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6 14:29
- 提问者网友:缘字诀
- 2021-02-15 16:53
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怀裏藏嬌
- 2021-02-15 17:13
问题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哪几个方面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就已经把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部分地包含在内。进入生产过程中的人就是劳动者,而进入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就是劳动对象,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便形成生产力;劳动者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这一统一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看做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问题二:生活能力包括什么,社会能力包括什么。 一:生活能力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在生活上能自已处理日常生活琐事,比如说做饭吃饭,卫生,购物,学习等等。
2.在人际关系上能处理好人事关系,独立处理一些事务。
3.在心态上能独自承受各种压力。
4.在学习上能独立思考,独立理解。
二:社会能力可概化为两种成分:(1)适应性行为;(2)社会技能。
适应性行为包括:1;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如接受权威、谈话技巧、合作行为;2;与自我有关的行为,如情感表达、道德行为、对自我的积极态度;哗;与任务有关的行为:参与行为、任务的完成、遵循指导;等其他行为。
社会技能包括:1;独立工作的技能、体格发展、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2;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为认识自我的能力,了解自我能力得以在团队合作中找到自己该要到的位置;3;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为了解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以社会认知能力得以与别人更加好的交流;4;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学会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团结就是力量,英雄主义决定不了一切,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5;完成任务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为能灵活运用自己会的技能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等。问题三:生活方式,指哪些方面? 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大体来说,比如有人喜欢清净淡雅的舒适生活.有人喜欢逍遥自在,不被约束的生活.有人喜欢不断的变换各种生活方式.有人喜欢打拼事业海积极进取的生活。。。。。。
大体上的生活方式很多很多,还有一些生活上的小细节就更多了~问题四:社会包括哪几个方面 和谐社会建设包括构建合理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两大方面
社会的和谐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融洽状况。在这里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的和谐一个方面,是因为离开符合人类生活客观自然条件的人类社会是无法延续的,人类穿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必然会导致人类社会生存条件的恶化,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和谐了。所以,和谐社会建设包括构建合理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两大方面。问题五: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哪些?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
素总和。具体说,包括三个方面:(1)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条件,即地理环
境。唬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性的必要条件。(2)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人口条件,指一定数量、质量和密度的人口。人类社会是由人和人的活
动而组成,人口素质的高低、数量增长的快慢,对社会发展能起加速或延
缓的作用。(3)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是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过程
中所结成的一定的方式。任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都是由这三方面组
成,它们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但在这三方面条件中,唯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因为只有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地理环境和
人口条件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
作用和影响。问题六:风俗包括哪些内容 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确定民俗的范围与分类,是为了建立认识民俗、描述民俗的理论框架。关于民俗的范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自然状态的民俗丰富多采,千头万绪,民俗学产生不久,学者们就尝试提纲挈领地把握它们。 二十世纪上半叶对后来影响较大的分类有下列两种:一种是纲目式的,按照逻辑以大纲统属细目;一种是平列式的,按照材料的分量定类,不管类与类之间是否具有逻辑上的并列关系。英国的班恩女士(C.S.Burne)在 《民俗学手册》中大致是把民俗按精神领域、行为领域、语言领域划分为三大类 。法国的山狄夫在 《民俗学概论》中提出了另一个三分法: 1. 物质生活:(1)经济之物质 (如食料、衣饰、居屋、运输方法 ),(2)生存之方法( 如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与财富 (如劳力之生产、器具、不动产); 2 精神生活:(1) 方言,(2) 民间学识与运用, (3)民间智慧,(4)艺术,(5 )神秘(如民间法术、民间宗教); 3 社会生活:(1) 家族,(2) 社团,(3) 特别组合 (如经济组合、政治组合、运动组合、宗教组合等)。 两个分类是纲目式的,便于突出民俗事象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民俗分类框架的系统性。另一种分类是平列式的,如瑞士的霍夫曼一克莱耶(Hoffmann-Krayer)在 《民俗学文献录》中把民俗分为18 类:(1)乡村;(2) 建筑物(房屋、礼拜堂及其他);(3)用具;(4)象征物(如福禄寿象征及其他);(5) 技艺与一般艺术 (如染织、雕刻等);(6) 人民心理现象;(7) 惯习及其原物 (如首饰等);(8) 饮料及食物;(9)惯性(如仪式过程、会社、游戏等);(10) 民族法律;(11)信仰(神话、崇拜等);(12)家庭医药;(13)民间诗歌(如民歌、叙事诗等);(14)民间故事(幻想故事、笑话、传说等);(15)民间戏剧;(16)历法历书等;(17)民间语言(如谜语、谚语、俗语等);(18)名号(如地名、人名、神名、动植物名等)。 中国民俗学界现在对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有人采用。乌丙安在 《中国民俗学》中把民俗分为四大类: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陶立璠在 《民俗学概论》中则分为这样四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张紫晨在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岁时节令民俗; (8)生仪礼民俗;(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俗。当代各种地方志性质的民俗志的分类方法有纲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学会所编《浙江风俗简志》、戴景琥主编 《义马民俗志》, 后者如刘兆元所撰 《海州民俗志》。 划分民俗的范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我们就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于是,我们得到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共商业民俗 (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余下全文>>问题七:社会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3.地区之间的差距缩小 4.社会主义发展迅速 5.中国在国际上地位提高 6.与周边国家合作良好 7.社会矛盾明显缓解问题八:社会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政策选择 (一)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系统和机制 首先,深入研究社会管理的对象、手段、目标、监测指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社会政策,开发适应社会管理和调控需要的社会指标,建立和完善数据采集系统。 其次,要确定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当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认真梳理复杂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体制难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问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协调问题;混合所有制社会格局下政府的有效社会管理和调控问题;社会事业(文教、卫生、文化、体育等)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统一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会制约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这些关键领域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体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最后,还要处理好管理社会发展的有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从中央政府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来说,这些社会发展管理部门需要本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目标,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己任来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而不是各自为政,为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来配置公共资源。 目前有关社会发展管理部门管理的社会资源实际上是第二次分配后的公共财政收入。众所周知,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实施国家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公共财政出现的前提是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政权组织的角色,依据政权力量,以市场失效为范围,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两个基本特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实现,包括经费预算和公共投资预算。社会发展管理部门必须本着公共性和非营利性这两个基本原则来使用公共财政资源。不从根本上认识这个问题,就不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问题不解决社 会管理体制改革就不能取得根本突破。 (二) 做好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目前各省都在开展社会指标的研究和设计以及采样工作,如果各省都是各自为战,缺乏协调和统一,将来全国的比较和总结将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国家应组织专家和各省一道开展研究,建立一套全国和各地都能使用的社会管理指标体系,为建立全国社会宏观调控机制提供技术支持。政府要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必须把其目标具体化,通过技术设计编制成可以测度的社会指标,就像经济发展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消费价格指数、国际收支、就业率、居民收入等一样。历史上,我国曾经建立并在实践中使用了若干社会发展的指标,有关部门和地区也根据工作需要和形势的发展设计了若干社会指标。但是,到目前为止,能够像经济发展那样用几个指标来预测社会发展的社会指标则很鲜见,对于社会宏观管理,这无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三) 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特点和部门分工,可以把社会管理部门原则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负责社会公平,主要手段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包括教育、文化、卫生、民政、体育、劳动社保等;第二类负责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主要手段是行政和司法,包括公安、司法、安全、社团......余下全文>>
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就已经把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部分地包含在内。进入生产过程中的人就是劳动者,而进入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就是劳动对象,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便形成生产力;劳动者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这一统一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看做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问题二:生活能力包括什么,社会能力包括什么。 一:生活能力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在生活上能自已处理日常生活琐事,比如说做饭吃饭,卫生,购物,学习等等。
2.在人际关系上能处理好人事关系,独立处理一些事务。
3.在心态上能独自承受各种压力。
4.在学习上能独立思考,独立理解。
二:社会能力可概化为两种成分:(1)适应性行为;(2)社会技能。
适应性行为包括:1;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如接受权威、谈话技巧、合作行为;2;与自我有关的行为,如情感表达、道德行为、对自我的积极态度;哗;与任务有关的行为:参与行为、任务的完成、遵循指导;等其他行为。
社会技能包括:1;独立工作的技能、体格发展、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2;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为认识自我的能力,了解自我能力得以在团队合作中找到自己该要到的位置;3;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为了解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以社会认知能力得以与别人更加好的交流;4;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学会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团结就是力量,英雄主义决定不了一切,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5;完成任务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为能灵活运用自己会的技能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等。问题三:生活方式,指哪些方面? 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大体来说,比如有人喜欢清净淡雅的舒适生活.有人喜欢逍遥自在,不被约束的生活.有人喜欢不断的变换各种生活方式.有人喜欢打拼事业海积极进取的生活。。。。。。
大体上的生活方式很多很多,还有一些生活上的小细节就更多了~问题四:社会包括哪几个方面 和谐社会建设包括构建合理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两大方面
社会的和谐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融洽状况。在这里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的和谐一个方面,是因为离开符合人类生活客观自然条件的人类社会是无法延续的,人类穿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必然会导致人类社会生存条件的恶化,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和谐了。所以,和谐社会建设包括构建合理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两大方面。问题五: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哪些?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
素总和。具体说,包括三个方面:(1)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条件,即地理环
境。唬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性的必要条件。(2)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人口条件,指一定数量、质量和密度的人口。人类社会是由人和人的活
动而组成,人口素质的高低、数量增长的快慢,对社会发展能起加速或延
缓的作用。(3)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是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过程
中所结成的一定的方式。任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都是由这三方面组
成,它们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但在这三方面条件中,唯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因为只有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地理环境和
人口条件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
作用和影响。问题六:风俗包括哪些内容 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确定民俗的范围与分类,是为了建立认识民俗、描述民俗的理论框架。关于民俗的范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自然状态的民俗丰富多采,千头万绪,民俗学产生不久,学者们就尝试提纲挈领地把握它们。 二十世纪上半叶对后来影响较大的分类有下列两种:一种是纲目式的,按照逻辑以大纲统属细目;一种是平列式的,按照材料的分量定类,不管类与类之间是否具有逻辑上的并列关系。英国的班恩女士(C.S.Burne)在 《民俗学手册》中大致是把民俗按精神领域、行为领域、语言领域划分为三大类 。法国的山狄夫在 《民俗学概论》中提出了另一个三分法: 1. 物质生活:(1)经济之物质 (如食料、衣饰、居屋、运输方法 ),(2)生存之方法( 如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与财富 (如劳力之生产、器具、不动产); 2 精神生活:(1) 方言,(2) 民间学识与运用, (3)民间智慧,(4)艺术,(5 )神秘(如民间法术、民间宗教); 3 社会生活:(1) 家族,(2) 社团,(3) 特别组合 (如经济组合、政治组合、运动组合、宗教组合等)。 两个分类是纲目式的,便于突出民俗事象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民俗分类框架的系统性。另一种分类是平列式的,如瑞士的霍夫曼一克莱耶(Hoffmann-Krayer)在 《民俗学文献录》中把民俗分为18 类:(1)乡村;(2) 建筑物(房屋、礼拜堂及其他);(3)用具;(4)象征物(如福禄寿象征及其他);(5) 技艺与一般艺术 (如染织、雕刻等);(6) 人民心理现象;(7) 惯习及其原物 (如首饰等);(8) 饮料及食物;(9)惯性(如仪式过程、会社、游戏等);(10) 民族法律;(11)信仰(神话、崇拜等);(12)家庭医药;(13)民间诗歌(如民歌、叙事诗等);(14)民间故事(幻想故事、笑话、传说等);(15)民间戏剧;(16)历法历书等;(17)民间语言(如谜语、谚语、俗语等);(18)名号(如地名、人名、神名、动植物名等)。 中国民俗学界现在对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有人采用。乌丙安在 《中国民俗学》中把民俗分为四大类: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陶立璠在 《民俗学概论》中则分为这样四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张紫晨在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岁时节令民俗; (8)生仪礼民俗;(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俗。当代各种地方志性质的民俗志的分类方法有纲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学会所编《浙江风俗简志》、戴景琥主编 《义马民俗志》, 后者如刘兆元所撰 《海州民俗志》。 划分民俗的范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我们就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于是,我们得到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共商业民俗 (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余下全文>>问题七:社会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3.地区之间的差距缩小 4.社会主义发展迅速 5.中国在国际上地位提高 6.与周边国家合作良好 7.社会矛盾明显缓解问题八:社会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政策选择 (一)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系统和机制 首先,深入研究社会管理的对象、手段、目标、监测指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社会政策,开发适应社会管理和调控需要的社会指标,建立和完善数据采集系统。 其次,要确定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当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认真梳理复杂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体制难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问题;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协调问题;混合所有制社会格局下政府的有效社会管理和调控问题;社会事业(文教、卫生、文化、体育等) 、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统一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会制约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这些关键领域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体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最后,还要处理好管理社会发展的有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从中央政府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来说,这些社会发展管理部门需要本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目标,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己任来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而不是各自为政,为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来配置公共资源。 目前有关社会发展管理部门管理的社会资源实际上是第二次分配后的公共财政收入。众所周知,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实施国家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公共财政出现的前提是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政权组织的角色,依据政权力量,以市场失效为范围,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两个基本特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预算来实现,包括经费预算和公共投资预算。社会发展管理部门必须本着公共性和非营利性这两个基本原则来使用公共财政资源。不从根本上认识这个问题,就不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问题不解决社 会管理体制改革就不能取得根本突破。 (二) 做好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目前各省都在开展社会指标的研究和设计以及采样工作,如果各省都是各自为战,缺乏协调和统一,将来全国的比较和总结将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国家应组织专家和各省一道开展研究,建立一套全国和各地都能使用的社会管理指标体系,为建立全国社会宏观调控机制提供技术支持。政府要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必须把其目标具体化,通过技术设计编制成可以测度的社会指标,就像经济发展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消费价格指数、国际收支、就业率、居民收入等一样。历史上,我国曾经建立并在实践中使用了若干社会发展的指标,有关部门和地区也根据工作需要和形势的发展设计了若干社会指标。但是,到目前为止,能够像经济发展那样用几个指标来预测社会发展的社会指标则很鲜见,对于社会宏观管理,这无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三) 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特点和部门分工,可以把社会管理部门原则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负责社会公平,主要手段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包括教育、文化、卫生、民政、体育、劳动社保等;第二类负责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主要手段是行政和司法,包括公安、司法、安全、社团......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