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看到的五个空,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各三个空。急!
三年级语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看到的五个空,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各三个空。急!
《夜书所见》中诗人听见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6 01:20
- 提问者网友:温柔港
- 2021-01-05 20:04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0-03-04 14:36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江上秋风、萧萧梧叶、侵人寒意的铺陈之笔,就已经构成了一种萧瑟气氛,足以触动那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之心。“动客情”三字是以上景物铺陈和气氛营造之后的水到渠成之笔。“不让离人不忧”。正如汉朝那位在北方做官的南方人张翰一样,闻秋风就起归思,这种客情,前人已经作过无数次动人的抒发。
首从听觉印象着笔,用“萧萧”像梧桐落叶之声,加上“寒”字,显示秋深的季节特征
叶绍翁的高明卓特在后二句。
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织”,通过一个“知”字,宕出新的境界。作者凭借生活经验,在听到户外声响时,得知孩子们在挖捕蟋蟀。促织,蟋蟀的别称。挑,挖取。此句写心理活动。
第四句,诗人顺声寻源,起看窗外,果然一盏明灯在篱笆角落边闪亮。漆黑的夜幕把灯光反衬得格外明亮,此时夜已深沉。明灯照着群童在篱角挖取蟋蟀的图景转换为大江、梧树、萧萧落叶、凛冽寒风背景下的画面中心。只有不眠之人才能观察到夜幕下这特有的场景。
诗人在欣赏这群浑不管秋风梧叶的孩子们的劳作,还是勾引起儿提时期故乡的童梦?他的乡思可在这夜色中得到宽解?
正如夜幕和明灯互为反衬一样,童年的蟋蟀与游子的客情相得益彰,各有所致。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江上秋风、萧萧梧叶、侵人寒意的铺陈之笔,就已经构成了一种萧瑟气氛,足以触动那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之心。“动客情”三字是以上景物铺陈和气氛营造之后的水到渠成之笔。“不让离人不忧”。正如汉朝那位在北方做官的南方人张翰一样,闻秋风就起归思,这种客情,前人已经作过无数次动人的抒发。
首从听觉印象着笔,用“萧萧”像梧桐落叶之声,加上“寒”字,显示秋深的季节特征
叶绍翁的高明卓特在后二句。
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织”,通过一个“知”字,宕出新的境界。作者凭借生活经验,在听到户外声响时,得知孩子们在挖捕蟋蟀。促织,蟋蟀的别称。挑,挖取。此句写心理活动。
第四句,诗人顺声寻源,起看窗外,果然一盏明灯在篱笆角落边闪亮。漆黑的夜幕把灯光反衬得格外明亮,此时夜已深沉。明灯照着群童在篱角挖取蟋蟀的图景转换为大江、梧树、萧萧落叶、凛冽寒风背景下的画面中心。只有不眠之人才能观察到夜幕下这特有的场景。
诗人在欣赏这群浑不管秋风梧叶的孩子们的劳作,还是勾引起儿提时期故乡的童梦?他的乡思可在这夜色中得到宽解?
正如夜幕和明灯互为反衬一样,童年的蟋蟀与游子的客情相得益彰,各有所致。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