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由来?民间有哪些习俗?
- 提问者网友:雪舞兮
- 2021-04-20 10:44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旧脸谱
- 2021-04-20 11:17
冬至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长,白昼最短。 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消阳长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复卦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12月21日至12月22日交节,太阳位于黄经270度,直射南回归线。 《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冬至前后,加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由此可知从汉代起冬至是国定假日。
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
在中国北方有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某些地方有冬至日吃汤圆的习俗,传说在汉朝的医圣张仲景体念家乡乡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药材包在面皮中,作成耳朵的样子,给乡民们治病补身,这个药方的名字叫作“祛寒娇耳汤”,娇耳就是饺儿。中国南方则有吃汤圆的习俗。 中国江浙在冬至吃汤圆外,还要吃桂花酒酿,并祭祖,苏州还有桂花冬酿酒,只在此时节上市。大汤圆有馅的“粉团”是用于晚上祭祖,而无馅较小的粉圆”用于早上拜神。
祭祖之后还有将汤圆粘在门窗上,称为“冬节圆”,等干燥以后再给孩子们吃,有保佑健康成长之用。冬至扫墓叫“过冬纸”。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