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会计在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时主要使用( D)。 |
A.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 |
B.劳动量度和实物量度 |
C.实物量度和其他量度 |
D.货币量度和实物量度 | |
7、确定会计核算工作空间范围的前提条件是(A )。 |
A.会计主体 |
B.持续经营 |
C.会计分期 |
D.货币计量 | |
8、会计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时,选作统一计量标准的是( B)。 |
A.劳动量度 |
B.货币量度 |
C.实物量度 |
D.其他量度 | |
9、财产物资计量属性应用的原则是(C )。 |
A.重置成本 |
B.可变现净值 |
C.历史成本 |
D.公允价值 | |
10、划分各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是(B )。 |
A.可比性 |
B.权责发生制 |
C.收付实现制 |
D.历史成本 | |
11、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是(C )。 |
A.会计主体 |
B.持续经营 |
C.权责发生制 |
D.货币计量 | |
12、权责发生制的建立是以( C)为前提的。 |
A.会计主体 |
B.持续经营 |
C.会计分期 |
D.货币计量 | |
13、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选择一种“不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所遵循的是( C )。 |
A.权责发生制 |
B.重要性 |
C.谨慎性 |
D.可比性 | |
14、下列不属于会计要素的是( D)。 |
|
15、下列不属于资产特征的是(B )。 |
A.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 |
B.资产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物形态。 |
C.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它必须具有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
D.作为一项资产,应当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 | |
16、( B )既反映了会计要素间的基本数量关系,同时也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 |
A.会计科目 |
B.会计恒等式 |
C.记账符号 |
D.账户 | |
17、“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的右端,两个因素的位置( C )。 |
A.不能颠倒 |
B.可以颠倒 |
C.没有顺序要求 |
D.在一条件下可以颠倒 | |
18、企业的原材料属于会计要素中的( A)。 |
|
19、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从财产权力归属来看,一部分属于投资者,另一部分属于(B )。 |
A.企业职工 |
B.债权人 |
C.债务人 |
D.企业法人 | |
20、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B )。 |
A.必然相等 |
B.有时相等 |
C.不会相等 |
D.只有在期末时相等 | |
21、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增加的经济业务发生后,都会使资产与权益原来的总额( D)。 |
A.发生同增的变动 |
B.发生同减的变动 |
C.不会变动 |
D.发生不等额的变动 | |
22、企业收入的增加往往会引起( C)。 |
A.负债增加 |
B.资产减少 |
C.资产增加 |
D.所有者权益减少 | |
23、构成企业所有者权益主体的是( C)。 |
A.盈余公积金 |
B.资本公积金 |
C.实收资本 |
D.未分配利润 | |
24、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之间有密切关系,从性质上说,是(C )的关系。 |
|
25、账户是根据( B )开设的。 |
A.会计科目 |
B.企业需要 |
C.管理者需要 |
D.上级规定 | |
26、下列会计科目中属于负债类科目的是( D )。 |
A.预付账款 |
B.资本公积 |
C.待处理财产损溢 |
D.预收账款 | |
27、一项资产增加,不可能引起( D )。 |
A.另一项资产减少 |
B.一项负债增加 |
C.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 |
D.一项负债减少 | |
28、按照账户的用途和结构分类,“固定资产”账户属于( A)。 |
A.资产类账户 |
B.成本类账户 |
C.盘存账户 |
D.资本和资本增值账户 | |
29、账户的开设依据是(C )。 |
A.会计对象 |
B.会计要素 |
C.会计科目 |
D.会计方法 | |
30、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指( A)。 |
A.账户的具体格式 |
B.账户登记的经济内容 |
C.账户登记的日期 |
D.账户中登记增减金额的栏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