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剖析材料,关于教师师德师风自我剖析材料?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28 11:46
- 提问者网友:富士山上尢
- 2021-07-28 06:58
小学教师剖析材料,关于教师师德师风自我剖析材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舊物识亽
- 2021-07-28 07:37
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主题文章
校训是一所学校气质与精神的集中体现。北京师范大学诞生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大幕开启之际,一百多年以来,学校坚持为中华民族崛起和伟大复兴培育英才,深深地溶入到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和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百年办学之路结晶出为北师大无数学子奉为人生圭臬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中国高
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校训精神正在激励着北师大人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新的辉煌。
1902年,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时局之际,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迎来了第一批大学生。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他们承载着振兴教育、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这批学生和此后走出校门的一批又一批北京师范大学学子,坚守爱国、进步的信念,书写了灿烂的人生篇章。北京师范大学培育人才,历来重视学与行两个方面良好品格的养成。1915年,学校提出“诚实、勇敢、勤勉、亲爱”的校训,要求学生勤奋攻读,品行端正,为人表率。此后,学校校训几经改动,有“以身作则”,“成德达材,建国基石”等等,但以爱国、勤奋、为人师表为内核的办学精神始终如一。长期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子不仅以“学”,而且也总是能以自己的“行”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经历一百多年风雨历程,逐步形成了以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高度责任感为核心的“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迅猛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也迎来又一个发展的高潮。学校不仅为中国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质师资,而且为社会各领域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建设人才。时代在前进,学校在发展,学校精神也在不断升华。1996年,北师大资深教授、我国著名书画家、文献学家、教育家启功先生总结概括提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立即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反映了百年师大办学历程、办学传统,又与学校当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成为师生立身之本。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古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标准和精神追求。它吸纳了中华民族教育传统之精髓,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古训息息相通。它凝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精魂。这所百年学府曾凝聚了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黎锦熙、陈垣、范文澜、白寿彝、钟敬文等为代表的一代代名师;培养了以李达、周谷城、侯外庐、张岱年等为代表的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又是启功先生在70多年从教生涯中的一个深切感悟。启功先生一生深受著名史学家、北师大老校长陈垣先生教诲,师生两代不仅都学业卓著,而且品行常为世人称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表达了启功先生对师恩的感念,更反映出北师大人对师道相承、代代永续,勤勉有为、勇为表率的教育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期盼。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短短八个字,庄重典雅,寓意深刻。启功先生阐释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 “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他指出,校训没有任何人执行考试、考察、判分、评选,实践校训关键在于师生的自觉性。所学能否真正成为师表,并不是“职称”、“级别”所能衡量或代表;所行能否真正成为模范,也不待旁人选举出来,而是要随时扪心自问,有没有可惭愧的思想行动。
启功先生阐发校训的话,辞约而意丰。进一步学习和领会启功先生的阐释,我们认为“学为人师”之学,要求将“学”作为生命存在......余下全文>>
校训是一所学校气质与精神的集中体现。北京师范大学诞生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大幕开启之际,一百多年以来,学校坚持为中华民族崛起和伟大复兴培育英才,深深地溶入到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和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百年办学之路结晶出为北师大无数学子奉为人生圭臬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中国高
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校训精神正在激励着北师大人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新的辉煌。
1902年,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时局之际,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迎来了第一批大学生。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他们承载着振兴教育、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这批学生和此后走出校门的一批又一批北京师范大学学子,坚守爱国、进步的信念,书写了灿烂的人生篇章。北京师范大学培育人才,历来重视学与行两个方面良好品格的养成。1915年,学校提出“诚实、勇敢、勤勉、亲爱”的校训,要求学生勤奋攻读,品行端正,为人表率。此后,学校校训几经改动,有“以身作则”,“成德达材,建国基石”等等,但以爱国、勤奋、为人师表为内核的办学精神始终如一。长期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子不仅以“学”,而且也总是能以自己的“行”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经历一百多年风雨历程,逐步形成了以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高度责任感为核心的“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迅猛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也迎来又一个发展的高潮。学校不仅为中国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质师资,而且为社会各领域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建设人才。时代在前进,学校在发展,学校精神也在不断升华。1996年,北师大资深教授、我国著名书画家、文献学家、教育家启功先生总结概括提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立即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反映了百年师大办学历程、办学传统,又与学校当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成为师生立身之本。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古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标准和精神追求。它吸纳了中华民族教育传统之精髓,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古训息息相通。它凝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精魂。这所百年学府曾凝聚了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黎锦熙、陈垣、范文澜、白寿彝、钟敬文等为代表的一代代名师;培养了以李达、周谷城、侯外庐、张岱年等为代表的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又是启功先生在70多年从教生涯中的一个深切感悟。启功先生一生深受著名史学家、北师大老校长陈垣先生教诲,师生两代不仅都学业卓著,而且品行常为世人称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表达了启功先生对师恩的感念,更反映出北师大人对师道相承、代代永续,勤勉有为、勇为表率的教育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期盼。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短短八个字,庄重典雅,寓意深刻。启功先生阐释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 “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他指出,校训没有任何人执行考试、考察、判分、评选,实践校训关键在于师生的自觉性。所学能否真正成为师表,并不是“职称”、“级别”所能衡量或代表;所行能否真正成为模范,也不待旁人选举出来,而是要随时扪心自问,有没有可惭愧的思想行动。
启功先生阐发校训的话,辞约而意丰。进一步学习和领会启功先生的阐释,我们认为“学为人师”之学,要求将“学”作为生命存在......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