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如何形成的?具有什么意义?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0 09:03
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一直找不到答案,在此向大家求助。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
最佳答案
审美理想是人们对社会审美经验的概括和升华,同时也是对社会审美需要和审美利益的反映。因此,审美理想与社会的各种理想和价值观念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存在的。审美理想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意识之中,具有审美的普遍性,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鉴别和创造的最高尺度、最高标准。同时,它又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中,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并在社会历史实践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因此,审美理想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社会集团和阶级都存在着统一的审美理想,不仅不同时代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理想,而且同一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集团的人们在审美理想上也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能像在艺术的创造与欣赏中那样充分地表现出和感受到审美理想,因而在审美理想的对象化、现实化过程中,艺术便起着重要作用。审美理想和现实的统一,首先在艺术中充分表现了出来。
  2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审美理想大多数仅仅停留在、表现在艺术阶段,艺术被视为审美理想的一种物化形态,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这一点,在德国古典美学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德国古典美学家们都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然而不论是康德、席勒、谢林还是黑格尔都是将审美囿限于或主要局限于艺术领域。在他们的逻辑中,审美的解放性质基于审美的自由性,而审美的自由性又是以审美活动与科学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相分离为基础和条件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像从前的美学家那样把人类的审美活动局限于艺术活动或者是精神劳动,而是认为审美涉及到人类的一切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物体是人类活动的根本标志之一。因此,马恩的审美理想就不是一般的艺术理想,也不是建立在精神太空中的美学理想,而是将审美看成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审美活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马恩的审美理想是与他们的社会理想紧密相联的。把审美理想和社会理想联结起来的纽带就是理想的实践性质,即在社会实践中,审美理想具有社会意义,社会理想具有审美意义,社会意义与审美意义辩证统一。
  3
  我们知道,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因而在没有人的生产和人类出现以前,没有作为美而单独存在的东西。歌德说过:“我们不知道有不存在人类关系的世界,我们也不希望有不打上这种关系印记的艺术。”《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3—94页。这是一个极精彩极深刻的说法。马克思在《手稿》中也说了同样意思的话:“但是,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本,第131页。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离开由实践活动所构成的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美和美的意识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有了生产劳动,有了“人化了的自然界”作为人的“创造物”或作品之后,自然界才具有了审美属性,美才出现。因此,美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人的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就在“人化了的自然界”中。在人类历史的原始阶段,美与善是同一的,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与实用关系也是同一的。原始人用来劳作的磨光的石刀石斧和刻削的棍棒及其装饰物既是有用的,又是美观的;狩猎民族的猎获物和农耕民族的耕作物既是维持生命的生活资料,又是赏心悦目的审美对象。从汉字“美”的词源学意义上考察,可以很清楚地明白这一点。许慎《说文解字》释“美”字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徐铉注道:“羊大则美,故从大。”在古人看来,肥大的羊儿能供给人可口的膳食,所以是美的。而作为六畜之一的羊,无论是其捕猎或是其驯养都是人的劳作的具体表现。羊是这样,其他的动植物当然也是如此。正如普列汉诺夫所指出的:“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5卷,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95页。
  4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正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人类才与对象世界建立起了不同于意志实践和理论认识活动的审美关系,才能够从经由实践改造了的“人化了的自然界”中欣赏到美,而且逐渐发展到与客体中未经改造的自然发生认识关系、审美关系,太阳、月亮、崇山、大海等自然物中存在着的美的属性的潜能为人们所认识、发现、观赏;同时,人类的生产实践日益扩大着客体的范围,使客观实在中原来与人没有发生关系的事物发生了认识关系甚至实践关系,这也就使客观实在中潜在的美转化为现实的美,或者说使自然中与人构成审美关系的可能性的条件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美日益丰富多样起来。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看来,美是客观的,但这只是就美的存在物独立于认识和欣赏的主体(即人)的主观意识之外这一点而言的,并不是说美作为客体的属性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即人无关。美要作为现实的美,一定要跟人发生关系。只有在人作为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物,只有在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以后,美才被创造出来、发展起来,人才从欣赏人化了的自然中的美,发展到欣赏客体性的美、自然世界的美。没有人的对象化,自然至多具有“美”的潜能罢了,而不可能成为美的对象,所以,“人的对象化”、“自然界的人化”是美的源泉,是人类审美生活得以形成的基础。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理解了马克思下述完全正确的论断:“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第46页。这一论断不仅准确、深刻地揭示和概括了美的根源,而且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进一步的结论,即从根本上说美的本质是与人的创造性劳动、与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所物化的本质力量相关的,因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我们的生产同样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页。所以,离开生产实践去寻找美的根源,谈论美的本质,是不会取得理论认识上的真正收获的。
  5
  审美和艺术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消费和精神创造生活,均与人类社会赖以存续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说“劳动创造了美”的话,那么劳动同样也是艺术发生的根据。换言之,艺术也是作为社会的人在其劳动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创造。
  原始文艺的产生是以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存在为前提的,而这种主、客观条件正是劳动实践的结果。生产劳动为人类自身创造了基本的生存条件,这之后人们才有了从事文艺及其他精神活动的客观可能性。劳动创造了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了自然的人化,这才有了艺术感知和艺术创作的客观对象。同时,劳动创造了人,使人的大脑日渐发达,人手及其他感觉器官日渐属人化,从而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受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尤其是形式感、想象力和情感需要等等。这些“人类的高级属性”(马克思语),是文艺活动主体必须具备的创造能力,或者说是文艺产生的基本主体条件。劳动还创造了将人类文艺活动的主、客体因素有机统一起来的媒介材料——语言及其书写符号文字。语言不仅是文学的表现工具,也是艺术思维从而也是其他各种艺术创造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原始文艺多是带有功利性的,原始人与劳动生活相关的种种需要往往是原始文艺产生的直接动因。原始文艺或者直接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成为组织劳动(协调动作、鼓舞情绪、提高效率)的手段;或是摹仿和再现劳动生活的背景,作为交流和传授生产经验的一种方式;或是反映了劳动者祈望征服自然、取得劳作收获的情绪和愿望。中国古代的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和中、外的一些神话传说等,都表明了原始文艺与物质生产实践之间的相应关系。而且原始文艺的内容和形式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物质生产劳动的制约。
  6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客观方面来考察,生产技术的进步对艺术的产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技术,就是在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中的生产工具以及运用工具的知识。技术进步是由生产实践的发展造成的,反过来它又推动了生产和整个人类生活的发展。我们知道,“文化”一词在英语(“culture”)和德语(“diekultur”)中都有耕作的意思,也就是指人类借助于工具支配自然物使之成为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因此,工具的进化就是人类智能进化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人们以工具使用的类型来命名一个时代的特征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等等就说明了这一点。工具作为物质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生产的主客体之间的连接桥梁。人类通过工具进行生产,既改造着自然,也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自己的器官尤其是手和头脑,因而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亦即技术的存在与进步不仅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重大意义,对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
  技术对艺术起源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一些新材料和新工具可以为艺术家直接运用。人类早期的艺术如绘画、雕刻、器乐的制造和弹奏以及制陶等等,都必须以工具的制造和熟练使用为前提。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约200万年至二三十万年间的猿人阶段,人类已经能够通过直接打击的方法生产极为简单的粗糙的石制工具了。但工具的进步十分缓慢,直到旧石器时代中期,即距今约二三十万年至五万年间的古人阶段,考古学所发现的尼安德特人使用的“莫斯特工具”仍然是木矛、木棍和飞石,以及备用的大块燧石。这类工具当然是不能用以雕刻和绘画的。而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五万年到一万年前的真人阶段,工具有了相当大的改进,这时原始人有了薄如刀片锐利似锋刃的尖状石制工具,有了骨制鱼杈、矛头、针等等,并学会了使用黑、褐、红、黄、白诸色颜料,这就使原始人在岩壁上雕刻与绘画以及在骨器上进行浮雕和刻线具备了条件,成为可能。没有这种技术上的进步,原始的雕刻艺术和洞穴壁画的产生是难以想象的。
  7
  在探讨艺术起源问题时,人们往往比较注意原始人的生存条件和他们的物质生产实践对原始艺术的内容、特点等的决定和制约作用,而很少涉及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对原始人类的艺术感觉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作用,其实这一方面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知道,无论是制造工具的劳动还是借助工具改造自然的劳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由马克思概括的这一劳动活动的特征,可以引申出两点结论性认识:第一,由于人在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和制造工具之前,就要考虑他的活动欲得到什么结果,达到什么目的,并在头脑中形成某种表象;而为了使头脑中的表象物化为现实的创造物,即获得预期的效果,实现先定的目的,又需要设想对物质对象的形式或外观应该进行何种程度的改变,应该采用何种技巧和手段,做何种努力,并规定这种努力的步骤、阶段、时限等等,这一切无疑会慢慢地间接培养起人的想象能力。第二,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也间接培养了人的艺术感觉,尤其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人对形式美的感受和追求的能力。如上所述,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培养了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即预先在内心形成加工对象的“表象”或模式,并以这种“表象”或模式规定自己的劳动方向,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在漫长的工具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人便逐渐地获得了对事物形式的巨大敏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了独立的形式美感。这一点,已得到许多史前艺术专家的肯定。如美国一位重要的人类学家佛朗兹·博厄斯在其《原始艺术》一书中就以大量的艺术实例证明说,艺术形式并非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它多半得力于工具的熟练操作,形式感觉本身多半是技术经验的产物。像直线、平面、圆圈和螺旋一类作为图案要素而出现于各种制品上的规则曲线,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因而人脑中也不会构思这类形态,它们大多起于工具的熟练运用。所以,形式感觉虽然有一部分起于对自然物和人体的观察,但艺术却多半得力于由掌握技巧发展起的对形式规律的反应。
  8
  在国内外理论界,有一个与艺术起源问题密切相关的争论,即审美和艺术孰先孰后的问题。有一些理论家认为艺术起源于对美的追求,也就是说美感产生于艺术之前,并作为推动艺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居先存在。与此相反,另一些理论家则认为艺术在起源时其实是与美无关的,人类不是先有了审美能力而后才有了追求美的艺术,实是先有了艺术而后才相应地培养了审美能力。应该怎样看待这种争论呢?
  无论说先有了审美才有艺术还是先有了艺术才有审美,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从历史发展来看,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性活动,审美和艺术都有一个萌芽期,都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从人对现实的功利关系中逐渐演化出来的。从活动主体看,二者都有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渐进过程,而且二者的演化与渐进过程基本上是同步的。诚然,人类在创造第一部艺术作品之前还不具备纯粹独立的审美要求,在当时原始的生活条件下和自然环境中,人们还谈不上有纯审美的要求,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也肯定是非常薄弱的,因而艺术的产生不可能仅是为了满足审美的要求。正如希尔恩所说的,“在第一次的艺术作品被创造以前,艺术的冲动和艺术的感觉必然处于非常不发达的状态。在它们被实现于某些客观作品之前,审美的要求不可能达到它自觉的目的。”所以,不能把艺术归结为对美的追求的结果,不能得出审美先于艺术的结论。但是由此也不能得出艺术先于审美的结论。因为如果说当时人们的审美感受力还是薄弱的,审美的要求还没有达到自觉目的的话,那么,当时人们的艺术感觉能力同样也是薄弱的,创作的冲动同样是不自觉的。而且仅就理论本身的角度看,也不能从人们在创作第一部艺术作品时审美的要求还不自觉,就证明当时的生活中不存在着审美因素。
  人为地规定审美和艺术孰先孰后,一个根本缺陷或者说失足之处就在于割裂了审美生活和艺术生活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在原始人类那里,实践活动的成果——猎获的猛兽、驯养的牛羊、耕种的作物、精致的工具以及工具上的装饰等等,这些首先作为功利对象而存在的东西既是审美对象又是艺术对象,它们既培养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培养了人们的艺术感受能力。所以,正确地说,在审美生活和艺术生活长时期的“萌芽状态”期间,二者的范围是同样宽广的,都与物质生产有着难解难分之缘,很难加以明确区分。原始人并不存在一个特殊的审美活动领域,也不存在一种专门的艺术活动领域。作为分工的一个特殊领域的艺术活动,职业艺术家的出现,是在人类踏进文明的门槛亦即形成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工之后才确立和发展起来的。艺术活动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同时也就标志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确立,从此人类的审美活动才有了一个特殊的专门的领域——艺术领域。这之前,人类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都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中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是同原始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以及原始人以前逻辑的拟人化幻想思维方式为基础的原始意识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与人类今天正在从事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不能同样看待的。所以,审美和艺术的先后论,不仅不符合原始文艺的实际,也掩盖了文艺起源的真正根源
全部回答
审美理想就是人们在美的创造中用来规范衡量对象的尺度。(此定义是教材上写的,很标准) 审美理想是在人们美的创造中和人的实践中形成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NDS口袋妖怪黑白如何存档
做梦梦见两扇门丢了是什么意思
馨瑶轩玉器地址在什么地方,想过去办事
请问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心的服务电话是多少?
安徽省定远县饲料厂鹅饲料多少钱一吨
地球有多少颗天然卫星
为什么我的58同城帐号会被冻结??好好的发的
陆地方舟电动汽车价格
如果你的男朋友把对前女友说的话,又对你说一
汝南县金铺派出所在哪里啊,我有事要去这个地
微信好友删除后又重新添加好友,原先的的聊天
追一部剧就要换一个"老公",这样真的好吗
i had a idea that something had happened
苔拼音是什么
首选药物是A.花蕊石B.白茅根C.小蓟D.大蓟E.茜
推荐资讯
情人每天晚上回到家给我发彩信报平安 我觉得
电脑监控时间怎么调
药店自制混合药食两用清热解毒中药饮片茶违法
为什么魅族mx3总是打开任何一个桌面图标,它就
市中级法院的审判员是什么行政等级
广告上的那种户型的彩图,是用什么软件做的啊
hard的形容词是什么?
求加勒比海盗小提琴mp3,谢谢
领导要你完成明天的任务,但是我今天已经做了
no disc是什么意思
凯迪拉克与奥迪a3哪个好
御思园山庄地址在哪,我要去那里办事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