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间打黑鱼好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07 20:50
- 提问者网友:精神病院里
- 2021-11-07 09:44
什么时间打黑鱼好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慌
- 2021-11-07 10:38
黑鱼的学名叫乌鳢
乌鳢的养殖
乌鳢俗名黑鱼、才鱼,为底层凶猛鱼,喜栖息于水草密集、淤泥较多的水体中,对水质、水温、溶氧、酸碱度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冬季潜入淤泥中越冬。
一、乌鳢的生物学特性
乌鳢头部尖而扁平,口大端位,体圆筒型略侧扁,全身有不规则的黑色花纹,鳍上具黑白相间的花纹,尾鳍圆形。乌鳢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体长3厘米之前,主要摄食桡足类、枝角类、摇蚊幼虫等。体长3~8厘米时,主要摄食水生昆虫、虾、小型野杂鱼类,成鱼阶段以各种鱼类为食。
乌鳢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在长江中下游食物条件较好的湖泊中,1龄鱼体重可达200克左右,2龄鱼可达500克左右,3龄鱼可达800克以上。以2~3龄时生长最快。但在食物条件较差的水域中,生长也较缓慢。
乌鳢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龄,体重在500克以上。怀卵量约为1万~2万粒。产卵期4~8月,可视各地的水温条件的差异有所不同,在气温较适宜时(6月中旬)一般产卵可达高峰,往往一次产空。如在水温较低的地区,也可分批产卵。产卵场一般在水底淤泥较多的水草茂盛处。产卵前,雌雄亲鱼共同采集叶片水草等筑成椭圆形的产卵巢。产卵多在天气晴暖、环境安静的凌晨或傍晚进行。产卵及体外受精后,在鱼巢上可见成串珠状各自分离的金黄色卵子漂浮着。鱼巢下有成对的雌雄鱼在看护。乌鳢这种保护后代的行为,从产卵后一直到幼鱼独立生活(体长约10毫米)为止。人们往往利用乌鳢的这一护幼特性,在发现乌鱼卵的水草丛中捕捉乌鳢亲鱼。乌鳢卵为具有较大油球的浮性卵,在流水或静水中均可浮起。孵化后的仔鱼为黑色,借助油球的浮力悬于水面,呈侧卧状态,并靠分泌粘液集群栖息。卵及刚孵化的集群仔鱼成活率较低,因其悬浮于水面,易为其他鱼类及青蛙吞食。
二、乌鳢的人工繁殖
在自然水体中乌鳢的繁殖期为4~8月。在人工养殖中,视不同地区的水温而有不同的催产时间,在长江流域一般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选择催产亲鱼的标准是:年龄为二冬龄,体长30厘米左右的成熟亲鱼。目前催产乌鳢主要有鲤脑垂体和促性腺激素。脑垂体每千克雌亲鱼用4个(约8毫克),激素每千克体重用800~1200国际单位,一次或两次注射均可,也可将两种催产剂混合使用。雄亲鱼剂量减半,从各地生产单位试验情况来看,鱼脑垂体的效果比激素好,两次注射比1次注射的催产效果好。但也有催产失败者,多是由于乌鳢雌亲鱼的性腺发育欠佳。因此,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是提高乌鳢人工催产率的关键。
据各地的经验,注射催产剂后,在水池内放入1对乌鳢,产卵效果较好。如在产卵池中放入多对亲鱼,则会产生雄鱼为争夺雌鱼而互相咬斗而受伤。如雄鱼被咬伤后则影响其排精,降低了卵的受精率。当配对亲鱼放入产卵池后,要立即遮光,以免亲鱼跳跃时碰伤头部。另外一点要注意的是:根据雌鱼的产卵情况决定注射次数。因乌鳢卵是一次成熟分批产出的,若经1~2次注射仍有不产或未产空的亲鱼,可再补注一针,经20小时左右可基本产空。但越往后受精率越低。在一般小规模的生产中,可采用小水泥孵化池,规格为10×5×0.8米。孵化池上搭棚遮荫,避免阳光直射。产卵前24小时用0.07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池水消毒(放药后池中看不出明显的蓝色),产卵后至出膜前再投放两次孔雀石绿,预防水霉病。将鱼卵从产卵池转往孵化池时,不宜直接用网捞取,而用鱼盘带水取出,以防鱼卵破裂,在水温25℃左右时,约40小时可孵出。
对孵化后的乌鳢鱼苗的培育,是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孵化后要及时将残存的卵膜取出,以免腐败的卵膜污染水质。鱼苗摄食从孵化后第6天卵黄囊消失时开始,这时投喂人工培育的水蚤为好。
三、成鱼养殖
1.乌鳢鲤鱼混养
将乌鳢混养在鲤鱼池中,目的主要是清除鱼池中的野杂鱼。每公顷水面可放养体长10厘米以下的乌鳢450~600尾。放养时鲤鱼体长应大于乌鳢,以免被乌鳢捕食。泥养池不必专门投喂乌鳢饲料。
2.混养在"家鱼"池中
在主养四大家鱼的鱼池中,每公顷混养450~750尾,体长小于家鱼的50%以上。
3.与罗非鱼混养
在同罗非鱼混养时,须在池周边设置1.5米高的竹篱或尼龙网帘,以防逃鱼。水深一般在1.5米左右的鱼池,水面可种植水葫芦,可以起到为乌鳢遮荫与隐蔽的双重作用。每公顷最初可放养体长10厘米以下的乌鳢鱼种7500尾,后经2~3次拉网分类,留大去小,减小密度,以防大吃小及互相吞食。最后的养殖密度为1500尾/公顷。如鱼池不多,可用尼龙网布将鱼池分隔成几个小池,以分养不同规格的乌鳢。为了使乌鳢摄食到充足的罗非鱼,可用适当网目的尼龙网将罗非鱼圈养在池塘的一部分。罗非鱼繁殖的幼鱼穿过网目即可做为乌鳢鱼的饲料。这样经半年左右时间的饲养,放养时10厘米左右的乌鳢鱼种可长到500克左右的商品鱼。
4.单养
单养乌鳢因全是食鲜活鱼类,成本很高,必须驯化乌鳢吞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驯化方法是将80%绞碎的小杂鱼肉及20%的面粉或其他粘合剂混合在一起制成颗粒饵料,开始驯食时可将此饲料与水蚤混在一起投喂,并逐渐减少水蚤等活饵的数量,直至最后不用水蚤,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高密度的单养乌鳢一般是利用家鱼或鲤鱼养殖池,池周设竹栏或网栏,防止乌鳢在密度高时易向上跳跃。池水深1.5米左右,水面要种植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达遮荫与隐蔽物的目的。5月中旬到6月中旬放养乌鳢鱼种。放养密度随鱼种的大小而不同。3~5厘米的鱼种每公顷可放养9万尾左右,10~15厘米的鱼种每公顷可放养4.5万尾左右,20厘米以上鱼种每公顷可放养7500尾。除上述所讲的投喂人工饲料外,在有小杂鱼来源的地区,最好是投喂充足的鲜活小鱼虾、蚯蚓、蝇蛆等。在天然饲料源不足的地方,除可用上述驯食乌鳢时使用的饲料外,还可用下面的饲料配方:野杂鱼酱70%、黄豆粉20%、酵母粉5%、微量元素适量。另一种饲料配方是动物性饲料(鱼粉、畜禽及水产品下脚料、血粉等)50%,植物性饲料(豆饼、麦麸等)48%,骨粉2%,不论投喂鲜活饲料及人工配合饲料,都要实行"四定",根据水温、天气及乌鳢的吃食情况(有无残饲)灵活掌握。
乌鳢的养殖
乌鳢俗名黑鱼、才鱼,为底层凶猛鱼,喜栖息于水草密集、淤泥较多的水体中,对水质、水温、溶氧、酸碱度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冬季潜入淤泥中越冬。
一、乌鳢的生物学特性
乌鳢头部尖而扁平,口大端位,体圆筒型略侧扁,全身有不规则的黑色花纹,鳍上具黑白相间的花纹,尾鳍圆形。乌鳢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体长3厘米之前,主要摄食桡足类、枝角类、摇蚊幼虫等。体长3~8厘米时,主要摄食水生昆虫、虾、小型野杂鱼类,成鱼阶段以各种鱼类为食。
乌鳢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在长江中下游食物条件较好的湖泊中,1龄鱼体重可达200克左右,2龄鱼可达500克左右,3龄鱼可达800克以上。以2~3龄时生长最快。但在食物条件较差的水域中,生长也较缓慢。
乌鳢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龄,体重在500克以上。怀卵量约为1万~2万粒。产卵期4~8月,可视各地的水温条件的差异有所不同,在气温较适宜时(6月中旬)一般产卵可达高峰,往往一次产空。如在水温较低的地区,也可分批产卵。产卵场一般在水底淤泥较多的水草茂盛处。产卵前,雌雄亲鱼共同采集叶片水草等筑成椭圆形的产卵巢。产卵多在天气晴暖、环境安静的凌晨或傍晚进行。产卵及体外受精后,在鱼巢上可见成串珠状各自分离的金黄色卵子漂浮着。鱼巢下有成对的雌雄鱼在看护。乌鳢这种保护后代的行为,从产卵后一直到幼鱼独立生活(体长约10毫米)为止。人们往往利用乌鳢的这一护幼特性,在发现乌鱼卵的水草丛中捕捉乌鳢亲鱼。乌鳢卵为具有较大油球的浮性卵,在流水或静水中均可浮起。孵化后的仔鱼为黑色,借助油球的浮力悬于水面,呈侧卧状态,并靠分泌粘液集群栖息。卵及刚孵化的集群仔鱼成活率较低,因其悬浮于水面,易为其他鱼类及青蛙吞食。
二、乌鳢的人工繁殖
在自然水体中乌鳢的繁殖期为4~8月。在人工养殖中,视不同地区的水温而有不同的催产时间,在长江流域一般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选择催产亲鱼的标准是:年龄为二冬龄,体长30厘米左右的成熟亲鱼。目前催产乌鳢主要有鲤脑垂体和促性腺激素。脑垂体每千克雌亲鱼用4个(约8毫克),激素每千克体重用800~1200国际单位,一次或两次注射均可,也可将两种催产剂混合使用。雄亲鱼剂量减半,从各地生产单位试验情况来看,鱼脑垂体的效果比激素好,两次注射比1次注射的催产效果好。但也有催产失败者,多是由于乌鳢雌亲鱼的性腺发育欠佳。因此,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是提高乌鳢人工催产率的关键。
据各地的经验,注射催产剂后,在水池内放入1对乌鳢,产卵效果较好。如在产卵池中放入多对亲鱼,则会产生雄鱼为争夺雌鱼而互相咬斗而受伤。如雄鱼被咬伤后则影响其排精,降低了卵的受精率。当配对亲鱼放入产卵池后,要立即遮光,以免亲鱼跳跃时碰伤头部。另外一点要注意的是:根据雌鱼的产卵情况决定注射次数。因乌鳢卵是一次成熟分批产出的,若经1~2次注射仍有不产或未产空的亲鱼,可再补注一针,经20小时左右可基本产空。但越往后受精率越低。在一般小规模的生产中,可采用小水泥孵化池,规格为10×5×0.8米。孵化池上搭棚遮荫,避免阳光直射。产卵前24小时用0.07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池水消毒(放药后池中看不出明显的蓝色),产卵后至出膜前再投放两次孔雀石绿,预防水霉病。将鱼卵从产卵池转往孵化池时,不宜直接用网捞取,而用鱼盘带水取出,以防鱼卵破裂,在水温25℃左右时,约40小时可孵出。
对孵化后的乌鳢鱼苗的培育,是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孵化后要及时将残存的卵膜取出,以免腐败的卵膜污染水质。鱼苗摄食从孵化后第6天卵黄囊消失时开始,这时投喂人工培育的水蚤为好。
三、成鱼养殖
1.乌鳢鲤鱼混养
将乌鳢混养在鲤鱼池中,目的主要是清除鱼池中的野杂鱼。每公顷水面可放养体长10厘米以下的乌鳢450~600尾。放养时鲤鱼体长应大于乌鳢,以免被乌鳢捕食。泥养池不必专门投喂乌鳢饲料。
2.混养在"家鱼"池中
在主养四大家鱼的鱼池中,每公顷混养450~750尾,体长小于家鱼的50%以上。
3.与罗非鱼混养
在同罗非鱼混养时,须在池周边设置1.5米高的竹篱或尼龙网帘,以防逃鱼。水深一般在1.5米左右的鱼池,水面可种植水葫芦,可以起到为乌鳢遮荫与隐蔽的双重作用。每公顷最初可放养体长10厘米以下的乌鳢鱼种7500尾,后经2~3次拉网分类,留大去小,减小密度,以防大吃小及互相吞食。最后的养殖密度为1500尾/公顷。如鱼池不多,可用尼龙网布将鱼池分隔成几个小池,以分养不同规格的乌鳢。为了使乌鳢摄食到充足的罗非鱼,可用适当网目的尼龙网将罗非鱼圈养在池塘的一部分。罗非鱼繁殖的幼鱼穿过网目即可做为乌鳢鱼的饲料。这样经半年左右时间的饲养,放养时10厘米左右的乌鳢鱼种可长到500克左右的商品鱼。
4.单养
单养乌鳢因全是食鲜活鱼类,成本很高,必须驯化乌鳢吞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驯化方法是将80%绞碎的小杂鱼肉及20%的面粉或其他粘合剂混合在一起制成颗粒饵料,开始驯食时可将此饲料与水蚤混在一起投喂,并逐渐减少水蚤等活饵的数量,直至最后不用水蚤,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高密度的单养乌鳢一般是利用家鱼或鲤鱼养殖池,池周设竹栏或网栏,防止乌鳢在密度高时易向上跳跃。池水深1.5米左右,水面要种植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达遮荫与隐蔽物的目的。5月中旬到6月中旬放养乌鳢鱼种。放养密度随鱼种的大小而不同。3~5厘米的鱼种每公顷可放养9万尾左右,10~15厘米的鱼种每公顷可放养4.5万尾左右,20厘米以上鱼种每公顷可放养7500尾。除上述所讲的投喂人工饲料外,在有小杂鱼来源的地区,最好是投喂充足的鲜活小鱼虾、蚯蚓、蝇蛆等。在天然饲料源不足的地方,除可用上述驯食乌鳢时使用的饲料外,还可用下面的饲料配方:野杂鱼酱70%、黄豆粉20%、酵母粉5%、微量元素适量。另一种饲料配方是动物性饲料(鱼粉、畜禽及水产品下脚料、血粉等)50%,植物性饲料(豆饼、麦麸等)48%,骨粉2%,不论投喂鲜活饲料及人工配合饲料,都要实行"四定",根据水温、天气及乌鳢的吃食情况(有无残饲)灵活掌握。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