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期的原始人是什么时候出现在那里的?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3 17:13
- 提问者网友:风月客
- 2021-04-23 09:40
最早期的原始人是什么时候出现在那里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洒脱疯子
- 2021-04-23 10:16
鄂西地区作为早期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原始人类多是依靠狩猎和采集树籽果实为生,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其原始的居住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穴居”,又称“洞穴居”。《易·系辞》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这种穴居形式在鄂西地区历史悠久。
更新世早期,洞穴居住遗址以建始高坪巨猿洞和巫山大庙龙骨坡为代表(距今年代均在200万年以上)。高坪巨猿洞为天然石灰岩溶洞,东西走向,通长约150米,先后发现5枚早期直立人化石和包括巨猿在内的哺乳动物化石20多个种属,同时还发现较多数量的骨器和石器,考古界将这里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定名为“建始直立人”。巫山大庙龙骨坡洞穴居住遗址,共发现巨猿化石和人类化石近20件,伴生的动物化石达25种,其人类化石材料表示为直立人的右上侧门齿1枚,并在同一层位获得了一段带有两颗臼齿的下颌骨,考古界将其定名为“巫山人”。
更新世中期,在长阳下钟家湾的龙骨洞和鲢鱼山也发现了原始人类的洞穴居住遗址,长阳下钟家湾的龙骨洞因出土“长阳人”而闻名世界,长阳人的化石材料,主要是一件有残损的左上颌骨。颌骨上保存有第一前臼齿材料,上颌骨保存着上颌体的大部分。专家们仔细研究发现,“长阳人”不仅具有现代人的性质,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征。1992年4月,在长阳鲢鱼山一洞穴遗址的发掘中,又发现了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用火遗迹。其距今年代为9—12万年。
除上述之外,属中更新世早期的洞穴居住遗址还有秭归的玉虚洞,该洞位于香溪河的第三级台地上,洞内堆积物可分4层,在第2、3层均发掘出大量的石制品,形制较为粗糙、原始,计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石核、石片等,大部分石制品可见其使用痕迹。
由此可见,从距今200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早期开始,到距今9至 12万年的更新世中期甚至晚期,这种“穴住”形式在鄂西地区一直存在。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鄂西地区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如利川的鱼木寨、恩施城区内的挂榜岩、巴东沿度河地区的九红岩等地均有洞穴居的现象,据调查,仅鱼木寨二层岩下及对山一带的洞穴中,解放前就住进了120余户,解放后仍有80余户住岩洞,直到80年代中期才陆续搬走,至今仍有两户住在偏岩洞里,成为穴居研究弥足珍贵的活化石。
二、“巢居”,即在树上架木为屋,因形似鸟巢而得名。“巢居”作为干栏式建筑的源头,古文献记载较多,如《庄子·盗趾篇》;“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最古的巢居都是在森林里“依树为层巢以居”,以适应狩猎、采集经济和原始农耕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走出森林,在平地上或斜坡上构筑居室,“巢居”便逐步演变成干栏式建筑,其演变过程是先在一颗树上构巢,然后发展到在相邻的几颗树上架屋,再发展到由桩、柱构成架空的干栏式建筑。现今的土家族吊脚楼即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演变形式,其真正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人类的“巢居”。这种“依树积木”的简陋居所,人类学家称之为“树屋”。尽管这种居住形式十分原始,但据调查,在鹤峰走马锁坪村,解放初期还有人使用,这种树屋就是在几颗树之间,横着绑上几根粗木棍,放上草,草上放竹席等,房顶做成斜面,以草盖顶,四周也以木棍和草捆绑为壁,留下出入口,以便上下。这种居住方式的留存,应是古老巢居影子的实例。
“巢居”和“穴居”这两种最原始的居住形式,对鄂西地区及邻近区域的建筑形式产生过深远影响,由“穴居”逐步演变出来的“地面台式建筑”和由“巢居”逐步演变来的“干栏”式建筑,构成了这一区域民居类建筑的主流。建筑专家们对其价值和作用,更是作了非常精准的说明,认为“穴居的空间概念与巢居的构造方式相结合,就是中国建筑的主流”。
一、“穴居”,又称“洞穴居”。《易·系辞》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这种穴居形式在鄂西地区历史悠久。
更新世早期,洞穴居住遗址以建始高坪巨猿洞和巫山大庙龙骨坡为代表(距今年代均在200万年以上)。高坪巨猿洞为天然石灰岩溶洞,东西走向,通长约150米,先后发现5枚早期直立人化石和包括巨猿在内的哺乳动物化石20多个种属,同时还发现较多数量的骨器和石器,考古界将这里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定名为“建始直立人”。巫山大庙龙骨坡洞穴居住遗址,共发现巨猿化石和人类化石近20件,伴生的动物化石达25种,其人类化石材料表示为直立人的右上侧门齿1枚,并在同一层位获得了一段带有两颗臼齿的下颌骨,考古界将其定名为“巫山人”。
更新世中期,在长阳下钟家湾的龙骨洞和鲢鱼山也发现了原始人类的洞穴居住遗址,长阳下钟家湾的龙骨洞因出土“长阳人”而闻名世界,长阳人的化石材料,主要是一件有残损的左上颌骨。颌骨上保存有第一前臼齿材料,上颌骨保存着上颌体的大部分。专家们仔细研究发现,“长阳人”不仅具有现代人的性质,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征。1992年4月,在长阳鲢鱼山一洞穴遗址的发掘中,又发现了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用火遗迹。其距今年代为9—12万年。
除上述之外,属中更新世早期的洞穴居住遗址还有秭归的玉虚洞,该洞位于香溪河的第三级台地上,洞内堆积物可分4层,在第2、3层均发掘出大量的石制品,形制较为粗糙、原始,计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石核、石片等,大部分石制品可见其使用痕迹。
由此可见,从距今200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早期开始,到距今9至 12万年的更新世中期甚至晚期,这种“穴住”形式在鄂西地区一直存在。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鄂西地区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如利川的鱼木寨、恩施城区内的挂榜岩、巴东沿度河地区的九红岩等地均有洞穴居的现象,据调查,仅鱼木寨二层岩下及对山一带的洞穴中,解放前就住进了120余户,解放后仍有80余户住岩洞,直到80年代中期才陆续搬走,至今仍有两户住在偏岩洞里,成为穴居研究弥足珍贵的活化石。
二、“巢居”,即在树上架木为屋,因形似鸟巢而得名。“巢居”作为干栏式建筑的源头,古文献记载较多,如《庄子·盗趾篇》;“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最古的巢居都是在森林里“依树为层巢以居”,以适应狩猎、采集经济和原始农耕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走出森林,在平地上或斜坡上构筑居室,“巢居”便逐步演变成干栏式建筑,其演变过程是先在一颗树上构巢,然后发展到在相邻的几颗树上架屋,再发展到由桩、柱构成架空的干栏式建筑。现今的土家族吊脚楼即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演变形式,其真正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人类的“巢居”。这种“依树积木”的简陋居所,人类学家称之为“树屋”。尽管这种居住形式十分原始,但据调查,在鹤峰走马锁坪村,解放初期还有人使用,这种树屋就是在几颗树之间,横着绑上几根粗木棍,放上草,草上放竹席等,房顶做成斜面,以草盖顶,四周也以木棍和草捆绑为壁,留下出入口,以便上下。这种居住方式的留存,应是古老巢居影子的实例。
“巢居”和“穴居”这两种最原始的居住形式,对鄂西地区及邻近区域的建筑形式产生过深远影响,由“穴居”逐步演变出来的“地面台式建筑”和由“巢居”逐步演变来的“干栏”式建筑,构成了这一区域民居类建筑的主流。建筑专家们对其价值和作用,更是作了非常精准的说明,认为“穴居的空间概念与巢居的构造方式相结合,就是中国建筑的主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西岸风
- 2021-04-23 11:39
8000万年前。出现在陕西地区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