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1、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如荷叶与舞女的裙,绿叶中的荷花与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路灯与瞌睡人的眼等等,大大拓展了读者想象和审美的空间。
2、通感想象力丰富,状物抒情效果突出。如把荷花的“缕缕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就把嗅觉感受的香味幽微、时有时无的情状,通过听觉感受的时断时续、缥缥渺渺的歌声加以沟通与联想。再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荷塘超脱人世的迷人境界,描绘得令人情动神摇。3、拟人赋予物人格化,具有了人的情感。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显风致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脉脉流水,含情的叶子,形成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总之,朱自清先生文章的美,不仅美在内容,也美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