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盛行的“投卷”“荐举”是怎么回事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4 02:51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04-13 18:24
唐代盛行的“投卷”“荐举”是怎么回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逃夭
- 2021-04-13 19:59
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投卷、荐举是其有别于后代科举之处,这也是唐代实行科举的最大特点[8]。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即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应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就是应试考生的“投卷”。
在开元朝之前,唐代的是较“以一场之善,登进科目”的。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韦陟担任礼部侍郎时,他认为过去“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陟先责旧文,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韦陟认为,以往科举取士皆以考场中所答试卷优劣来决定录取;这样难以充分考察一个人的实际才学。于是他自作主张,令进士科举子弟将平日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以便在考前对考生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韦陟开创的这一做法受到普遍称赞,被后来唐代的知贡举所沿用。
参加科举的考生为了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并由此向知贡举官推荐,便纷纷向他们呈送行卷。这些行卷一般皆为考生平日里最得意的诗文作品。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便是其向前辈官员顾况的行卷作品。
为了加深行卷对于达官显贵、文坛大师的印象,考生往往在过了一段时间再去拜谒、呈送新作。特别是在临近考试,更要向举主探听虚实,了解举主向主考官交代的情况。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诗细腻地描述考生焦虑不安的心情:“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巧入时无?”这首诗贴切地反映出考生行卷求卷的忐忑不安的心情。
唐代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是通过投卷、荐举等方式参与科举,进入仕途的。如诗人王维因得到岐王和睿宗九公主的推荐,在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状元及第,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候喜因得到韩愈推荐而及第;杜牧在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考试时也得到太学博士吴武陵向礼部侍郎、主考官崔郾的鼎力荐引。
唐代的荐举还被灵活地应用到科举的制举过程中。除京官有荐举人才的责任外,地方府、都督府和州、郡的军政长官以及长吏、司马都有举荐的任务。朝廷派往各地方的特使,如安抚使、按察使、采访使都负有荐举制科人才的使命。通过地方官员的荐举行,中央朝廷得以选拔录用许多人才~
在开元朝之前,唐代的是较“以一场之善,登进科目”的。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韦陟担任礼部侍郎时,他认为过去“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陟先责旧文,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韦陟认为,以往科举取士皆以考场中所答试卷优劣来决定录取;这样难以充分考察一个人的实际才学。于是他自作主张,令进士科举子弟将平日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以便在考前对考生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韦陟开创的这一做法受到普遍称赞,被后来唐代的知贡举所沿用。
参加科举的考生为了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并由此向知贡举官推荐,便纷纷向他们呈送行卷。这些行卷一般皆为考生平日里最得意的诗文作品。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便是其向前辈官员顾况的行卷作品。
为了加深行卷对于达官显贵、文坛大师的印象,考生往往在过了一段时间再去拜谒、呈送新作。特别是在临近考试,更要向举主探听虚实,了解举主向主考官交代的情况。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诗细腻地描述考生焦虑不安的心情:“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巧入时无?”这首诗贴切地反映出考生行卷求卷的忐忑不安的心情。
唐代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是通过投卷、荐举等方式参与科举,进入仕途的。如诗人王维因得到岐王和睿宗九公主的推荐,在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状元及第,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候喜因得到韩愈推荐而及第;杜牧在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考试时也得到太学博士吴武陵向礼部侍郎、主考官崔郾的鼎力荐引。
唐代的荐举还被灵活地应用到科举的制举过程中。除京官有荐举人才的责任外,地方府、都督府和州、郡的军政长官以及长吏、司马都有举荐的任务。朝廷派往各地方的特使,如安抚使、按察使、采访使都负有荐举制科人才的使命。通过地方官员的荐举行,中央朝廷得以选拔录用许多人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4-13 21:28
任务占坑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