然而,整个礼堂里没有一点多余的声音,每一个人都在凝神屏气,回味着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十分熟悉的老故事。
闻一多发现,礼堂门口也站了许多人,有的扒着门框,有的斜靠在礼堂的墙壁上,胆子大的已经溜进来,在后排的空位子坐下来,有的人刚刚打完预防针,衣服袖子还高高地捋着,他们也在凝神静气地倾听这位女同学朗读。在这些站着的人群中间,闻一多甚至发现,张伯苓也在其中,他正不断地用手绢擦拭着自己的眼镜。
那位朗读课文的女同学放下课本,悄悄地坐下了。教室里依旧一片寂静,偶尔传来几声咳嗽和唏嘘的声音,有的人在不住地擦拭自己的眼镜,坐在角落里的女同学,偷偷地在自己已经湿润的脸庞上抹了一把。这时,礼堂门口,已经黑压压地站了很多人,久久不愿离去……
礼堂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军号声,可能是通知工学院的同学们去搬运实验器材,准备装车了。可是礼堂里依旧静静的,没有一个人动。
闻一多抬起头来,环顾着在座的每一个人,他的声音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高亢: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不是每一个都懂了?一个民族,当它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其愿望的时候,抑或它的子孙在肉体上依然生存着,可是,那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失去自由的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是痛苦的代名词。用不着我说,大家都知道了,明天,我们又要去漂泊,去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带好自己的国文课本,无论你学的是电子物理、生物医学或者是拉丁文,这都不重要,因为你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珍惜你们手中的教科书吧。到了昆明,我要给你们讲诗经、讲楚辞、讲庄子、讲屈原,讲五千年以来,中华古国最灿烂、最辉煌的篇章!同学们!中国,不是法兰西,因为,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课!”
1、"教室里依旧一片寂静,偶尔传来几声咳嗽和唏嘘的声音,有的人在不住地擦拭自己的眼镜,坐在角落里的女同学,偷偷地在自己已经湿润的脸庞上抹了一把。"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你们的弟弟妹妹……如果他们今天还能有幸坐在书桌前头,也许此时正在读这篇课文。”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3、本文跟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1 、语言表达的特点是:
以环境描写间接突出气氛和时代的背景。
2、潜台词是:因为战争已经没有学校来供学生学习,甚至因为战争很多孩子都已经丧命。
3、相同的都是突出时代的背景。
不同在于本文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引用的同时却不同都德的一味妥协纪念,本文强调的是中国,不是法兰西,因为,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课这样积极进取的主旨。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