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关于礼仪的古代诗词,以及【礼与仪】的议论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03:55
关于礼仪的古代诗词,以及【礼与仪】的议论
最佳答案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所以,探讨“礼仪”,我们从中国古代对礼仪的理解开始。“礼仪”一词,由“礼”和“仪”组成。我国古代礼仪往往既是祭祀鬼神的仪式,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一)礼
  “礼”在我国古籍中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礼仪文化。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具体来说,“礼”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礼是安邦定国之根本
  《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昭公十五年》云:“礼,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国语·晋语》云:“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论语·先进》云:“为国以礼。”《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云:“民之所由行,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礼无以辨明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之疏数之交也。”《礼记·庙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备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荀子·大略》云:“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礼记·礼器》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礼起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安邦定国之根本。在我国古代是包括法律、道德伦理在内的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2.礼通理
  《礼记·促尼燕居》云:“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疏》云:“理,谓道理,言礼者使万事合于道理也。”《礼记·乐记》又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管子·心术上》亦曰:“礼者,谓之有理。”
  礼通理,它有道理、事理的意思。元曲《儿女团圆》中说:“这个孩子无礼,心肝儿般知重他哩。”元曲《玉壶春》中又说:“这穷厮无礼。”这里“无礼”都是指的“无理”。《广韵》又云:“礼,得其事体也。”“得其事体”就是知其事理的意思。
  3.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
  《礼记·月令》云:“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这里的“礼”,作“尊敬”解。《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云:“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爱实者礼之。”这里也作“尊敬”解。元曲《竹叶舟》中说:“这秀才不礼我也。”也就是“这秀才不尊重我”的意思。
  4.礼指礼物
  《礼记·表记》云:“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注》云:“礼,谓挚也。”《疏》云:“礼,谓贽币也,贽币所以示己情,若无贽币之礼,不得相见。”《礼记·杂记下》云:“执事不与于礼。”《注》云:“礼,馈奠也。”引文中的“礼”,说的都是礼物。前者说民间往来相见,都要送礼物,“无礼不相见”。后者是说在丧礼上送的礼物太重,所以才不敢收受。
  5.礼指仪典、仪式
  “礼”起源于祭祀,最初就是一套祭祀仪式,后延伸为为了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了当时朝廷举行的五种主要仪典: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一般称之为“五礼”,指的都是有一定规模、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行为规范。至于在民间,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婚礼、丧礼、寿礼,以及为了招待客人而举行的宴饮,也同样有一定的规模、规格和程序,约定俗成,主要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历来也都称之为礼。在这里,礼、仪很难区分,礼就是仪。
上面五个方面,严格说来还不能涵盖中国古代关于“礼”的所有意义。柳诒徵说:“故中国古代所谓‘礼’者,实无所不包,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义也。”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的“礼”似乎有更通俗而深刻的表达,他说,“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他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了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为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它们获得严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了。”孟德斯鸠以一个西方人的身份来观察中国文化,说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可谓一言中的。不仅如此,还有制度、教育,都混在了一起。
  “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又辐射到了国家政治和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二)仪
  “仪”在古代,其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很多时候都同“礼”相近,但与“礼”相比,内容更为具体。概括来说有如下几种理解:
  1.仪指法度、准则
  《国语·周语下》云:“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礼仪也。”《管子·形势解》云:“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淮南子·修务训》云:“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这里“仪”同“礼”,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制度、法律、规则。
  2.指礼节、规矩
  《晋书·祖逖传》云:“逖性放荡,不修仪检。”这里的意思是指个人在行为举止方面的表现。
  3.指仪式、仪典、仪礼
  《仪礼》是“三礼”之一,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起初只称《礼》,也称《礼经》,后来改称为《仪礼》,也正是为了强调它记载仪式规范的这一侧面。
  4.指容貌、举止
  《诗·大雅·丞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邶风·柏舟》:“威仪棣棣。”《毛传》:“君子,望之俨然可畏,礼容俯仰,各有威仪耳。”《宋史·杨承信传》云:“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这里说的,都是容止仪表、体态风度等方面。
  5.指礼物
  通常所说的贺仪、奠仪,即指在不同的仪式上赠送的礼物。
  “礼”和“仪”这两个字的涵义,由于它们的相近性特点,所以在古代典籍中经常将这两个字连用,变成“礼仪”一个词。
  《诗·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说的是在祭祀仪式上,主人和客人的礼节全都合乎规范,可见这里的“礼仪”可以解释为仪式行为规范。
  《周礼·春官·肆师》云:“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指的是国君举行的重要礼典(仪式)的行为规范。《汉书·郊祀志上》云:“能知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是说只有知晓、精通礼典仪式的行为规范的人,才能担当“祝”的职务。
  《史记·礼书》云:“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汉书·礼乐志》云:“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从这两段文献可以知道,秦汉时代所谓的“礼仪”,概念是很宽泛的,和“礼”差不多,也包括了国家典章制度在内。
  《礼记·中庸》中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集注》云:“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意思是说,礼仪乃礼之要目,是主要的礼,而威仪则指那些次要的礼典仪式。可见,这里的“礼仪”和“礼”,也没有截然分开。
  总之,“礼仪”在我国古代,作为道德规范和准则,内容十分复杂。就伦理制度、伦理秩序而言,我们称之为“礼制”、“礼治”、“礼教”;作为接人待物的形式和惯例,我们可称之为“礼节”、“礼俗”;作为个体修为涵养,我们又可称之为“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我们还可称之为“礼让”。作为道德伦理的礼仪,无处不在,“国无礼则不正”。(《荀子·王霸》)又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故“仁义之道,非礼不成”。礼仪似乎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爱迪生都有那些名言,含有岁字的诗句
goodmorningsir补全对话
q307焊条是什么材质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________?V;语言
手机屏幕越来越大了,想要找个5寸左右屏幕的
iPhoneSE有哪些新功能
CPA成绩复核申请有用吗
关于x的方程2x+3(m-1)=x+1的解是正数,则m
艾青关于坚持的诗歌,想坚持学舞蹈,可是,身
20at%是什么意思
韭菜泡手是什么功效
西国海妖翻唱的那首蓝染的歌词 翻唱之后叫墨
28岁的已婚未育的女生,能做什么工作?
鸡蛋用英语怎么说
发觉有时下载下来的歌曲的音量很小声,请问如
推荐资讯
被虚伪的好了多年的闺蜜背后捅刀子,我真的很
马尾神经损伤,大小便失禁,吃什么药有效 性别:
魔法校园完结小说
有关于从农村混到市里的小说吗?女人缘很好的
高韶青和王之辉二胡谁拉得好
这就是我一直爱着你,但你却错过了我最美的年
我有6万欠条起诉费和律师费需要多少
梦见虫子会说话
母爱语录,关于赞美母亲的句子
电影《伤心小号曲》所有的背景音乐什么名字?
爱老公和孩子的句子,要分离的伤感语句
五月英雄联盟维护多久,英雄联盟服务器维护多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