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黄胆含量过高怎么办
- 提问者网友:却不属于对方
- 2021-05-04 16:35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行浪子会拥风
- 2021-05-04 17:01
临床上把皮肤、巩膜和小便黄染称为“黄疸”,这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多引起的。因为胆红素的颜色是黄的,所以会出现黄疸。那么,什么情况下血中胆红素会增多呢?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胆红素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过程: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它们衰老死亡后,其所含的血红蛋白就会变成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被肝脏摄取,加工后就变成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由肝脏经胆管做为胆汁的重要组成部分排至胆囊,进食时再由胆囊排至小肠,帮助食物消化吸收;进入大肠后形成尿胆原、尿胆素而排出体外。尿胆素呈黄色,因此大便亦发黄。大肠中的部分尿胆原可被吸收到血液中(称为肠-肝循环),由尿中排出。故在正常下,尿中也有尿胆原、尿胆素。因此 ①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就会增加,从而引起“溶血性黄疸”。②如果肝脏有病,不能摄取、加工间接胆红素,则间接胆红素也会增加;且肝脏有病时,在肝内已经形成的直接胆红素不能排至胆道,则会逆流到血液中,使血液中的直接胆红素增多,发生“肝细胞性黄疸”。③如果胆道有梗阻,直接胆红素排不到肠道中,血中的直接胆红素也会增加,引起“阻塞性黄疸”。
临床上遇到一个黄疸病人,首先要弄清病人是否有黄疸,再判断黄疸的程度如何,进一步明确黄疸的性质,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检测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当胆红素含量超过正常值时,表明有黄疸存在,血中胆红素含量越高,就表明黄疸越重。
黄疸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根据发病机理,黄疸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1)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破坏,释放的胆红素大大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而出现黄疸。血清中胆红素的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如新生儿黄疸、恶性疟疾或因输血不当引起的黄疸,都属于这一类。后者可有寒战、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尿呈酱油色,有血红蛋白尿,但尿中无胆红素。
(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结果造成间接胆红素在血中堆积;同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致使血流中直接胆红素也增加。由于血中间接、直接胆红素均增加,尿中胆红素、尿胆原也都增加。肝炎、肝硬化引起的黄疸属于这类。
(3)阻塞性黄疸:胆汁排泄发生梗阻(可因肝内或肝外病变所致,常见为胆道梗阻),胆中的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而出现黄疸。在临床上可检测到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加,尿中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却减少或消失。由于胆红素等胆类物质在体内潴留,可引起皮肤瘙痒与心动过缓。胆石症、肿瘤等压迫胆道导致的黄疸属于这类。
============================================
黄胆含量过高怎么办
1 黄疸与西医疾病关系
黄疸是以目黄、尿黄、身黄为临床表现而以目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肝实质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应属本病范畴。王教授认为,湿热黄疸多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也可见于毛细胆管型肝炎及蛔虫、砂石阻滞肝胆和药物所致的黄疸;疫毒黄疸多见于重症肝炎,也可见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寒湿黄疸多见于淤胆性肝炎,也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瘀血黄疸多见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变,也可见于肝癌等消化系肿瘤所引起的黄疸;血亏黄疸多见于溶血性黄疸或药物性黄疸。
2 黄疸的病因病机
王教授认为,黄疸可由湿热,疫毒,寒湿入侵,酒食不节,积聚不愈,蛔虫、砂石阻滞肝胆及药物伤肝等因素引起。
2.1 脾胃肝胆同病是黄疸的发病基础
致疸之邪的感染和发病,与人体脾胃虚弱有关。脾胃强壮能抗邪于入侵之时则不发病;正气虚弱或酒食伤中之人,不能抗邪外出,则多发病。脾主运化水湿,胃主受纳水谷精微,脾胃功能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困阻脾胃,故出现纳呆,呕吐,脘痞,腹胀,大便溏泻,身倦乏力等邪困脾胃之黄疸早期症状;邪困脾胃不解,进而郁蒸肝胆,出现胁痛,口苦,尿黄等肝胆郁滞之候。
2.2 气血同病,胆溢百脉是黄疸的基本病机
气与血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若土壅木郁,气血同病,引起胆液溢于百脉,上注于目则目黄,下流膀胱则小便黄,外溢于肌肤则皮肤发黄。疫毒湿浊充斥三焦,胆液迅速外泄而暴发疫毒黄疸。
3 黄疸的辨证分型及转归
王教授认为由于病因和体质不同,黄疸常可分为以下类型。
3.1 湿热黄疸
《温病条辨》说:“湿热不解,久酿成疸”,说明湿热蕴结不解,是酿成黄疸的常见因素。本证以目黄、身黄鲜明如橘,小便黄如浓茶为主症,多具传染性,四季可见,但高发于夏秋。湿热黄疸常因湿热炽盛或春夏感疫邪而转化为疫毒发黄,也可因过用寒凉或因脾肾阳虚而转化为寒湿黄疸,亦可因迁延日久,致肝脾血瘀而渐渐转化为瘀血黄疸。
3.2 疫毒黄疸
《瘟疫论》说:“黄疸所成,以疫邪为因”。疫邪具热毒之性,脾胃素有湿热之人,易侵邪而充斥三焦,致肝胆瘀滞,胆液暴泄而急发黄疸,旋即毒陷心包,热深动血,甚至急发臌胀。本证以黄疸急起,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为主症。具有强烈传染性,故《杂病源流犀烛.黄疸》说:“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但抢救及时,亦可使病情有所好转,有时可转化为湿热黄疸。
3.3 寒湿黄疸
《伤寒论》说:“伤寒发汗已,身目发黄,所以然者,寒湿在里不解故也”,说明寒湿困阻脾胃,肝胆血气因“寒则泣而不流”,而发寒湿黄疸。本型以目黄、身黄色晦暗如烟熏,小便黄为主症。寒和湿邪均为阴邪,故本型起病缓慢,病情缠绵,常致肝血瘀阻而发展为瘀血黄疸,也可因过用湿燥或湿遏化热而转化为湿热黄疸。
3.4 瘀血黄疸
王教授认为一般黄疸日久不愈,或气血水饮痰积之痃癖、积聚等病晚期,也可因肝胆血脉瘀阻而发生黄疸。《医学纲目》说:“黄疸日久,变为黑疸”。《诸病源候论》又说:“气血水饮停滞,结聚成癖……故胁下满痛而身发黄”。本证以目黄、身黄而晦暗,小便赤,有瘀血征象为主症。多病情危笃难愈,并可因血脉瘀阻导致水停而并发臌胀,甚至血脉瘀裂而并发血证等危重证。
3.5 血亏黄疸
忧愁思虑,劳伤心脾,致血气伤败,脾色外露及气虚血瘀,胆液失疏则发血亏黄疸。《景岳全书》说:“阴黄之病……必以七情伤脏,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此外本证尚可由药毒伤血引起,起病可急可缓,急发重证易气随血脱而亡。血亏黄疸以无泽伴血虚征象为主症。应与气血亏虚,肌肤失养之萎黄相鉴别,萎黄虽有肌肤淡黄、干萎无光浑等症,但目睛无黄染,小便也不一定发黄。
4 黄疸的防治
4.1 养慎避毒可预防黄疸的发生
王教授认为,本病应从“避其毒气”、“人能养慎”两方面着手来预防,以达到邪无从干,正胜邪却的目的。应讲究卫生,戒过度饮酒,勿伤脾胃,调畅情志,及时清除体内湿热、砂石及蛔虫,勿服毒性药物,积极治疗痃癖、积聚,注意消毒隔离及消除隐患等环节。对肝炎病毒携带者,王教授常用:板兰根30g,贯众 20g,栀子12g,茵陈15g,金钱草15g,佩兰15g,泽泻10g,芦根30g,甘草6g。共研细末,开水泡或水煎服,常可使乙肝病毒感染减轻或治愈。
http://www.51daifu.com/documents/2007/0305/C4F4E52A7A6623A5H1006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