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生查子 独游西岩》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分析该手法的妙处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3 04:34
- 提问者网友:十年饮冰
- 2021-04-22 19:29
辛弃疾的《生查子 独游西岩》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分析该手法的妙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你哪知我潦倒为你
- 2021-04-22 20:12
辛弃疾的《生查子 独游西岩》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答:突出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分析该手法的妙处
答:“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骄傲、傲慢,说从此有谁会再来喜欢你?妙语解颐,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情怀。本来,山何尝能“招之即来”,语似“无理”,愈见此刻难以自处,无限悲凉。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时移景异,瞬息到了寒冬腊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单,它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这时山与人的关系称得上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从上片“唤我”已见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处的明月也在山头出现,似也视我为知己了。物、我、景、情融溶亲密,一派恬淡自适情怀。
最后浅浅着笔,深沉含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不说清溪映月,却说月潜入清溪,而它只到听我读完《离骚》方才回转。“去”,表示行动的趋向。“卒章显其志”,却仍然含蓄不尽,耐人寻味。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答:突出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分析该手法的妙处
答:“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骄傲、傲慢,说从此有谁会再来喜欢你?妙语解颐,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情怀。本来,山何尝能“招之即来”,语似“无理”,愈见此刻难以自处,无限悲凉。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时移景异,瞬息到了寒冬腊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单,它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这时山与人的关系称得上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从上片“唤我”已见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处的明月也在山头出现,似也视我为知己了。物、我、景、情融溶亲密,一派恬淡自适情怀。
最后浅浅着笔,深沉含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不说清溪映月,却说月潜入清溪,而它只到听我读完《离骚》方才回转。“去”,表示行动的趋向。“卒章显其志”,却仍然含蓄不尽,耐人寻味。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原文: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归鹤鸣
- 2021-04-22 21:42
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反问,借代。以明月,青山,喻人,喻事。看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高山流水遇知音。(见笑了,有采纳别人的一部分)
记得给问豆啊!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