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北方画家的绘画手段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4 02:42
- 提问者网友:無理詩人
- 2021-04-03 06:14
文艺复兴时期北方画家的绘画手段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4-03 07:35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除了意大利在文化艺术诸方面成为先道者以外,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为中心也逐渐出现了新文化、新艺术的曙光。就绘画艺术而言,当时的尼德兰已成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又一个繁盛之地。
“尼德兰”一词意为低凹之地,包括莱茵河、缪司河、些耳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即相当于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它面临大西洋与英国遥望,南由莱茵河为纽带与整个西欧相连接。早在中世纪时,它就因地理优势而成为北方主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在13、14世纪时,这里的手工业,特别是呢绒业,就已相当发达。15世纪,尤其是到16世纪前期,由于尼德兰的贸易和呢绒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建设极为迅速。其中尤以布鲁日、伊普尔、根特、列日等城市最为繁荣。同时,市民们在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为争取城市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特权,从而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另外,由于通过皇家联姻和协议,使尼德兰大部分地区都成了强大的勃艮第公国的领地,完成了初步的政治上的统一,并促进了尼德兰各城市的长足发展。所以,当时的尼德兰已成了欧洲唯一可以与意大利相提并论的先进地区。虽然当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磅礴之势,突破了中世纪的樊笼而迅猛发展之时,尼德兰的艺术大都仍处于哥特艺术的晚期阶段。但是,这并未妨碍尼德兰民族艺术特征的形式,尤其是为欧洲油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同时我们可以在乌尔比诺的宫廷中看到尼德兰的艺术家在工作,在佛罗伦萨的教堂中欣赏到尼德兰大师的作品,由他们创造的油画技法和擅长的木刻画也同样吸引着意大利的画家。
罗伯特·康宾和扬·凡·埃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罗伯特·康宾长期在图尔奈工作,他的著名作品有《受胎告知》、《耶稣诞生》等。虽然是宗教画,却通过某些细节描绘,使画面上流露着市民生活的情趣。当时在尼德兰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景画。画家在《受胎告知》中通过窗子画了窗外街景,可谓尼德兰绘画中最早描绘街景的例子。扬·凡·埃克(约1390—1441)于1422年成为独立画家,1425年,担任勃艮第公爵的宫廷画家。《根特祭坛画》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作,扬·凡·埃克于1432年和兄弟胡伯特·凡·埃克完成了《根特祭坛画》,这是根特市圣贝文大教堂的一组祭坛画。所谓祭坛画,是画在木板上安置在教堂圣坛前面的画,有的类似可以折叠的屏风画。《根特祭坛画》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祭坛组画。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旋律被徐徐打开,辉煌夺目的12幅祭坛画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它分成上、下两段和左右两翼,上段的中央是基督,两旁是圣母玛利亚和洗礼者约翰。两翼的内侧是《合唱的天使们》和《奏乐的天使们》,外侧是亚当和夏娃,下段的中央是《羔羊的颂赞》,两翼左两侧是《骑士》和《裁判官》,右侧是《隐者》和《巡礼者》。在平日,祭坛的两翼是闭合的,人们只能看到两翼外侧的画面。《根特祭坛画》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据传,扬·凡·埃克和兄弟胡伯特·凡·埃克,是油画的发明者),色彩鲜明,辉煌艳丽,经过数百年之后,画面仍然如初,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所以,《根特祭坛画》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处理上的革新和独创,而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虽然扬·凡·埃克的大部分作品是宗教画,他却突破了宗教画的传统技法,非常重视对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刻画,非常注意写实,细心研究了光与色的表现,还对油画的方法做了重要改进,在他的笔下展示了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景象和现世人生的生活,冲破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观念,为尼德兰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罗吉尔·凡·德尔·维登(约1399—1464)也是15世纪前半叶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出生在图尔奈,是罗伯特·康宾的学生。1432年他在图尔奈成为独立画家,后来迁居布鲁塞尔荣获该市艺术家称号。1450年曾去意大利,备受欢迎与尊敬,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称他是自扬·凡·埃克以来尼德兰最优秀的艺术家。通过他的活动,扩大了尼德兰画派在国际上的影响。《基督下架》、《圣路克画圣母像》、《圣玛丽·麦格达伦》都是他的代表作。
15世纪中叶,在北方随着经济的兴旺发达,文化艺术也十分昌盛,以哈勒姆为中心形成了北方画派。德尔克·波茨(约1415——1475)是其代表画家。《最后晚餐》,画家没有按照宗教内容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而是将最后晚餐的场所大胆地移至15世纪尼德兰市民住宅的餐室中。典型的哥特式房屋,墙面狭窄,窗户较多,室内光线明亮而柔和,地面铺以整齐的花砖,洁白的桌单覆盖桌面,不但准确地表现了室内的透视关系,而且还很好地体现了尼德兰人爱好整洁的习惯,室内陈设与用餐情况都弥漫着相当浓厚的世俗气息。此画可视为当时尼德兰绘画中在宗教题材里表现世俗生活的典型例子。另一位北方画家是盖尔特根·托特·辛特·扬斯(约1460——1495),受波茨影响。《旷野中的施洗者约翰》,画面上人物衣着简朴,须发蓬散,在破旧的长衫下露出一双赤脚,画家刻画了一位典型的尼德兰农民形象,还精心地画了树木、动物和飞鸟作为画面背景,风景优美,展现了一片很开阔的旷野,笼罩着静谧、平和的气氛。《耶稣诞生》描绘的是耶稣诞生时的夜景,以小耶稣的身体作为光源照亮了圣母的脸庞和一部分画面,另一部分画面则隐没在夜色之中,增加了宗教神秘感,同时画面上出现了强烈的明暗对比,这一特色在17世纪的荷兰绘画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故被誉为17世纪荷兰画派的最早奠基人。此外还有希罗尼穆斯·博斯(约1450——1516),他的画经常出现一些怪诞、夸张的形象,这些形象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又和艺术家本人的幻想相结合,同时写实性的表现手法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语言。以通过幻想的漫画形象影射宗教人物和封建主等人,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开创了崭新的绘画风格,冲破了尼德兰传统绘画中虔诚静穆的宗教气息,站在进步的人文主义立场上,把批判的矛头主要对准了天主教会,反映了宗教改革运动前人民群众反对天主教,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情绪,也是尼德兰新旧教派之间激烈斗争的一种表现。
15世纪下半叶,尼德兰南方的著名画家是雨果·凡·德尔·高斯(约1440—1482),他于1467年成为独立画家,曾任根特画家行会的会长。1467年秋作为末受圣职的修道士住进了布鲁塞尔附近的罗德修道院,1482年逝世于该修道院。1480年左右完成的《牧人来拜》,1478至1482年之间画的《马利亚之死》都是他晚期创作的力作。
16世纪尼德兰爆发了持续几十年之久的资产阶级革命,直至1609年荷兰独立。在此期间尼德兰人民为反抗西班牙统治进行了长期的,坚忍不拔的斗争。老彼得·勃鲁盖尔(约1525——1569)的艺术产生于尼德兰的革命酝酿和爆发时期。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与人民共呼吸同战斗。早年以铜版画家,从事风景画创作而闻名遐迩。1556年开始较多描绘人物,表现出博斯的影响。自1563年至死这段期间进入起创作的辉煌时期,产生了最重要的油画作品,在农民风俗画中满怀激情地塑造了许多农民形象,如《农民舞蹈》、《农民婚礼》,刻画了他们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们充沛的活力。勃鲁盖尔的风景画也十分出色,他喜欢选取全景式构图,意境开阔,风景与人物紧密结合描绘了农民丰富的劳动生活和农村的秀丽景色。如《收割干草》。还有少数作品《绞刑架下的舞蹈》则直接描绘了森林游击队——“林中乞丐”的战斗生活,歌颂了人民的英雄气概与乐观主义精神,起到揭露敌人,鼓舞人民的作用。勃鲁盖尔以艺术为武器,深刻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从而成为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
、
16世纪下半期的尼德兰革命,是以荷兰的独立和佛兰德斯的妥协而告终的。在这块曾产生过凡·埃克、博斯和勃鲁盖尔等一代绘画大师的土地上,也因革命后的分裂出现了南北两个各具民族艺术特色的派别:一个是以伦勃朗为首的17世纪荷兰绘画,一个是以鲁本斯为首的17世纪佛兰德斯绘画。
17世纪佛兰德斯的绘画仍处在西班牙的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控制之下,它的发展状况与当时已获得独立的荷兰绘画带有明显的区别。其使命就是装饰豪华壮丽的宫殿和大厅,装饰教会的教堂及祭坛。这就促成了美术,尤其是绘画的装饰风格的形成,它们受到了宫廷和贵族化了的资产阶级的赞助和欢迎。但是,佛兰德斯优秀民族艺术的传统并未完全丧失,它在17世纪的佛兰德斯艺术中仍然保持着积极的因素,并反映了人民健康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在西班牙控制的加强和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低潮之时,佛兰德斯的市民阶级和农民并没有像贵族阶级那样妥协投降和放弃独立自由的愿望,他们仍然在探索着政治和经济进一步独立发展的道路。所以,这种反对西班牙封建专制统治的民族意识也在当时的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并与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方式一样,往往是采取寓意的、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17世纪的佛兰德斯美术较之同时期的荷兰美术,一方面带有明显的贵族性和宗教性,另一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这在当时的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反映,尤其是在那些不知名的民间艺术家作品之中。在佛兰德斯逐渐形成的以鲁本斯和凡·代克为代表的佛兰德斯画派,这个画派的服务对象是教会和贵族,运用艺术形象为他们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并满足他们的奢侈生活和娱乐享受。佛兰德斯画派的艺术风格,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既保留着尼德兰民族艺术的本色,又广泛地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很大,到了17世纪,在意大利形成的巴洛克艺术、学院主义和卡拉瓦乔主义,同样为佛兰德斯的绘画注入新的血液,尤其是巴洛克艺术,已成为佛兰德斯画派的主流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造型奔放,充满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形象富有人情味;画面色彩鲜丽、热情饱满、明快温和。这种动势奔放和华美色彩的巴洛克艺术形象,对观众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也受到教会和贵族、资产者的欢迎。
(1)彼得·保尔·鲁本斯(1577——1640),作品数量惊人,题材十分广泛,有宗教画、神话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动物画等。他将宏伟华丽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与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独特风格,使他成为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代表画家,誉满欧洲的绘画大师,对欧洲近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形象生动,色彩明亮,装饰性很强,并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动势,他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精神,画了许多显示剧烈冲突的场面,如历史画《阿马松之战》体现了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画面上充满强烈的动感,气势磅礴,情感奔放。
(2)老扬·勃鲁盖尔(1568——1625)是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儿子。是著名的风景画家与静物画家。用笔细腻,色彩鲜明。
(3)雅各布·约丹斯(1593——1678)。他使用的色彩也是鲜明而热烈的,喜用红色烘托欢快的气氛,塑造的人物形象与鲁本斯有相似之处;剽悍、健康、充满生命力。但是他表现的人物形象与气质都不是贵族的而是平民的,带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约丹斯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生活和习俗的作品,人物保持着纯朴的自然风貌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征,代表作《萨提尔在农家作客》和《豆王宴饮》,不过晚年作品逐渐趋向富丽堂皇的巴络克风格。
(4)安东尼斯·凡·代克(1599——1641),主要成就在肖像方面。早期有尼德蓝肖像画的传统风格。后到英国成为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因起主要对象为宫廷贵族,所以形成典雅华丽的风格。他笔下的人物都有一种沉静文弱的气质,翩翩优美的风度,甚至还有一些作者的主观臆造,将对象加以美化的成分。他比较注意刻画人物的身姿与手势,突破了英国传统肖像画比较呆板的构图,加之画家精到娴熟的绘画技巧,对英国肖像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代表作《查理一世像》。
1609年的尼德兰革命,终于以荷兰独立、建立起荷兰共和国而胜利结束,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欧洲最富强最先进的国家。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较封建专制社会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许多在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在此著书立说。至1654年荷兰已有6所著名的大学,在荷兰最早出现定期刊物,报纸也逐渐普及,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新的文化气氛培养了杰出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这使美术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它继承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很少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可风格的影响。由于荷兰人是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而获得胜利的,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因此如何表现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如何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情感与愿望,就成为荷兰画派多数艺术家关心的主要课题。他们把自己目光投向多彩的现实世界,用画笔描绘周围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熟悉的各阶层人物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色。在人的地位和价值得到肯定的进步社会制度下,画家们可以大胆地摒弃过去千百年来禁锢人和艺术的宗教,把人的现实生活作为自己从事艺术创作的蓝本。画家所感兴趣的是普通市民们的日常生活现象和优美多姿的大自然风光。无论是资产者的自尊自信容貌,还是街头乞丐、江湖卖艺人和乡村医生;无论是豪华优雅的客厅、卧室还是破旧茅舍;无论是村中小道还是珍禽野味;无论是高贵器皿还是野花水果,甚至下等生活琐事,这些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内容,现在都被荷兰的画家搬上了画布,为了迎合社会的多元审美需要,艺术的题材扩大了,表现形式多样了,独立的风景画、静物画和动物画,个体和群体的肖像画,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风俗画,都深受广大市民们欢迎。因此出现了专事某一种题材的画家,诸如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赫达,风景画家霍贝玛等等。
(1)天才的肖像画家弗兰斯·哈尔斯(约1581——1666)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早期与盛期的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反映出革命胜利后荷兰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从20年代到30年代,他广泛地描绘荷兰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物,如军官、市民、少女、孩子等。代表作《微笑的骑士》、《弹曼陀林的小丑》、《吉卜赛女郎》等。画家喜欢选取半身近景的构图,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面部表情,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画面生动活泼,不矫揉造作,画中的人物仿佛正在无拘无束地自由活动着,虽然多为单人半身肖像,却常常使人联想到画面之外还有其他人物,构成一个情节,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如一幅风俗画。
这时期荷兰盛行团体肖像画,哈尔斯也创作了一系列,如《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等。团体肖像画的订件者往往要求画家对每个人都给以平等的表现机会,这使画面不能安排中心人物和一定情节来统一画面,由此不能不造成某种遗憾。哈尔斯尽量将人物安排的错落有致,突破了传统的呆板、平整的布局,努力 一种极其热烈的气氛,仍然贴切地体现了哈尔斯肖像画的风格。这时期,哈尔斯创作的肖像画中充满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在绘画技巧上别具一格,运用流畅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表现豪爽自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是哈尔斯肖像画的突出特点,构成哈尔斯伟大不朽的肖像画艺术的独特风格。晚年作品多采取古典构图的正面形象,画面上流露出一种忧郁的情绪,比早期作品凝重而深刻。(2)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伦勃朗·哈门斯·凡·兰(1606——1669)一生历经坎坷,勇敢坚定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极其光辉的贡献,也使17世纪荷兰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伦勃朗早年受过良好教育,1632年《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迈出了创作历程中重要的一步,显示了伦勃朗的非凡才能,并得到社会的赞誉。1642年伦勃朗创作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连队的群像,及举世闻名的《夜巡》(一说年久烟熏变黑,一说描绘了夜间集合出发情景,十分出色地处理了明暗关系),但是射击队中多为富裕的资产者,艺术趣味平庸,要求画家把他们排列在画面上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伦勃朗却创作了一幅主题性绘画作品,一幅情节性群像,突出表现了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英勇斗争,决心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结果却遭到诋毁,诉诸法律。这说明17世纪40年代荷兰资产阶级已经失去了革命时期的进步性,只能欣赏浅薄、庸俗的东西。与伦勃朗的现实主义艺术产生了深刻矛盾。从此,画家的生活日趋贫困,但他仍坚定不移地恪守自己创作原则,更加接近荷兰平民和贫民。他笔下的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形象,即使描绘宗教故事,也体现宗教题材的生活化。伦勃朗的肖像画生动传神,独具风采。尤其描绘的老年人肖像尤其感人,那苍老的容颜和深邃的眼神仿佛展现了他们饱经沧桑的经历,也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与生活哲理。伦勃朗还喜自画像,留下数量众多的作品。伦勃朗的铜版画不但数量多,且用笔细腻造型精制,与他的油画作品一样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如《三棵树》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都是商品走进市场,这种商品价值观也走进美术领域,美术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画家过去是依附宗教和贵族订件,而今要依附于市场的消费者,他们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必须迎合买画人的审美需要,这就决定了荷兰绘画的内容和形式。
与哈尔斯、伦勃朗和维米尔同时代的画家们都被习惯地称作“荷兰小画派”。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名称,它准确地概括了17世纪荷兰美术的与众不同之处,即荷兰画派包括着许多支派。每一个城市都各有各的画派,一个城市之内也画派林立,各具特点。当然,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尤其是在许多画家常常迁移的情况下,要想更多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也是不可能的,尽管他们努力地想做到这点。当时活跃在哈勒姆的有奥斯塔德和雷斯达尔;活跃在代尔夫特的有彼得·德·霍赫;活跃在大学城莱登的有盖纳·杜;活跃在保守势力中心乌德勒支的有盖勒·洪特胡斯;活跃在荷兰最大的商业和艺术中心阿姆斯特丹的有赫斯特·卡尔夫、波特尔等等。他们几乎都是多产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静物画。据说到目前为止,还有五万多幅荷兰绘画分藏在世界各国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原因有二:一是,作品的画幅较小,适宜于市民阶层悬挂室内以装饰居室之用;一是,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尼德兰”一词意为低凹之地,包括莱茵河、缪司河、些耳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即相当于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它面临大西洋与英国遥望,南由莱茵河为纽带与整个西欧相连接。早在中世纪时,它就因地理优势而成为北方主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在13、14世纪时,这里的手工业,特别是呢绒业,就已相当发达。15世纪,尤其是到16世纪前期,由于尼德兰的贸易和呢绒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建设极为迅速。其中尤以布鲁日、伊普尔、根特、列日等城市最为繁荣。同时,市民们在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为争取城市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特权,从而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另外,由于通过皇家联姻和协议,使尼德兰大部分地区都成了强大的勃艮第公国的领地,完成了初步的政治上的统一,并促进了尼德兰各城市的长足发展。所以,当时的尼德兰已成了欧洲唯一可以与意大利相提并论的先进地区。虽然当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磅礴之势,突破了中世纪的樊笼而迅猛发展之时,尼德兰的艺术大都仍处于哥特艺术的晚期阶段。但是,这并未妨碍尼德兰民族艺术特征的形式,尤其是为欧洲油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同时我们可以在乌尔比诺的宫廷中看到尼德兰的艺术家在工作,在佛罗伦萨的教堂中欣赏到尼德兰大师的作品,由他们创造的油画技法和擅长的木刻画也同样吸引着意大利的画家。
罗伯特·康宾和扬·凡·埃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罗伯特·康宾长期在图尔奈工作,他的著名作品有《受胎告知》、《耶稣诞生》等。虽然是宗教画,却通过某些细节描绘,使画面上流露着市民生活的情趣。当时在尼德兰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景画。画家在《受胎告知》中通过窗子画了窗外街景,可谓尼德兰绘画中最早描绘街景的例子。扬·凡·埃克(约1390—1441)于1422年成为独立画家,1425年,担任勃艮第公爵的宫廷画家。《根特祭坛画》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作,扬·凡·埃克于1432年和兄弟胡伯特·凡·埃克完成了《根特祭坛画》,这是根特市圣贝文大教堂的一组祭坛画。所谓祭坛画,是画在木板上安置在教堂圣坛前面的画,有的类似可以折叠的屏风画。《根特祭坛画》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祭坛组画。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旋律被徐徐打开,辉煌夺目的12幅祭坛画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它分成上、下两段和左右两翼,上段的中央是基督,两旁是圣母玛利亚和洗礼者约翰。两翼的内侧是《合唱的天使们》和《奏乐的天使们》,外侧是亚当和夏娃,下段的中央是《羔羊的颂赞》,两翼左两侧是《骑士》和《裁判官》,右侧是《隐者》和《巡礼者》。在平日,祭坛的两翼是闭合的,人们只能看到两翼外侧的画面。《根特祭坛画》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据传,扬·凡·埃克和兄弟胡伯特·凡·埃克,是油画的发明者),色彩鲜明,辉煌艳丽,经过数百年之后,画面仍然如初,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所以,《根特祭坛画》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处理上的革新和独创,而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虽然扬·凡·埃克的大部分作品是宗教画,他却突破了宗教画的传统技法,非常重视对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刻画,非常注意写实,细心研究了光与色的表现,还对油画的方法做了重要改进,在他的笔下展示了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景象和现世人生的生活,冲破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观念,为尼德兰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罗吉尔·凡·德尔·维登(约1399—1464)也是15世纪前半叶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出生在图尔奈,是罗伯特·康宾的学生。1432年他在图尔奈成为独立画家,后来迁居布鲁塞尔荣获该市艺术家称号。1450年曾去意大利,备受欢迎与尊敬,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称他是自扬·凡·埃克以来尼德兰最优秀的艺术家。通过他的活动,扩大了尼德兰画派在国际上的影响。《基督下架》、《圣路克画圣母像》、《圣玛丽·麦格达伦》都是他的代表作。
15世纪中叶,在北方随着经济的兴旺发达,文化艺术也十分昌盛,以哈勒姆为中心形成了北方画派。德尔克·波茨(约1415——1475)是其代表画家。《最后晚餐》,画家没有按照宗教内容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而是将最后晚餐的场所大胆地移至15世纪尼德兰市民住宅的餐室中。典型的哥特式房屋,墙面狭窄,窗户较多,室内光线明亮而柔和,地面铺以整齐的花砖,洁白的桌单覆盖桌面,不但准确地表现了室内的透视关系,而且还很好地体现了尼德兰人爱好整洁的习惯,室内陈设与用餐情况都弥漫着相当浓厚的世俗气息。此画可视为当时尼德兰绘画中在宗教题材里表现世俗生活的典型例子。另一位北方画家是盖尔特根·托特·辛特·扬斯(约1460——1495),受波茨影响。《旷野中的施洗者约翰》,画面上人物衣着简朴,须发蓬散,在破旧的长衫下露出一双赤脚,画家刻画了一位典型的尼德兰农民形象,还精心地画了树木、动物和飞鸟作为画面背景,风景优美,展现了一片很开阔的旷野,笼罩着静谧、平和的气氛。《耶稣诞生》描绘的是耶稣诞生时的夜景,以小耶稣的身体作为光源照亮了圣母的脸庞和一部分画面,另一部分画面则隐没在夜色之中,增加了宗教神秘感,同时画面上出现了强烈的明暗对比,这一特色在17世纪的荷兰绘画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故被誉为17世纪荷兰画派的最早奠基人。此外还有希罗尼穆斯·博斯(约1450——1516),他的画经常出现一些怪诞、夸张的形象,这些形象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又和艺术家本人的幻想相结合,同时写实性的表现手法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语言。以通过幻想的漫画形象影射宗教人物和封建主等人,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开创了崭新的绘画风格,冲破了尼德兰传统绘画中虔诚静穆的宗教气息,站在进步的人文主义立场上,把批判的矛头主要对准了天主教会,反映了宗教改革运动前人民群众反对天主教,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情绪,也是尼德兰新旧教派之间激烈斗争的一种表现。
15世纪下半叶,尼德兰南方的著名画家是雨果·凡·德尔·高斯(约1440—1482),他于1467年成为独立画家,曾任根特画家行会的会长。1467年秋作为末受圣职的修道士住进了布鲁塞尔附近的罗德修道院,1482年逝世于该修道院。1480年左右完成的《牧人来拜》,1478至1482年之间画的《马利亚之死》都是他晚期创作的力作。
16世纪尼德兰爆发了持续几十年之久的资产阶级革命,直至1609年荷兰独立。在此期间尼德兰人民为反抗西班牙统治进行了长期的,坚忍不拔的斗争。老彼得·勃鲁盖尔(约1525——1569)的艺术产生于尼德兰的革命酝酿和爆发时期。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与人民共呼吸同战斗。早年以铜版画家,从事风景画创作而闻名遐迩。1556年开始较多描绘人物,表现出博斯的影响。自1563年至死这段期间进入起创作的辉煌时期,产生了最重要的油画作品,在农民风俗画中满怀激情地塑造了许多农民形象,如《农民舞蹈》、《农民婚礼》,刻画了他们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们充沛的活力。勃鲁盖尔的风景画也十分出色,他喜欢选取全景式构图,意境开阔,风景与人物紧密结合描绘了农民丰富的劳动生活和农村的秀丽景色。如《收割干草》。还有少数作品《绞刑架下的舞蹈》则直接描绘了森林游击队——“林中乞丐”的战斗生活,歌颂了人民的英雄气概与乐观主义精神,起到揭露敌人,鼓舞人民的作用。勃鲁盖尔以艺术为武器,深刻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从而成为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
、
16世纪下半期的尼德兰革命,是以荷兰的独立和佛兰德斯的妥协而告终的。在这块曾产生过凡·埃克、博斯和勃鲁盖尔等一代绘画大师的土地上,也因革命后的分裂出现了南北两个各具民族艺术特色的派别:一个是以伦勃朗为首的17世纪荷兰绘画,一个是以鲁本斯为首的17世纪佛兰德斯绘画。
17世纪佛兰德斯的绘画仍处在西班牙的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控制之下,它的发展状况与当时已获得独立的荷兰绘画带有明显的区别。其使命就是装饰豪华壮丽的宫殿和大厅,装饰教会的教堂及祭坛。这就促成了美术,尤其是绘画的装饰风格的形成,它们受到了宫廷和贵族化了的资产阶级的赞助和欢迎。但是,佛兰德斯优秀民族艺术的传统并未完全丧失,它在17世纪的佛兰德斯艺术中仍然保持着积极的因素,并反映了人民健康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在西班牙控制的加强和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低潮之时,佛兰德斯的市民阶级和农民并没有像贵族阶级那样妥协投降和放弃独立自由的愿望,他们仍然在探索着政治和经济进一步独立发展的道路。所以,这种反对西班牙封建专制统治的民族意识也在当时的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并与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方式一样,往往是采取寓意的、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17世纪的佛兰德斯美术较之同时期的荷兰美术,一方面带有明显的贵族性和宗教性,另一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这在当时的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反映,尤其是在那些不知名的民间艺术家作品之中。在佛兰德斯逐渐形成的以鲁本斯和凡·代克为代表的佛兰德斯画派,这个画派的服务对象是教会和贵族,运用艺术形象为他们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并满足他们的奢侈生活和娱乐享受。佛兰德斯画派的艺术风格,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既保留着尼德兰民族艺术的本色,又广泛地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很大,到了17世纪,在意大利形成的巴洛克艺术、学院主义和卡拉瓦乔主义,同样为佛兰德斯的绘画注入新的血液,尤其是巴洛克艺术,已成为佛兰德斯画派的主流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造型奔放,充满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形象富有人情味;画面色彩鲜丽、热情饱满、明快温和。这种动势奔放和华美色彩的巴洛克艺术形象,对观众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也受到教会和贵族、资产者的欢迎。
(1)彼得·保尔·鲁本斯(1577——1640),作品数量惊人,题材十分广泛,有宗教画、神话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动物画等。他将宏伟华丽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与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独特风格,使他成为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代表画家,誉满欧洲的绘画大师,对欧洲近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形象生动,色彩明亮,装饰性很强,并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动势,他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精神,画了许多显示剧烈冲突的场面,如历史画《阿马松之战》体现了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画面上充满强烈的动感,气势磅礴,情感奔放。
(2)老扬·勃鲁盖尔(1568——1625)是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儿子。是著名的风景画家与静物画家。用笔细腻,色彩鲜明。
(3)雅各布·约丹斯(1593——1678)。他使用的色彩也是鲜明而热烈的,喜用红色烘托欢快的气氛,塑造的人物形象与鲁本斯有相似之处;剽悍、健康、充满生命力。但是他表现的人物形象与气质都不是贵族的而是平民的,带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约丹斯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生活和习俗的作品,人物保持着纯朴的自然风貌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征,代表作《萨提尔在农家作客》和《豆王宴饮》,不过晚年作品逐渐趋向富丽堂皇的巴络克风格。
(4)安东尼斯·凡·代克(1599——1641),主要成就在肖像方面。早期有尼德蓝肖像画的传统风格。后到英国成为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因起主要对象为宫廷贵族,所以形成典雅华丽的风格。他笔下的人物都有一种沉静文弱的气质,翩翩优美的风度,甚至还有一些作者的主观臆造,将对象加以美化的成分。他比较注意刻画人物的身姿与手势,突破了英国传统肖像画比较呆板的构图,加之画家精到娴熟的绘画技巧,对英国肖像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代表作《查理一世像》。
1609年的尼德兰革命,终于以荷兰独立、建立起荷兰共和国而胜利结束,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欧洲最富强最先进的国家。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较封建专制社会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许多在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在此著书立说。至1654年荷兰已有6所著名的大学,在荷兰最早出现定期刊物,报纸也逐渐普及,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新的文化气氛培养了杰出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这使美术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它继承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很少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可风格的影响。由于荷兰人是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而获得胜利的,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因此如何表现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如何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情感与愿望,就成为荷兰画派多数艺术家关心的主要课题。他们把自己目光投向多彩的现实世界,用画笔描绘周围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熟悉的各阶层人物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色。在人的地位和价值得到肯定的进步社会制度下,画家们可以大胆地摒弃过去千百年来禁锢人和艺术的宗教,把人的现实生活作为自己从事艺术创作的蓝本。画家所感兴趣的是普通市民们的日常生活现象和优美多姿的大自然风光。无论是资产者的自尊自信容貌,还是街头乞丐、江湖卖艺人和乡村医生;无论是豪华优雅的客厅、卧室还是破旧茅舍;无论是村中小道还是珍禽野味;无论是高贵器皿还是野花水果,甚至下等生活琐事,这些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内容,现在都被荷兰的画家搬上了画布,为了迎合社会的多元审美需要,艺术的题材扩大了,表现形式多样了,独立的风景画、静物画和动物画,个体和群体的肖像画,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风俗画,都深受广大市民们欢迎。因此出现了专事某一种题材的画家,诸如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赫达,风景画家霍贝玛等等。
(1)天才的肖像画家弗兰斯·哈尔斯(约1581——1666)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早期与盛期的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反映出革命胜利后荷兰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从20年代到30年代,他广泛地描绘荷兰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物,如军官、市民、少女、孩子等。代表作《微笑的骑士》、《弹曼陀林的小丑》、《吉卜赛女郎》等。画家喜欢选取半身近景的构图,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面部表情,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画面生动活泼,不矫揉造作,画中的人物仿佛正在无拘无束地自由活动着,虽然多为单人半身肖像,却常常使人联想到画面之外还有其他人物,构成一个情节,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如一幅风俗画。
这时期荷兰盛行团体肖像画,哈尔斯也创作了一系列,如《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等。团体肖像画的订件者往往要求画家对每个人都给以平等的表现机会,这使画面不能安排中心人物和一定情节来统一画面,由此不能不造成某种遗憾。哈尔斯尽量将人物安排的错落有致,突破了传统的呆板、平整的布局,努力 一种极其热烈的气氛,仍然贴切地体现了哈尔斯肖像画的风格。这时期,哈尔斯创作的肖像画中充满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在绘画技巧上别具一格,运用流畅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表现豪爽自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是哈尔斯肖像画的突出特点,构成哈尔斯伟大不朽的肖像画艺术的独特风格。晚年作品多采取古典构图的正面形象,画面上流露出一种忧郁的情绪,比早期作品凝重而深刻。(2)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伦勃朗·哈门斯·凡·兰(1606——1669)一生历经坎坷,勇敢坚定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极其光辉的贡献,也使17世纪荷兰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伦勃朗早年受过良好教育,1632年《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迈出了创作历程中重要的一步,显示了伦勃朗的非凡才能,并得到社会的赞誉。1642年伦勃朗创作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连队的群像,及举世闻名的《夜巡》(一说年久烟熏变黑,一说描绘了夜间集合出发情景,十分出色地处理了明暗关系),但是射击队中多为富裕的资产者,艺术趣味平庸,要求画家把他们排列在画面上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伦勃朗却创作了一幅主题性绘画作品,一幅情节性群像,突出表现了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英勇斗争,决心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结果却遭到诋毁,诉诸法律。这说明17世纪40年代荷兰资产阶级已经失去了革命时期的进步性,只能欣赏浅薄、庸俗的东西。与伦勃朗的现实主义艺术产生了深刻矛盾。从此,画家的生活日趋贫困,但他仍坚定不移地恪守自己创作原则,更加接近荷兰平民和贫民。他笔下的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形象,即使描绘宗教故事,也体现宗教题材的生活化。伦勃朗的肖像画生动传神,独具风采。尤其描绘的老年人肖像尤其感人,那苍老的容颜和深邃的眼神仿佛展现了他们饱经沧桑的经历,也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与生活哲理。伦勃朗还喜自画像,留下数量众多的作品。伦勃朗的铜版画不但数量多,且用笔细腻造型精制,与他的油画作品一样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如《三棵树》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都是商品走进市场,这种商品价值观也走进美术领域,美术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画家过去是依附宗教和贵族订件,而今要依附于市场的消费者,他们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必须迎合买画人的审美需要,这就决定了荷兰绘画的内容和形式。
与哈尔斯、伦勃朗和维米尔同时代的画家们都被习惯地称作“荷兰小画派”。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名称,它准确地概括了17世纪荷兰美术的与众不同之处,即荷兰画派包括着许多支派。每一个城市都各有各的画派,一个城市之内也画派林立,各具特点。当然,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尤其是在许多画家常常迁移的情况下,要想更多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也是不可能的,尽管他们努力地想做到这点。当时活跃在哈勒姆的有奥斯塔德和雷斯达尔;活跃在代尔夫特的有彼得·德·霍赫;活跃在大学城莱登的有盖纳·杜;活跃在保守势力中心乌德勒支的有盖勒·洪特胡斯;活跃在荷兰最大的商业和艺术中心阿姆斯特丹的有赫斯特·卡尔夫、波特尔等等。他们几乎都是多产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静物画。据说到目前为止,还有五万多幅荷兰绘画分藏在世界各国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原因有二:一是,作品的画幅较小,适宜于市民阶层悬挂室内以装饰居室之用;一是,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酒者煙囻
- 2021-04-03 08:26
感激不尽快速第八届客官不健康报会计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