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经典名句赏析,李白名句赏析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27 19:34
- 提问者网友:半生酒醒
- 2021-07-26 20:38
李白的经典名句赏析,李白名句赏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7-26 21:02
《行路难》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互。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
《行路难》,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南朝诗人鲍照就写过《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有些诗是传世的佳篇。李白的这首旧题乐府诗,继承了鲍照的艺术传统,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全诗可分三层,每层四句。第一层,诗人面对“金美酒”、“玉盘珍羞”这样精美的食馔,却因心中充满着难以排解的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他“拔剑击柱”(诸本均作“四顾”,一作“击柱”,误)心意茫然。“停杯”二句,自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化出,却有青胜于蓝之妙。“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无所适从之感,与下文“多岐路”遥相呼应。第二层紧承上层诗意,对“行路难”作正面描写,写出“四顾茫然”的政治原因。前二句,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明人朱谏说:“黄河与太行,水陆之要冲,天下之达道也。将欲渡黄河与?则冰塞而不可渡;将欲登太行与?则雪满而不可登。”(《李诗选注》卷二)确实,本诗以水陆之道途难行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寓意很清楚。后二句,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余下全文>>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互。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
《行路难》,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南朝诗人鲍照就写过《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有些诗是传世的佳篇。李白的这首旧题乐府诗,继承了鲍照的艺术传统,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全诗可分三层,每层四句。第一层,诗人面对“金美酒”、“玉盘珍羞”这样精美的食馔,却因心中充满着难以排解的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他“拔剑击柱”(诸本均作“四顾”,一作“击柱”,误)心意茫然。“停杯”二句,自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化出,却有青胜于蓝之妙。“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无所适从之感,与下文“多岐路”遥相呼应。第二层紧承上层诗意,对“行路难”作正面描写,写出“四顾茫然”的政治原因。前二句,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明人朱谏说:“黄河与太行,水陆之要冲,天下之达道也。将欲渡黄河与?则冰塞而不可渡;将欲登太行与?则雪满而不可登。”(《李诗选注》卷二)确实,本诗以水陆之道途难行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寓意很清楚。后二句,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