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端如何判断一个收到的IP数据包的分片情况?
解决时间 2021-07-29 06:18
- 提问者网友:沉默的哀伤
- 2021-07-28 09:04
接收端如何判断一个收到的IP数据包的分片情况?
1)没有分片?
2)第一个分片?
3)中间的分片?
4)最后一个分片?
帮忙一下,谢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舊物识亽
- 2021-07-28 09:10
任何时候IP层接收到一份要发送的IP数据报时,它要判断向本地哪个接口发送数据(选路),并查询该接口获得其MTU。IP把MTU与数据报长度进行比较,如果需要则进行分片。分片可以发生在原始发送端主机上,也可以发生在中间路由器上。 把一份IP数据报分片以后,只有到达目的地才进行重新组装(这里的重新组装与其他网络协议不同,它们要求在下一站就进行进行重新组装,而不是在最终的目的地)。重新组装由目的端的IP层来完成,其目的是使分片和重新组装过程对运输层( T C P和UDP)是透明的,除了某些可能的越级操作外。已经分片过的数据报有可能会再次进行分片(可能不止一次)。IP首部中包含的数据为分片和重新组装提供了足够的信息。 回忆IP首部(图3 - 1),下面这些字段用于分片过程。对于发送端发送的每份IP数据报来说,其标识字段都包含一个唯一值。该值在数据报分片时被复制到每个片中(我们现在已经看到这个字段的用途)。标志字段用其中一个比特来表示“更多的片”。除了最后一片外,其他每个组成数据报的片都要把该比特置1。片偏移字段指的是该片偏移原始数据报开始处的位置。另外,当数据报被分片后,每个片的总长度值要改为该片的长度值。 最后,标志字段中有一个比特称作“不分片”位。如果将这一比特置1,IP将不对数据报进行分片。相反把数据报丢弃并发送一个I C M P差错报文(“需要进行分片但设置了不分片比特”,见图6 - 3)给起始端。在下一节我们将看到出现这个差错的例子。 当IP数据报被分片后,每一片都成为一个分组,具有自己的IP首部,并在选择路由时与其他分组独立。这样,当数据报的这些片到达目的端时有可能会失序,但是在IP首部中有足够的信息让接收端能正确组装这些数据报片。 尽管IP分片过程看起来是透明的,但有一点让人不想使用它:即使只丢失一片数据也要重传整个数据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因为IP层本身没有超时重传的机制——由更高层来负责超时和重传(T C P有超时和重传机制,但UDP没有。一些UDP应用程序本身也执行超时和重传)。当来自T C P报文段的某一片丢失后,T C P在超时后会重发整个T C P报文段,该报文段对应于一份IP数据报。没有办法只重传数据报中的一个数据报片。事实上,如果对数据报分片的是中间路由器,而不是起始端系统,那么起始端系统就无法知道数据报是如何被分片的。就这个原因,经常要避免分片。文献[Kent and Mogul 1987]对避免分片进行了论述。 使用UDP很容易导致IP分片(在后面我们将看到, T C P试图避免分片,但对于应用程序来说几乎不可能强迫T C P发送一个需要进行分片的长报文段)。我们可以用s o c k程序来增加数据报的长度,直到分片发生。在一个以太网上,数据帧的最大长度是1 5 0 0字节(见图2 - 1),其中1 4 7 2字节留给数据,假定IP首部为2 0字节, UDP首部为8字节。我们分别以数据长度为1471, 1472, 1473和1 4 7 4字节运行s o c k程序。最后两次应该发生分片: bsdi % sock -u -i -nl -w1471 svr4 discard bsdi % sock -u -i -nl -w1472 svr4 discard bsdi % sock -u -i -nl -w1473 svr4 discard bsdi % sock -u -i -nl -w1474 svr4 discard 相应的tcpdump输出如图11 - 7所示。 前两份UDP数据报(第1行和第2行)能装入以太网数据帧,没有被分片。但是对应于写1473字节的IP数据报长度为1 5 0 1,就必须进行分片(第3行和第4行)。同理,写1 4 7 4字节产生的数据报长度为1 5 0 2,它也需要进行分片(第5行和第6行)。 当IP数据报被分片后, tcpdump打印出其他的信息。首先,frag 26304(第3行和第4行)和frag 26313(第5行和第6行)指的是IP首部中标识字段的值。 分片信息中的下一个数字,即第3行中位于冒号和@号之间的1480,是除IP首部外的片长。两份数据报第一片的长度均为1480:UDP首部占8字节,用户数据占1 4 7 2字节(加上IP首部的2 0字节分组长度正好为1 5 0 0字节)。第1份数据报的第2片(第4行)只包含1字节数据—剩下的用户数据。第2份数据报的第2片(第6行)包含剩下的2字节用户数据。 在分片时,除最后一片外,其他每一片中的数据部分(除IP首部外的其余部分)必须是8字节的整数倍。在本例中, 1480是8的整数倍。 位于@符号后的数字是从数据报开始处计算的片偏移值。两份数据报第1片的偏移值均为0(第3行和第5行),第2片的偏移值为1480(第4行和第6行)。跟在偏移值后面的加号对应于IP首部中3 bit标志字段中的“更多片”比特。设置这一比特的目的是让接收端知道在什么时候完成所有的分片组装。 最后,注意第4行和第6行(不是第1片)省略了协议名( UDP)、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协议名是可以打印出来的,因为它在IP首部并被复制到各个片中。但是,端口号在UDP首部,只能在第1片中被发现。 发送的第3份数据报(用户数据为1473字节)分片情况如图11 - 8所示。需要重申的是,任何运输层首部只出现在第1片数据中。 另外需要解释几个术语: IP数据报是指IP层端到端的传输单元(在分片之前和重新组装之后),分组是指在IP层和链路层之间传送的数据单元。一个分组可以是一个完整的IP数据报,也可以是IP数据报的一个分片。
参考资料: http://www.1717buy.cn/Html/TCPIP/2006-2/14/02147983.html
我要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