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根竹子的故事读后感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9 11:32
- 提问者网友:川水往事
- 2021-03-29 07:43
两根竹子的故事读后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零点过十分
- 2021-03-29 09:11
我最近读了《竹子》这本书,从中了解到了许多关于竹子的知
识。
全世界共有竹类植物1200多种,我国是世界上竹子分布最
广、种类最多、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常见的竹子有毛竹、黄竹、
船竹等,其实还有很多罕见而奇特的竹子,例如:“拐拐竹”,它
的形状弯曲,就像一条条绿色的蛇垂吊在林中;又如“红竹”,它
通身红色,身形苗条,风吹摇曳,远看就像几条红色的绳子在随风
摇晃;此外,还有令人爱不释手的“黄金间碧”竹、“枝枝满泪痕
”的“斑竹”……
竹子在中国向来是文人所喜爱之物,宋朝诗人苏东坡写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古人的气节和坚
贞,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下这样的诗篇:“龙吟曾未听,凤曲吹
应好。不学蒲柳凋,真心常自保。”唐朝的裴说也写下了《春日山
中竹》:“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
半山寒色与春争。”
此外,竹子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苏东坡的《枯
木竹石图》、清朝郑板桥的《墨竹图》皆是传世佳作,现代闻名的
画竹大师还有徐悲鸿、齐白石等。
竹子拥有广泛的用途。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用竹子制作竹排
、竹筏、竹帽、竹梯等生活用品;竹子还可以种在小道两旁或者公
园一角,既可避暑,又可美化环境。
掩卷沉思,竹子的清风秀骨、名诗佳画仿佛在我脑海里一一掠
过:“抱节元无心,凌云如有意。寂寂空山中,凛此君子志。”
竹子与我们的生活、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我喜欢竹子。
识。
全世界共有竹类植物1200多种,我国是世界上竹子分布最
广、种类最多、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常见的竹子有毛竹、黄竹、
船竹等,其实还有很多罕见而奇特的竹子,例如:“拐拐竹”,它
的形状弯曲,就像一条条绿色的蛇垂吊在林中;又如“红竹”,它
通身红色,身形苗条,风吹摇曳,远看就像几条红色的绳子在随风
摇晃;此外,还有令人爱不释手的“黄金间碧”竹、“枝枝满泪痕
”的“斑竹”……
竹子在中国向来是文人所喜爱之物,宋朝诗人苏东坡写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古人的气节和坚
贞,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下这样的诗篇:“龙吟曾未听,凤曲吹
应好。不学蒲柳凋,真心常自保。”唐朝的裴说也写下了《春日山
中竹》:“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
半山寒色与春争。”
此外,竹子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苏东坡的《枯
木竹石图》、清朝郑板桥的《墨竹图》皆是传世佳作,现代闻名的
画竹大师还有徐悲鸿、齐白石等。
竹子拥有广泛的用途。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用竹子制作竹排
、竹筏、竹帽、竹梯等生活用品;竹子还可以种在小道两旁或者公
园一角,既可避暑,又可美化环境。
掩卷沉思,竹子的清风秀骨、名诗佳画仿佛在我脑海里一一掠
过:“抱节元无心,凌云如有意。寂寂空山中,凛此君子志。”
竹子与我们的生活、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我喜欢竹子。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3-29 10:06
文章结构方面。我觉得全文并无多少连贯性,都是在围绕三姑娘叙述一些零碎的乡间生活片段。我觉得作者也不是在表现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更像是向读者传递一种恬淡、唯美的气氛。嗯,这样的文章一定会在某些人眼里成为“没有意义”的作品,因为它甚至没有表达任何一个主题,读起来也确实像一个疯子的自言自语;然而如果读上三四遍,在心里也许就会产生几个小小的波澜,如同喝被冲了三四十次的龙井茶,在无味中透出一种特殊的,从心中泛起的的味道。三姑娘方面。这绝不是什么大英雄或大反派这样的人物。这甚至不是一个具有什么极鲜明特点的人物。但这也不是一个平凡的角色。三姑娘很平凡,她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作者也没写她的某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比如脸上有疤啦、缺一条腿啦、说话怪里怪气啦,等等使人一眼记住她的特点),她就是一个平凡、乖巧、害羞的乡村小姑娘,过着平常的乡村生活。但她又在平凡之中透出了些许不同,那就是她超乎寻常的害羞,超乎寻常的与世隔绝,超乎寻常的乖巧,以至于她甚至对赛龙灯的喧闹无动于衷(但我感觉这不太像是真心的,倒像是为了不让她妈伤心,而这更体现了她的乖巧),在我们开她并不过分的玩笑的时候一下跑开。她就像是一个不识尘世却下凡到尘世的仙女,有平凡人的外貌,却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照某些人的看法,那叫东方女性的朦胧美,我也深以为然。“我”方面。作为故事的叙述着,“我”很好的履行了他的职责,用平淡而略有韵味的语言,将一个又一个并无联系的故事串在一起。但“我”似乎并不只是一个观察者,而似乎在讲述三姑娘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表达他对三姑娘的一种淡淡的纯洁的情感,该情感点到为止,几乎让人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也许又是作者“朦胧美”的体现吧。最后来个总结。这是一篇平淡的文章。这是一片写一种令人察觉不到却无处不在的“境”的文章。这是一篇充满东方特有的朦胧美的文章。这是一篇让人自以为读懂了却其实依旧对它一无所知的文章。我说完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