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不开”为何意
答案:3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21:31
- 提问者网友:萌卜娃娃
- 2021-02-22 15:36
“五心不开”为何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封刀令
- 2021-02-22 15:58
五心
一率尔心 率尔犹卒然也。谓人一念之心。初对于境。卒然任运而起。未分别善恶。是名率尔心。
二寻求心 谓人一念之心。既对于境明了。即推寻求觅而生分别。是名寻求心。
三决定心 谓人一念之心。于所缘境法既能分别。则审知善恶决定不谬。是名决定心。
四染净心 谓人一念之心。于法既审知是善是恶。则染净自然而分。是名染净心。
五等流心等 谓平等。流即流类。谓人一念之心。于善恶法染净既分。则各随类相续。于善法则继净想。于恶法则继染想。念念相续。前后无异。是名等流心。
1、就是刚出生时的心理状态
2、也就是探寻的欲望,比方说你想知道五心的欲望。
3、也就是明了心,比方说我解释完,然后你搞懂了。就是决定心。
4、既然知道了好坏善恶,也就知道了你打算行善还是为恶。即染净心。
5、也就是知道了分辨一次善恶的办法,就能依著那个办法分辨无数次无数个不同的善不同的恶。
一率尔心 率尔犹卒然也。谓人一念之心。初对于境。卒然任运而起。未分别善恶。是名率尔心。
二寻求心 谓人一念之心。既对于境明了。即推寻求觅而生分别。是名寻求心。
三决定心 谓人一念之心。于所缘境法既能分别。则审知善恶决定不谬。是名决定心。
四染净心 谓人一念之心。于法既审知是善是恶。则染净自然而分。是名染净心。
五等流心等 谓平等。流即流类。谓人一念之心。于善恶法染净既分。则各随类相续。于善法则继净想。于恶法则继染想。念念相续。前后无异。是名等流心。
1、就是刚出生时的心理状态
2、也就是探寻的欲望,比方说你想知道五心的欲望。
3、也就是明了心,比方说我解释完,然后你搞懂了。就是决定心。
4、既然知道了好坏善恶,也就知道了你打算行善还是为恶。即染净心。
5、也就是知道了分辨一次善恶的办法,就能依著那个办法分辨无数次无数个不同的善不同的恶。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夜余生
- 2021-02-22 17:38
五心不开,时有烦恼.所谓的应该是 五蕴.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
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
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
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
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
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
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