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7 14:03
- 提问者网友:世勋超人
- 2021-11-16 15:58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蕴藏春秋
- 2021-11-16 17:24
北陂杏花 (一)
一陂(bei一声)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首句通过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花、护花、恋花的情景,侧面写出了杏花的可爱.诗人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二)
一陂春水绕花身, 池塘的春水环绕着杏花,
花影妖娆各占春. 花朵争奇斗艳春色满园.
纵被春风吹作雪, 即使像雪样被春风吹落,
绝胜南陌碾成尘. 也胜过南阳杏花碾为尘.
拂云豪逸之气 屏荡老健之节——王安石《北陂杏花》欣赏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可以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曰:“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诚如陈衍《宋诗精华录》云:“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东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她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中”.“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王安石《咏月》),诗人隐退江宁之后,他当初创立的善政美法屡遭保守派反对、阻挠,已日渐式微,难免郁愤慨叹.此诗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可谓“丰肌健骨”
一陂(bei一声)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首句通过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花、护花、恋花的情景,侧面写出了杏花的可爱.诗人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二)
一陂春水绕花身, 池塘的春水环绕着杏花,
花影妖娆各占春. 花朵争奇斗艳春色满园.
纵被春风吹作雪, 即使像雪样被春风吹落,
绝胜南陌碾成尘. 也胜过南阳杏花碾为尘.
拂云豪逸之气 屏荡老健之节——王安石《北陂杏花》欣赏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可以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曰:“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诚如陈衍《宋诗精华录》云:“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东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她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中”.“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王安石《咏月》),诗人隐退江宁之后,他当初创立的善政美法屡遭保守派反对、阻挠,已日渐式微,难免郁愤慨叹.此诗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可谓“丰肌健骨”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蓝房子
- 2021-11-16 18:13
诗中杏花有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作者形象.作者借此表明自己的志向。
也可以这么答: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 .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 成尘”为喻, 形成对比, 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 ,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 污的悲壮感情。
王安石暮年退居金陵所做的《北陂杏花》一诗,为人们喜欢。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外传这首诗写于王荆公暮年免职退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境凄冷心境的写照。
王安石( 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众人又称 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人(今 江西省 东乡县 上池村人)。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绩。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拿手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品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 临川师长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仕宦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 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念书,印象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诲。 庆历二年(1042年)登 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 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 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仕宦。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登基,诏安石知 江宁府,旋召为 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 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 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改变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宏大的革新家”。.与“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也可以这么答: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 .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 成尘”为喻, 形成对比, 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 ,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 污的悲壮感情。
王安石暮年退居金陵所做的《北陂杏花》一诗,为人们喜欢。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外传这首诗写于王荆公暮年免职退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境凄冷心境的写照。
王安石( 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众人又称 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人(今 江西省 东乡县 上池村人)。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绩。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拿手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品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 临川师长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仕宦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 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念书,印象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诲。 庆历二年(1042年)登 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 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 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仕宦。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登基,诏安石知 江宁府,旋召为 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 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 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改变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宏大的革新家”。.与“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