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天地合一心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2 15:47
天地合一心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问题一:天地合一是什么意思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余下全文>>问题二:天地合一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的认识首先是从天人关系中加以把握的。从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大多数思想家都宣扬一个基本观点——天人合一。?从史料记载上看,“天人合一”观念肇始于孟子的“天人相通”说。大体而言,天人合一是 指“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事相通、相类和统一的。《孟子·尽心上》说:“知其心,知其性,则知天矣。”在这里,孟子将“天”义理道德化,强调“人”与“天”是相通 而整和为一体的,“天”是人伦道德的根源,人心善性是禀天之赋。天性一贯,认识了自己的本心善性便能认识“天”,“天”的义理原则便存在于人心之中,通过“尽心”、“养性 ”即可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为此,孟子又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 性事天”,核心是强调人性与天道相通。人只要善于扩充自己心中的“善端”,就可以认识人之天赋的仁义礼智的本性,同时也就认识了天的本性。?宋代的张载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太虚”。“太虚”即气,人与自然都统一于气。在《正蒙·乾称》中,他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儒者则因明致诚,故天人合一”。这里,张载用《中庸》 的“诚”、“明”学说解释人性与天道是统一的。在他看来,如果不承认人的作用即天的作用 ,就是不诚;如果不承认知天与知人的统一性,就是不明。所以,诚明就是要肯定天道与人 性的统一。故而他又主张“本天道为用”,“范围天用”,强调要把天之“用”与人之“用 ”统一起来。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概括而论是从天人关系出发阐释人对于宇宙的一种 态度和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它试图确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认为宇宙好比一个大家庭,乾坤是父母,人是子女,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履行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 务。人之一生,不需要道教许允的“长生”,也不需要佛教承诺的“无生”。人应求在不足百年的有生之年以积极的态度“乐生”,面对现世尽其所能担负为人的社会道义。社会的道 义亦即宇宙的道义。如果人能理解这些道义,就不只是一般的道义行为,而是有着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可谓之“天地境界”。?关于“天人合一”,其他思想家也多有论述,如二程讲的“体用一源”;朱熹讲的“天即人 ,人即天”;陆九渊讲的“宇宙内事是己份内事,己份内事是宇宙内事”;王守仁讲的“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为一体”;王夫之讲的“天人同于一源”等。?综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尽管不同思想家的立论基础不同,但从其整体的思想渊 源以及文化传统来看也有许多共同的理论内涵,这些共同点是:第一,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承认人类属于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作为自然中的分子,人也应当遵守其规律。第三,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第四,倡言人生的理想境界是天人的和谐。由此我们可以说,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从人与整个宇宙的关系出发,把人作为整个宇宙的核心来考虑,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统一,体现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突现以人生和人心为关照的文化特质。?问题三:什么是天地合一 这个很难理解的啊问题四:什么叫天人合一,什么叫身心合一? 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
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
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
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
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
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身心合一:
所谓身心合一,就是精神和肉体高度的协调。不仅修禅的人追求身心合一,习武的人更是要追求身心合一。问题五:天地合一心是那个肖?谢谢! 没有标准答案,不过,很像是龙。问题六: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和谐。一举一动起心动念不违背自然规律,天道法则。
人心合于天心。
修到极点。也就是天人。最高至非想非非想处天,处天之极,寿高八万四千大劫。或者又有一种不定在哪处天寿与此方世界同。但世界成住坏空,寿也尽。
如此终成画饼,亦不过凡尘中客,六道轮回之囚徒。
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大集月藏经》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于念佛之深浅。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南无阿弥陀佛!问题七:古人常说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焦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与诗学之间所构成的内在联系的基本特性。“天人合一”的含义究竟如何呢?学界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可谓是众说纷纭,目前尚无定论。分歧的焦点在于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天”,再一个是“天”与“人”究竟是如何“合一”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冯友兰先生认为主要有五种含义。第一种是“物质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的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 第二种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第三种是“命运之天”,就是指旧社会中所谓运气。第四种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自然。第五种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指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1) 这五种含义中最基本的不外乎两个方面:自然方面的“天”和精神领域的“天”。前者是基础,对后者起决定作用,但是后者(精神领域的“天”)一旦生成又可对前者进行意义建构,使自然的无生命无情感的“天”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里的“天”实际上就是“人”,是“人”的一种外在化或对象化形式。再关于“天”与“人”究竟是如何“合一”的。对此,张岱年先生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谓:一天人本来合一,二天人应归合一”。“关于天人本来合一,有二说: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类。所谓天人相通,如解析之,其意义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意义,是认为天和人不是相对待之二物,而乃一息息相通之整体,其间实无判隔。第二层意义,是认为天是人伦道德之本原,人伦道德原出於天。在今观之,在天为根本的,自一意义言,亦是在人为根本的,因人为自然中之一物。然自另一意义言,所谓人性,常指人之所以异於非人者,即人与他类物不同者;而人与他物相同的,虽为根本,亦不含於所谓人性之中。以此义言,人固以自然为根本,而人性乃是后起之特殊的性质,非即是普遍的天道。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表面上似将天道说为人性,而实际乃是将人性说为天道,即将人伦义理说为宇宙之主宰原则。这就陷于拟人的错误。”“天人相类之意义,亦可析为两方面。一,天人形体相类,此实附会之谈。二,天人性质相类,此义与天人相同论之天道人性为一之说相似,实际上亦是将人伦道德说为天道。”(2)张先生这里的分析是很具合理性的,也是很精彩的。简单地说就是:天“合”向人或人“合”向天两种方式。由此看来,“天人合一”是一个十分麻烦的问题,在此我们不可能深究。只好从最普通的意义上去理解和把握。我们认为,“天”、“人”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就相当于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或意识与存在等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言,就类似于个体与群体、感性与理性或私欲与公德等之间的关系。进而言之,“天人合一”在这里就被界限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等的和谐统一关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种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过程中的特殊精神境界或状态。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儒家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感谢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浦发银行怎么样?工资待遇
小米和魅族同价位的手机哪个质量好一点
猜成语:1.八分之七 2.举重比赛 3.难猜的谜语
83版射雕英雄传杨康死于哪一集
小狗老是哼唧是怎么回事
朋友说,不需要追人,如果对方喜欢你,就一拍
得力电子面单怎么打印
我刚看完武动没多久,一直都不知道周通为什么
iphone的激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激活,激活
敷衍怎么演下一句我该说什么才是
从泗阳到宿迁大约有多远|
焦急的反义词是什么?
乙炔管什么颜色
佩带麒麟玉佩有什么好处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
推荐资讯
最有女人缘的星座
求600字作文,题目是秋天的树叶
谁知道和《女人花》《暗香》一样的歌
新上市的资金盘有哪些
口,日加同样的偏旁什么字
下列各组物质中,相互不能发生反应的是A.氢氧
皂基成分有哪些
怎么给汉字加拼音
释放英语怎么说
狼图腾的社会意义狼图腾有什么社会意义?保护
电脑上在哪看无线密码
唐国史补阅读答案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