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忘记苏轼的什么?
有关苏轼的故事
- 提问者网友:niaiwoma
- 2021-04-29 18:04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拜訪者
- 2021-04-29 19:10
苏轼这个人,其实优点还是占大多数的。只是当年看王安石传的时候对他产生了一点小小的不满:他政治上是一个顽固派,积极地反对王安石变法,(书面原话说:他代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ORZ)在王安石变法中,苏轼用他的文笔攻击王安石,最终王安石变法失败,苏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等到守旧派上台,发现守旧派也不是好鸟,又要支持当年的变法的一些措施。足见他的幼稚。”(我个人认为,这正体现出他可爱的一面)
还有,他恃才傲物,非常不严谨。比如他参加科举考试,生生编造了孔子的故事当作典故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结果第二名录取。他的座师也就是主考官欧阳修过后问他那个典故我怎么不知道呢?你从那里看的?这位老兄说“想当然尔。”足见其做学问不严谨的一面。(当然,这一点,我个人还是很欣赏的)
唉 我太崇拜他 说不出坏话来
- 1楼网友:掌灯师
- 2021-04-29 20:24
有一个苏轼在西子湖畔和琴操的故事,整篇是这样的:
当记忆中的湿润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往来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褪去,是否会有人想起那夜那歌,那浅笑,那落寞。 她始终是笑着,带着水光,恬淡而落寞,像开放的百合。他因她目光闪烁,因她戏改友人的词作,因她流露的若韵。 这一幕邂逅来得玄月,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她不曾启唇,然而他不曾停驻。因为她只是西湖之畔的歌者,而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她不曾挽留,他也不曾相守,因为她的卑微,因为他的身不由己。于是,她只留一抹轻浅的微笑。 这笑来得简单与绝决,这笑来得甘愿,这笑来得义无反顾。也许于她已是足够,爱情本是一个人的感受,付出的本身已是一种收获。她不要重金予赠,她不求相陪长久,只惜那初见时澎湃于心的炽烈与飘荡于眉间的温存。 只是在他的生命里这样的女子太多,只是在他的生命里没有这样的情结。也许于他已是太过,惊艳不过一时兴起,赞誉只是调剂单调的生活。他只是她的过客。 于是,他用几百年前的诗句美化她,用那“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惨淡劝她。于是,她落发,带着浅笑长伴青灯,永陪佛影,一世甘愿。因为她是琴操,因为他是苏轼。只那浅笑飘荡于西湖之上,朦胧着歌者与行人。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或而,在他心里,她只是细雨,只是闲花,荡过眼前终不闻不见。她的浅笑不过是喧嚣之中暗藏的一缕宁静,终究换不来只言片语的提及。 当破晓的光晕驱散西湖之畔的水气,当混沌的尘灰又一次隐没在潮动的人流之间,当一切暴露在阳光底下,再没有所谓的歌者与行人,她不再是湖畔的歌女,而是那清冷山寺中的尼姑。她不再拥有那傲人的才情,她不再是谁生命中的点缀。 浅笑无痕,只留一抹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