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类幼虫和叶蜂类幼虫各有什么特征?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5 02:17
- 提问者网友:呐年旧曙光
- 2021-11-24 10:33
蛾类幼虫和叶蜂类幼虫各有什么特征?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1-11-24 11:37
蛾:
1.头部 大多数种类头部为下口式,少数种类(如潜叶蛾等)为前口式,通常具硬化而色深的头壳。头部前面有l倒“Y”形的蜕裂线,是幼虫脱皮时首先裂开的地方。蜕裂线内侧两块狭形的骨片是额(有人则称傍额片),额下是三角形的唇基(有人称为额)。蜕裂线两侧为颅侧区,其近下方各具呈弧形排列的6个侧单眼,有些种类单眼数目减少或完全消失。口器变异咀嚼式,上唇前缘有1较深的缺刻,其形状和缺刻的深浅各异,是分科的特征之一。上颚发达具齿,下颚、下唇和舌合成一复合体,舌位居中央形成吐丝器,两侧为2节的下颚须。
2.胸部 分节明显,前胸背面近前方形成骨化板,称为前胸盾。前胸两侧后下方各有1气门。胸足通常发达,5节,末端具1弯形的爪,部分潜叶为害的种类胸足呈不同程度的退化或消失。
3.腹部 通常10节,末节背面骨化形成臀板,有些种类在臀板下方生有硬化的梳状构造,称为臀栉,用以弹去排泄的粪粒。腹气门一般8对,位于第1~8腹节两侧。腹足通常5对,着生于第3~6腹节及第10腹节上,第10腹节上的又称为尾足或臀足。腹足有时减少或退化,如尺蛾仅2对腹足,分别着生于第6和第10腹节上;潜蛾则退化或完全消失;某些夜蛾类的第1或第1、2对足也有所退化。腹足的构造比较简单,由亚基节、基节和能伸缩的囊状的趾组成,趾的腹面生有趾钩。趾钩的存在是鳞翅目幼虫区别于其它多足型幼虫的重要依据之一,而趾钩的数目、长短和排列方式等,则是鳞翅目幼虫分类的鉴别特征之一。趾钩的排列有单行、双行与多行之分;根据趾钩的长短不同,可分为单序、双序或3序;根据趾钩排列的形状,又可分为环状(圆形或椭圆形的整环)、缺环(不满一整圈而有小缺口)、伪环(前后都有缺口,也叫二纵带)、中带(只在内侧有一列弧形而与身体纵轴平行的趾钩)、二横带(与身体纵轴垂直的两列趾钩)等之分。
4.斑纹、线条和毛序 鳞翅目幼虫的胴部(胸部十腹部)常具有明显的花纹或纵条纹,多根据其所在位置命名,某些线纹,可作为种类鉴别的辅助特征。幼虫身体各部分常具各种外被物,如刚毛、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体表瘤状突起上着生刚毛,称为毛瘤;刚毛基部常具骨化和深色的区域,称为毛片;毛片如高突呈锥状则称毛突;毛长而密集成簇或成撮,称毛簇或毛撮;有些种类具刺,刺上分枝的称枝刺。刚毛可分为原生刚毛、亚原生刚毛和次生刚毛3类。原生刚毛在第1龄即出现,亚原生刚毛在第2龄出现,这两种刚毛的分布和位置比较固定,给予专门的名称,称为毛序。毛序是幼虫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次生刚毛数目较多而没有固定的位置,长短不一,可生在毛突、毛瘤或骨化片上,一般不予以命名。
叶蜂:根据食性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将膜翅目幼虫分为两类。一类为蠋型幼虫:
叶蜂
体型近似鳞翅目幼虫。即体表通常有毛斑,头部骨化程度强,上颚强大,具触角及下颚须,常有侧单眼,除胸足止常发达外(少数退化),还具腹足。与鳞翅目幼虫的主要区别是,腹足数目在6对以上(如叶蜂类为6—8对),无趾钩。蠋型幼虫多营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类为无足型幼虫:如腰亚目的幼虫。体无色斑,无足,头部骨化弱,口器及触角退化,触角柔软不分节,下颚须乳突状,上颚弱,无单眼。多营寄生或拟寄生生活,或生活于由母蜂准备好的饲料中或由工蜂喂食,少数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虫瘿。
1.头部 大多数种类头部为下口式,少数种类(如潜叶蛾等)为前口式,通常具硬化而色深的头壳。头部前面有l倒“Y”形的蜕裂线,是幼虫脱皮时首先裂开的地方。蜕裂线内侧两块狭形的骨片是额(有人则称傍额片),额下是三角形的唇基(有人称为额)。蜕裂线两侧为颅侧区,其近下方各具呈弧形排列的6个侧单眼,有些种类单眼数目减少或完全消失。口器变异咀嚼式,上唇前缘有1较深的缺刻,其形状和缺刻的深浅各异,是分科的特征之一。上颚发达具齿,下颚、下唇和舌合成一复合体,舌位居中央形成吐丝器,两侧为2节的下颚须。
2.胸部 分节明显,前胸背面近前方形成骨化板,称为前胸盾。前胸两侧后下方各有1气门。胸足通常发达,5节,末端具1弯形的爪,部分潜叶为害的种类胸足呈不同程度的退化或消失。
3.腹部 通常10节,末节背面骨化形成臀板,有些种类在臀板下方生有硬化的梳状构造,称为臀栉,用以弹去排泄的粪粒。腹气门一般8对,位于第1~8腹节两侧。腹足通常5对,着生于第3~6腹节及第10腹节上,第10腹节上的又称为尾足或臀足。腹足有时减少或退化,如尺蛾仅2对腹足,分别着生于第6和第10腹节上;潜蛾则退化或完全消失;某些夜蛾类的第1或第1、2对足也有所退化。腹足的构造比较简单,由亚基节、基节和能伸缩的囊状的趾组成,趾的腹面生有趾钩。趾钩的存在是鳞翅目幼虫区别于其它多足型幼虫的重要依据之一,而趾钩的数目、长短和排列方式等,则是鳞翅目幼虫分类的鉴别特征之一。趾钩的排列有单行、双行与多行之分;根据趾钩的长短不同,可分为单序、双序或3序;根据趾钩排列的形状,又可分为环状(圆形或椭圆形的整环)、缺环(不满一整圈而有小缺口)、伪环(前后都有缺口,也叫二纵带)、中带(只在内侧有一列弧形而与身体纵轴平行的趾钩)、二横带(与身体纵轴垂直的两列趾钩)等之分。
4.斑纹、线条和毛序 鳞翅目幼虫的胴部(胸部十腹部)常具有明显的花纹或纵条纹,多根据其所在位置命名,某些线纹,可作为种类鉴别的辅助特征。幼虫身体各部分常具各种外被物,如刚毛、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体表瘤状突起上着生刚毛,称为毛瘤;刚毛基部常具骨化和深色的区域,称为毛片;毛片如高突呈锥状则称毛突;毛长而密集成簇或成撮,称毛簇或毛撮;有些种类具刺,刺上分枝的称枝刺。刚毛可分为原生刚毛、亚原生刚毛和次生刚毛3类。原生刚毛在第1龄即出现,亚原生刚毛在第2龄出现,这两种刚毛的分布和位置比较固定,给予专门的名称,称为毛序。毛序是幼虫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次生刚毛数目较多而没有固定的位置,长短不一,可生在毛突、毛瘤或骨化片上,一般不予以命名。
叶蜂:根据食性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将膜翅目幼虫分为两类。一类为蠋型幼虫:
叶蜂
体型近似鳞翅目幼虫。即体表通常有毛斑,头部骨化程度强,上颚强大,具触角及下颚须,常有侧单眼,除胸足止常发达外(少数退化),还具腹足。与鳞翅目幼虫的主要区别是,腹足数目在6对以上(如叶蜂类为6—8对),无趾钩。蠋型幼虫多营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类为无足型幼虫:如腰亚目的幼虫。体无色斑,无足,头部骨化弱,口器及触角退化,触角柔软不分节,下颚须乳突状,上颚弱,无单眼。多营寄生或拟寄生生活,或生活于由母蜂准备好的饲料中或由工蜂喂食,少数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虫瘿。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