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的解释?和出自哪里?
答案:3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7 02:12
- 提问者网友:爱了却不能说
- 2021-11-16 18:18
“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的解释?和出自哪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雾山林
- 2021-11-16 18:26
加粗的就是这句话1、出自《庄子·天运》,原文如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茍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茍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2、译文:孔子到了五十一岁还没有听说道,于是向南到了沛,拜见老聃。老聃说:“您为什么到这里来啊?我听说您是北方的贤人,您也学得大道了吗?”孔子说:“没有得到。”老子说:“您想要追求什么呢?”孔子说:“我想学习制度名教方面的道理,用了五年功夫没有学到。”老子说:“您还想追求什么呢?”孔子说:“我又追求关于阴阳的道理,用了十二年功夫没有得到。”老子说:“是这样。假使可以把道拿来献给别人,那么,人没有不把道拿来献给他的君主的;假使可以把道拿来送给别人,那么,人没有不把道拿来送给他的亲戚的;假如可以把道拿来告诉别人,那么,人没有不把道拿来告诉他的兄弟的;假如道可以拿来传给别人,那么,人没有不把道拿来传给他的子孙的。然而,人们无法做到这一点,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心中没有接受道的素质,听到道也接受不了。外面,也没有和道做伴的,因而,道也不会到这里来。由心中发出的,假如不为外界所接受,圣人就不会把心中的东西拿出来。从外界学习得来的东西,当然要放在心中,假如不是心中的精微,圣人也不会把它放在心中。名声,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用的东西,不可过多地猎取。仁义,是先王的旅馆,只可以住一晚上,不可以长久地居住。多次和它见面,就必然会受到谴责。古代的至人,向仁借路走,而把义当作旅馆,来往在逍遥自在的地方。吃的饭食是马马虎虎简简单单地从田地上生长出来的,站在那什么东西也不给人的所在。自由自在就是无所作为,马马虎虎、简简单单就容易养活,什么东西也不拿给人家,就没有支出。古代把这叫做神采真实的遨游。把贪取财富当作正确的,就不能把所得的财产让给别人;把追求显赫的名声当作正确的,就不能把名誉让给别人;对权利喜爱的,就不会把权利让给别人。掌握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唯恐失去它而忧惧战栗,失去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感到悲哀。对于大道一点也看不到,眼睛只是盯着他那猎取的对象,而追逐不休的人,则是被自然所惩罚的人。怨恨、恩爱、猎取、赠与、谏正、教化、生存、杀戮,这八者都是端正人品的工具。只有那遵循着永恒的变化而不停滞的人才能够使用它。所以说,政治就是端正人心。假如你心里以为不是这样,那么天机之门就堵塞而不开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动情书生
- 2021-11-16 19:39
出自《庄子.天运》为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译文为:“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者,你恐怕已经领悟了大道吧?”
- 2楼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11-16 19:14
出自《庄子·天运》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吾:我。闻:听说。子:先秦时期对对方的尊称。贤者:贤良的人,即贤人。得:得到,即领悟到。道:儒家的“大道”思想。翻译: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人,你恐怕已经领悟了大道吧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