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知道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声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音调、响度的区别。
教学器材: 锣、乒乓球、吉它、梳子、硬纸片、橡皮筋、刻度尺。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
教学设计:
引入课题: 复习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靠什么传播?
引入新课:介绍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噪声是物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放音乐,比较:同是乐音,也有区别,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大小,同一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给人的感觉也不同。我们常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新课教学:
音调:
实验:弹奏1、2、3、4、5、6、7,让学生感觉声音的高低。
(1)音调: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学生实验:图3-8、3-9.分组讨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2)影响音调的因素: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物体在1 秒内振动的次数。
介绍常见物体的频率范围及其应用:A、人的听觉频率和发声频率。B、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和发声频率。C、超声波和次声波。
响度
实验:放录音,调节音量,感受声音的大小。
响度:人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实验:观察发声体的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体会在距离声源不同距离处对声音大小的感觉。
影响响度的因素:A、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B、跟听者和发声体的距离有关。介绍减小声音分散,使声音响度更大的办法。
实验演示、学生比较: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音色:
实验:播放(或演奏)不同乐器演奏的旋律,感知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特色。由于音色不同,人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三、课堂小结: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声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四、课堂练习:练习讨论: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五、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