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美学中的韵指的是什么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0 16:14
- 提问者网友:暮烟疏雨之际
- 2021-03-19 19:36
解释美学中的韵指的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3-19 20:50
- 一 韵——“和”之美
《说文解字》解“韵”字曰:“和也”,并引“裴光远云:古与均同”.许慎无意之中道出了“韵”的美学特征和归属.“和”是先秦美学一个重要的范畴,最早明确提出来的是西周一位叫史伯的“太史”,他与郑国始封之君郑桓公(前806~前771在位)有段对话,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只能求其和谐协调,不能强求同一。
“韵”是属于“声”的范畴,是“声成文,谓之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对于通过味觉和听觉能直接感到“味”与“听”更为关注,《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国政治家晏婴回答齐侯问“和与同异乎?”时说:“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醯盐梅以烹鱼肉,chán@①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接着他又举声音而论: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晏子这段话,可说是我国古代声律音韵学理论的基础.他这里还没有提到韵,韵是声音组合而产生“不同而和”的语感和美感.先秦古书《尹文子》可能是最早提到“韵”的,有“韵商而含徵”之语,将韵列入晏子所说“七音”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之内,此语已有“发音不同而收音相和”之义,这就将“韵”即为声调和谐之美的命题提出来了.
诗文用韵而使声调和谐,远古先人早在实践之中,《诗经》中每篇作品都是有韵的,《易经》的卦爻辞有的也有韵(如“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艮其背,不见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如果说“物相杂,故曰文”(《周易•系辞》),那么亦可说:声不同而和,是为“韵”.“文”与“韵”是相通的,它们是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的美的“通感”状态.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所以汉代蔡邕在《琴赋》中就有“繁弦既抑,雅韵复扬”之语.随后,诗文作品中描述大自然的音响和人的乐器演秦与歌唱,凡和谐动听的声音,或以“韵”拟之,如谢庄《月赋》“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韩愈《谢自然诗》“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等等.“韵”有时作为诗文的代称,如陆机《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云云,意即收罗古人之诗文.南朝兴起“文笔”说,“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有韵无韵便成为识别纯文学作品与议论说理文章不同的标志.
二 画、书、诗互通之“韵”
在诗歌艺术领域,“韵”的美学内涵的扩充晚于绘画造型艺术领域,从魏晋南北朝到晚唐司空图,“韵”还限于“音韵”之义.当画论家已在发挥无形无迹之韵的美学意义时,文论家还在为诗之音韵如何和谐而探〕.发明声律理论的沈约说:“一简之内,单韵顿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诗中用韵不当,会影响诗意的表达。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