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绣有什么区别?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9 08:43
- 提问者网友:嘚啵嘚啵
- 2021-11-29 03:25
四大名绣有什么区别?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归鹤鸣
- 2021-11-29 04:37
刺绣,是用绣针穿引彩线,按预先设计好的花纹和色彩,在绣料上刺缀运针,以绣出图样。刺绣针法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运针风格和技艺流派。中国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就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刺绣和丝绸是丝绸之路上运输的主要商品。中国刺绣最突出的有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并称谓“四大名绣”。
苏绣
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苏绣,被人们誉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 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苏绣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江浙一带的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杭州等地先后建立了刺绣研究机构或工厂,使刺绣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
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龙风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长沙县沙坪和开福区霞凝一带,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曾有“绣乡”之称。城内绣庄众多,到清未有26家,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多件。绣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
蜀绣
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东晋《东阳国志》将蜀绣与蜀锦并称蜀中之宝。清道光年间成都发展了许多绣花铺。绣品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地产重要散线为原料。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其针法是“针脚整齐、线法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车,即指由中心起针,向四周扩展;拧,即指长短针从外向内作添针或减针的处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族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产品有镜帘、花边、嫁衣、卷轴、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帐帘等。题材多吉庆寓意,具有民间色彩。 蜀绣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跻于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列。以自然界为主题(如熊猫、花鸟)的蜀绣更令人爱不释手。有单面、双面刺绣。纯手工的刺绣,确保了画面逼真,造型多变,图案精美。
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据统计, 蜀绣的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二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 物绣得维妙维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都表现了不同的光、洁、粗、细、软、硬、松、散等质感。
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
粤绣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刺绣历史浦远,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金银垫绒立体感强,绣工娴熟,绣品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也可从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篇》中是这样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的:“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其盖阔一丈,称无三两煎灵香台之则,坚韧不断。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名家名作不断涌现。
随着粤绣的繁荣,粤绣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高级绣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如刺绣画片、金银绒挂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垫、批巾、头巾、各种绣衣、绣鞋、绣袋、戏剧服装、帐衽、台帷等等,也有部分观赏绣品,如《晨曦》、《百鸟朝凤》、《九龙屏风》、《吹萧引凤》等佳作。粤绣的题材也比较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龙凤、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种图案等,其中百鸟朝凤、龙凤、博古则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两大流派,因而其针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饶绣、变体绣等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饶绣、凸绣、贴花绣等6大类10余种针法。而“潮绣”则有二针龙麟转针、旋针、过桥针、凹针绣、垫筑绣等60多种钉金针法以及40余种绒绣针法,同时,艺人还运用了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棕丝勾勒等多种技巧,使“潮绣”在 “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方面还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与此同时,还善于涉取绘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绣品的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针步均匀,光亮平整,纹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体现了粤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苏绣
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苏绣,被人们誉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 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苏绣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江浙一带的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杭州等地先后建立了刺绣研究机构或工厂,使刺绣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
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龙风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长沙县沙坪和开福区霞凝一带,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曾有“绣乡”之称。城内绣庄众多,到清未有26家,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多件。绣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
蜀绣
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东晋《东阳国志》将蜀绣与蜀锦并称蜀中之宝。清道光年间成都发展了许多绣花铺。绣品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地产重要散线为原料。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其针法是“针脚整齐、线法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车,即指由中心起针,向四周扩展;拧,即指长短针从外向内作添针或减针的处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族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产品有镜帘、花边、嫁衣、卷轴、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帐帘等。题材多吉庆寓意,具有民间色彩。 蜀绣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跻于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列。以自然界为主题(如熊猫、花鸟)的蜀绣更令人爱不释手。有单面、双面刺绣。纯手工的刺绣,确保了画面逼真,造型多变,图案精美。
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据统计, 蜀绣的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二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 物绣得维妙维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都表现了不同的光、洁、粗、细、软、硬、松、散等质感。
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
粤绣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刺绣历史浦远,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金银垫绒立体感强,绣工娴熟,绣品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也可从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篇》中是这样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的:“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其盖阔一丈,称无三两煎灵香台之则,坚韧不断。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名家名作不断涌现。
随着粤绣的繁荣,粤绣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高级绣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如刺绣画片、金银绒挂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垫、批巾、头巾、各种绣衣、绣鞋、绣袋、戏剧服装、帐衽、台帷等等,也有部分观赏绣品,如《晨曦》、《百鸟朝凤》、《九龙屏风》、《吹萧引凤》等佳作。粤绣的题材也比较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龙凤、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种图案等,其中百鸟朝凤、龙凤、博古则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两大流派,因而其针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饶绣、变体绣等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饶绣、凸绣、贴花绣等6大类10余种针法。而“潮绣”则有二针龙麟转针、旋针、过桥针、凹针绣、垫筑绣等60多种钉金针法以及40余种绒绣针法,同时,艺人还运用了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棕丝勾勒等多种技巧,使“潮绣”在 “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方面还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与此同时,还善于涉取绘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绣品的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针步均匀,光亮平整,纹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体现了粤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