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思想主张】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的主张思想是什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1 10:28
- 提问者网友:却不属于对方
- 2021-01-31 23:52
【朱熹的思想主张】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的主张思想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平生事
- 2021-02-01 00:47
【答案】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但是个人认为,朱熹的思想虽然很好,但是也不乏片面之词.朱熹曲解了很多诗词和书籍,我觉得他有些狂傲啦.呃,走题了,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但是个人认为,朱熹的思想虽然很好,但是也不乏片面之词.朱熹曲解了很多诗词和书籍,我觉得他有些狂傲啦.呃,走题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2-01 00:54
谢谢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