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沙尘暴的词句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1 15:21
- 提问者网友:伴风望海
- 2021-04-21 06:32
描写沙尘暴的词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4-21 07:14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多了起来。特别是世纪之交的沙尘暴,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不独因为沙尘暴频发度高、来势猛烈,而且影响范围很广,除西北、华北地区外,还波及黑龙江西南部和黄淮等地。尤其是2001年几场席卷北京的沙尘暴,来势之猛烈令人吃惊,五天之内曾导致1200多架次航班延误,甚至有人员在沙尘暴中失踪。于是,人们惊呼:“北京春天只能与沙尘共舞!”
专家初步猜测,我国可能已经进入新一轮沙尘频发期。查阅公元300年以来的资料,发现我国北方曾有5个大的沙尘频发期,每次持续约90至100年。最近的两次分别发生在公元1610-1700年和1820-1891年,两个周期相隔也是近百年,而现在距上一个周期又刚好百年。气象专家认为,新一轮沙尘频发期可能正在来临。可见,自古以来,沙尘暴就是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而据古象牙化石研究,早在几十万年以前,南京地区就有沙尘暴的魔影!
甭查科技文献,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沙尘暴的描写和记载。一年春天,晚唐边塞诗人李益过陕西破讷沙漠,遇上了沙尘暴,他写了《度破讷沙》绝句一首: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时,总有春来何处知。
诗人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已亲历的一场沙尘暴。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见瓴,气势逼人,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正因为有了这样震撼人心的亲历,诗人才会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但是,诗人襟怀博大,生性乐观,接下两句,诗意为之一转:请不要说塞北看不到山花烂漫吧,总会有春的信息的。
宋宣和四年(1122年)初秋时节,宋徽宗府学教授、太学博士陈与义由洛阳经中牟入京城开封讲学,秋风送爽,令人好不惬意。不料遇上了沙尘暴,十分懊恼,写下《中牟道中》绝句二首,其中一首云: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沙尘一并来。
诗人骑马赴任,一路上秋风阵阵,杨柳依依;蜻蜓在空中飞来飞去,刚飞近马的身边,想落在马背上休息休息,可是又惧怕马的大尾巴,于是很快又飞离而去,活脱脱一幅生机勃勃的初秋画图。可恶的是,突然刮起了沙尘暴,吹得人睁不开眼睛,真是令人扫兴。要是能跟大自然“预约”一下,叫沙尘别跟凉风一块儿来,那该多好啊。
让我们再把镜头向远古延伸,看看那时是一个什么样子吧。远在晋代,陆机就用他的诗笔为我们留下了沙尘为害一方的珍贵史料。他在《为顾彦先赠妇诗》中这样写道:“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晋以洛阳为京都,这里的“京洛”就是洛阳。这两句诗说,洛阳这个地方沙尘多,而且很可怕,沙尘一来,白衣服都被染成黑衣服了。这既有诗语言的夸张成分,也是对沙尘暴肆虐一方的真实写照。
宋代科学学沈括《梦溪笔谈》一书,记叙他在延安考察中发现了“石油”,说这种物质“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帐幕皆黑”。他特地赋《延州诗》一首: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老百姓烧石油,冒出浓浓的黑烟,把白衣服染成黑衣裳,令人生厌,用什么比喻不好,诗人偏要化用陆机的诗句,以“洛阳尘”比喻“石烟”。可见,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深远。
沙尘暴可恶,但是不可怕,关键在于国家重视,采取用效的防沙治沙国策。中央已经提出“科学发展观”,对我国西部地区实施有计划的“休耕”政策,发出了“再造锦秀山川”的号召。余心喜之,欣然赋诗一首:
西疆开发势惊天,亿万征人不下鞍。
赖有休耕新政策,行看青翠染山川。...余下全文>>
专家初步猜测,我国可能已经进入新一轮沙尘频发期。查阅公元300年以来的资料,发现我国北方曾有5个大的沙尘频发期,每次持续约90至100年。最近的两次分别发生在公元1610-1700年和1820-1891年,两个周期相隔也是近百年,而现在距上一个周期又刚好百年。气象专家认为,新一轮沙尘频发期可能正在来临。可见,自古以来,沙尘暴就是我国北方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而据古象牙化石研究,早在几十万年以前,南京地区就有沙尘暴的魔影!
甭查科技文献,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沙尘暴的描写和记载。一年春天,晚唐边塞诗人李益过陕西破讷沙漠,遇上了沙尘暴,他写了《度破讷沙》绝句一首: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时,总有春来何处知。
诗人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已亲历的一场沙尘暴。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见瓴,气势逼人,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正因为有了这样震撼人心的亲历,诗人才会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但是,诗人襟怀博大,生性乐观,接下两句,诗意为之一转:请不要说塞北看不到山花烂漫吧,总会有春的信息的。
宋宣和四年(1122年)初秋时节,宋徽宗府学教授、太学博士陈与义由洛阳经中牟入京城开封讲学,秋风送爽,令人好不惬意。不料遇上了沙尘暴,十分懊恼,写下《中牟道中》绝句二首,其中一首云: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沙尘一并来。
诗人骑马赴任,一路上秋风阵阵,杨柳依依;蜻蜓在空中飞来飞去,刚飞近马的身边,想落在马背上休息休息,可是又惧怕马的大尾巴,于是很快又飞离而去,活脱脱一幅生机勃勃的初秋画图。可恶的是,突然刮起了沙尘暴,吹得人睁不开眼睛,真是令人扫兴。要是能跟大自然“预约”一下,叫沙尘别跟凉风一块儿来,那该多好啊。
让我们再把镜头向远古延伸,看看那时是一个什么样子吧。远在晋代,陆机就用他的诗笔为我们留下了沙尘为害一方的珍贵史料。他在《为顾彦先赠妇诗》中这样写道:“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晋以洛阳为京都,这里的“京洛”就是洛阳。这两句诗说,洛阳这个地方沙尘多,而且很可怕,沙尘一来,白衣服都被染成黑衣服了。这既有诗语言的夸张成分,也是对沙尘暴肆虐一方的真实写照。
宋代科学学沈括《梦溪笔谈》一书,记叙他在延安考察中发现了“石油”,说这种物质“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帐幕皆黑”。他特地赋《延州诗》一首: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老百姓烧石油,冒出浓浓的黑烟,把白衣服染成黑衣裳,令人生厌,用什么比喻不好,诗人偏要化用陆机的诗句,以“洛阳尘”比喻“石烟”。可见,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深远。
沙尘暴可恶,但是不可怕,关键在于国家重视,采取用效的防沙治沙国策。中央已经提出“科学发展观”,对我国西部地区实施有计划的“休耕”政策,发出了“再造锦秀山川”的号召。余心喜之,欣然赋诗一首:
西疆开发势惊天,亿万征人不下鞍。
赖有休耕新政策,行看青翠染山川。...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