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手道别的李白诗词句,如何用一句诗形容李白的人生?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9 15:41
- 提问者网友:杀生予夺
- 2021-04-29 05:39
挥手道别的李白诗词句,如何用一句诗形容李白的人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西岸风
- 2021-04-29 06:51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出自 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赏析:
“李白啊!你奇伟的诗作无人能敌;你飘逸的才思卓尔不群。诗风清新,堪比北周的庾信;诗格俊逸,有如南宋的鲍照。如今,我们渭北、江东天各一方,遥相思念之情,就像这春天的绿树一般葱茏,像天边的暮云一样踊聚。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桌共饮,再次把酒论诗呢……”
诗人首联概括赞美李白的天才:“白”,李白;“无敌”,无人能比得上;“飘”,豪放飘逸;“不群”,超凡脱俗;“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因果分明,决非诳语。这样热情洋溢的夸赞,如果在泛泛之辈,就显然是无耻的阿谀奉承了。但是,言者是性格沉稳的杜甫,对方是名扬海内的李白,没有深刻的理解,不是由衷的钦佩,是绝不能出如此直白的赞语的。相知之深,感情之诚,脱口而出之际,便已明矣。
颔联具体评价李白的诗风:“庾开府”,指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的著名诗人庾信,其晚年作品一扫绮丽之风而显“清新”之风;“鲍参军”,指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的著名诗人鲍照,其诗赡远遒丽、“俊逸”多姿。用众所周知、倍受推崇前代著名诗人来类比李白,既准确地提炼出了李白诗作的风格特点,又说明了李白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崇高,更突出自己对李白的理解之深确。诗人评诗人,天才论天才,自然入木三分、高妙传神, “清新俊逸”,也由此而成为后人论及李白诗风必不可少的引用语。
颈联写景融情:“渭北”,渭水北岸,借指诗人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长江以东,借指李白当时的所在地;“春天树”,给人深茂之感;“日暮云”,给人郁积之感。前句写眼前实景,后句写想象虚貌,虚实结合,平实是景物中融汇着深深的怀想之情。看似平淡,实则冼炼;语言朴素,含蕴极丰,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有人把此联理解为“上句写诗人对着春树想念李白,下句写李白看着暮云想念诗人”,虽然也能表现两人的友情深厚、想念深切,但未免有一厢情愿之感,杜甫写自己对李白的想念之情,为什么非要让李白也想念自己呢?所以,渭北、江东增加空间感,春树、暮云体现时间感,两句互文同义,表达的都是诗人一方对李白的想念之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都对你深情牵念”。这样理解,或许才能更真实地体现诗人当时对李白的那份钦敬仰慕、无关功利、无求回报的高尚友情吧。
尾联抒发相聚的愿望:“一”,共同;“樽酒”,举杯饮酒;“论文”,讨论诗文,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把酒论诗,这是诗人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何时”一问,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出自 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赏析:
“李白啊!你奇伟的诗作无人能敌;你飘逸的才思卓尔不群。诗风清新,堪比北周的庾信;诗格俊逸,有如南宋的鲍照。如今,我们渭北、江东天各一方,遥相思念之情,就像这春天的绿树一般葱茏,像天边的暮云一样踊聚。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桌共饮,再次把酒论诗呢……”
诗人首联概括赞美李白的天才:“白”,李白;“无敌”,无人能比得上;“飘”,豪放飘逸;“不群”,超凡脱俗;“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因果分明,决非诳语。这样热情洋溢的夸赞,如果在泛泛之辈,就显然是无耻的阿谀奉承了。但是,言者是性格沉稳的杜甫,对方是名扬海内的李白,没有深刻的理解,不是由衷的钦佩,是绝不能出如此直白的赞语的。相知之深,感情之诚,脱口而出之际,便已明矣。
颔联具体评价李白的诗风:“庾开府”,指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的著名诗人庾信,其晚年作品一扫绮丽之风而显“清新”之风;“鲍参军”,指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的著名诗人鲍照,其诗赡远遒丽、“俊逸”多姿。用众所周知、倍受推崇前代著名诗人来类比李白,既准确地提炼出了李白诗作的风格特点,又说明了李白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崇高,更突出自己对李白的理解之深确。诗人评诗人,天才论天才,自然入木三分、高妙传神, “清新俊逸”,也由此而成为后人论及李白诗风必不可少的引用语。
颈联写景融情:“渭北”,渭水北岸,借指诗人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长江以东,借指李白当时的所在地;“春天树”,给人深茂之感;“日暮云”,给人郁积之感。前句写眼前实景,后句写想象虚貌,虚实结合,平实是景物中融汇着深深的怀想之情。看似平淡,实则冼炼;语言朴素,含蕴极丰,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有人把此联理解为“上句写诗人对着春树想念李白,下句写李白看着暮云想念诗人”,虽然也能表现两人的友情深厚、想念深切,但未免有一厢情愿之感,杜甫写自己对李白的想念之情,为什么非要让李白也想念自己呢?所以,渭北、江东增加空间感,春树、暮云体现时间感,两句互文同义,表达的都是诗人一方对李白的想念之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都对你深情牵念”。这样理解,或许才能更真实地体现诗人当时对李白的那份钦敬仰慕、无关功利、无求回报的高尚友情吧。
尾联抒发相聚的愿望:“一”,共同;“樽酒”,举杯饮酒;“论文”,讨论诗文,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把酒论诗,这是诗人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何时”一问,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