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中的禁忌末尾处三字均为平声,这样的禁忌称为什么?
- 提问者网友:寂寞撕碎了回忆
- 2021-05-06 17:21
近体诗中的非押韵句或压仄韵句,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指的是什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怀裏藏嬌
- 2021-05-06 18:18
- 1楼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5-06 20:58
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李海涛
第一节 近体诗的格律
我国古代诗歌起初并无严格的格律,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向格律方向发展,到唐朝,诗的格律完全形成且定型化。故唐朝人称格律诗为“近体诗”,而把唐朝以前那些不受格律严格约束的诗体称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这种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近体诗十分严格地讲究格律,而古体诗则不讲究格律。
关于近体诗的格律,有四句话可以概括:“限字限句有定数,平仄相间要协调,对仗恰当求工整,用韵韵部应统一”。
一、格律诗的句式——“限字限句有定数”
格律诗分“五言”和“七言”。“言”,是指字。每句五个字的诗,叫“五言诗”;每句七个字的诗,叫“七言诗”。
格律诗又分“绝句”、“律诗”和“长律”(又称“排律”)。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长律是律诗的延长。
五言律诗限定8句40个字,七言律诗限定8句56个字。律诗的前两句称“首联”,第三和第四句称“颌联”,第五和第六句称“颈联”,最后两句称“尾联”。律诗中间的三四句(颌联)、五六句(颈联)必须为对仗句。二、四、六、八句末尾的字,必须押韵,而且必须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绝句之“绝”含有“截”、“断”、“截然而止”之意,意思是截取了律诗的一半。或取律诗的前四句,或取中四句,或取后四句,或取首尾各两句并为四句,皆可为绝句。五言绝句限定4句20个字,七言绝句限定4句28个字。
二、格律诗的平仄——“平仄相间要协调”
严格区分平声字与仄声字,是格律诗词写作遣词造句的首要条件之一。
平、仄是汉字声调的两大基本类型。我国现代汉语拼音,把声调分为四声,即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对现代汉字如不辨平仄,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看拼音上边的四声标注符号(ˉ、ˊ、ˇ、‵)判明。
我国古代汉字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声、去声、入声均为仄声。在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分别化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平声与仄声的区别:“平声悠扬尾音长,如击钟鼓;仄声短、实、重、疾,如击木石。”关于古代四声的区分方法,《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平仄在格律诗中的使用规律:①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在同一句中,一般是两字一换平仄。如:“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②平仄在对句中对立。每联的上句(严格说是对仗句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对立(相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③平仄在两联间相粘。即下联的上句(如:“欲穷千里目”)与上联的下句(如:“黄河入海流”),除尾字(偶句是平,奇句是仄)和倒数第三字外,其余都相同(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相同)。这就叫下句粘上句。如:“……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诗使用平仄字的一般要求,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还应把握两点:
一是:“一三五一般不论,二四六务必分明。”即在一般情况下,每句的七个字中,第一、三、五个字可平可仄,不必过于论计;而句中第二、四、六个字,必须严格按照律诗和绝句的八种体式之格律要求,该用平声字就用平声字,该用仄声字就用仄声字。
二是:“遇到孤平要拗救,避免三仄和三平。” 在押韵句中避免“孤平”和“三平调”(又称“三连平”或“平三连”),在不押韵的奇数句中避免“三仄尾”(又称“三仄脚”),是“一三五一般不论”的前提条件。
所谓“孤平”,是指在押韵句中,最后的五个字,除了韵脚(即在句尾应有的一个平声字不算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平声字的现象。如:“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设法调整、纠正。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孤平”是专指押韵句(平收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句字的末尾是仄声字的奇数句),即使整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孤平”,顶多算是“拗句”,可纠可不纠。
所谓“三平调”,是指在押韵句中,一句的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字的现象。如:“仄仄平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三平调”是古体诗的专用形式,而在近体诗中却为大忌。
所谓“三仄尾”,是指在不入韵句的奇数句中,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的现象。如:“平平仄仄仄”或“仄仄平平仄仄仄”,这也是格律诗禁忌的。
五言诗使用平仄字的要求与上相同,只是“一三一般不论,二四务必分明”。
三、格律诗的对仗——“对仗恰当求工整”
把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语句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格叫“对仗”。它是由古代达官贵人出行时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而得名。“对仗”又称“对偶”、“对章”(意思是章句相对)。
在近体诗中,一个韵句称为一联,它包括两个单句,其中上句称“出句”(又称“上联”),下句称“对句”,又称“下联”。对仗联要求两句字数相等、结构一致、词性相同、语义相关、平仄相对,从而且产生修辞上的对称美、内容美、音节美,而且出句、对句相互映衬补充,相互烘托渲染,力求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律诗的中间四句即颌联、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多数不对)。
绝句可以前两句对仗,可以后两句对仗,可以前两句、后两句四句全对仗,也可以四句全不对仗。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仗,以便结束。
对仗规则,主要有四点:一是出句、对句句式要相同。即同一联中的上句和下句,语法结构要一样。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的句法结构都是“主谓定宾状”。二是词类、词意、平仄要相对。①词类相对(词性相同)。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或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感叹词对感叹词。②词意相对(内容相反或相关)。如: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大陆对长空。③平仄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为便于记忆可概括为“名对名,动对动,形容对形容;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大陆对长空;平对仄,仄对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三是同一联上下两句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出现了“有”对“有”的现象,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而在格律诗中则绝不允许。至于同一句中出现相同的字,那是允许的,尤其“叠字”(又称重言),还会增加诗语言的特殊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四是同一联上下两句之语意不能重复或雷同。重复或雷同者称为“合掌”。犹如人的两手,虽分左右而同具五指。“合掌”是作对仗句的大忌。如:“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刘琨《重赠卢谌》)。其中“宣尼”、“孔丘”皆指孔子,“悲”与“涕”同义,“获麟”与“西狩”指同一件事,这便内容一样,形式呆板。
四、格律诗的韵律——“用韵韵部应统一”
押韵是韵文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押韵”,即句子末尾使用相同韵脚的字,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至于是每句用韵,还是隔句、隔几句用韵,用平声韵还是用仄声韵,在在同一首诗中可否变韵等,这种押韵的方式,称之为“韵律”。
格律诗用韵应着重把握四点:一是格律诗须全押平声韵。二是一韵到底不容变韵。三是偶句的尾字必须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末尾的字,必须押韵;第一句末尾的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四是用韵韵部应统一。写诗用韵应以标准韵书为依据,一首诗的韵脚只能用韵书规定的同一个韵部中的字。
《押韵歌》称:“近体诗押平声韵,偶句末尾是韵脚,奇句须用仄声收,首句押否皆为可。五言首句少押韵,七言首句押的多。一般遵奉平水韵,也可放宽来改革。”(湖南黄奕编)。
格律诗用韵有八忌:①忌出韵。即格律诗用韵必须严格遵守一首诗选用同一个平声韵部韵字的规定。首句也可用邻韵,但不常见。②忌倒韵。即不能为了押韵乱倒字句。如将“云霞”、“山川”倒换成“霞云”、“川山”。③忌重韵。一首诗中一个韵字只能用一次。④忌凑韵。切忌为了押韵勉强使用意思不确切甚至有害诗意的词句。⑤忌僻韵。最好不用冷僻字作韵脚。⑥忌涩韵。在今声今韵里有些入声字已化作平声,其中有些字生硬晦涩,应慎用。⑦忌窄韵。有些韵部字较少,应慎用。⑧忌同义韵。如“花”与葩,“忧”与“愁”等。
注:标准韵书:①《佩文诗韵》,清代康熙50年(公元1711年),由张玉书等人奉皇帝旨令编著而成,因康熙皇帝读书处叫“佩文斋”而得名。近三百年来,是诗界通用的韵书。《佩文诗韵》又称“平水韵”,包括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共106个韵部。②《词林正韵》,是清代人戈载,取宋代以来各家之长编著的词韵书,将“平水韵”之106个韵部归结为19个韵部,其中,平、上、去三声分为14部,入声分为5部。与古体诗的宽韵大致相同,比较适用,故后人常“以词韵入诗”。③《中华新韵》(十四韵),《中华诗词》编辑部编印,曾在《中华诗词》杂志2004年第6期上刊出。标准韵书和汉语词典,都是写诗填词必备的工具书。
第二节 格律诗的体式
通常人们习惯把律诗和绝句分为八种体式。现根据上节所述有关近体诗格律的四项基本规则,特别是必须在保证不用韵的奇数句(仄收句)不出现“三仄脚”,押韵的偶数句(平收句)不出现“三连平”和“孤平”的情况下,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平仄不论,以此为前提,将律诗和绝句的八种体式开列出如下:
1、五言绝句平起式:
○○○●●,(平起仄收);首句也可为:○○⊙●△(平起平收)。
⊙●●○△。
⊙●⊙○●,
⊙○⊙●△。
注:①○(○)平声,●(●)仄声,⊙可平可仄;△押平声韵,▲押仄声韵。(下同)。②鉴于每句的一、三、五字之平仄可“一般不论”,不用韵的奇数句尾字均为仄声,押韵句的尾字均为平声,很好把握,可不必费心研究;为突出重点,便于观察格律诗的平仄规律,在此有意将二、四、六字的平仄标注符号染成了红色。③上述平仄标注符号,是沿用的中华诗词网上使用的符号。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用“—”表示“平”,用“︱”表示“仄”,用“△”表示韵脚。
例1:〔唐〕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首句平起仄收)
○○○●●
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
●●○○●
时时误拂弦。
○○●●△
2、五言绝句仄起式:
●●⊙○●,(仄起仄收);首句也可为:●●●○△(仄起平收)。
⊙○⊙●△。
⊙○○●●,
⊙●●○△。
例1:〔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首句仄起仄收)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例2:〔唐〕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首句仄起平收)
●●●○△
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逐,
●○○●●
大雪满弓刀。
●●●○△
3、五言律诗平起式:
首联:○○○●●, (平起仄收),首句也可为:○○●●△(平起平收)
⊙●●○△。 (第二、四字与上句平仄相对,谓之“对”)
颌联:⊙●⊙○●, (第二、四字与上句平仄相同,谓之“粘”)
⊙○⊙●△。 (与上句平仄相对)(三四句对仗)
颈联:⊙○○●●, (与上句平仄相粘)
⊙●●○△。 (与上句平仄相对)(五六句对仗)
尾联:⊙●⊙○●, (与上句平仄相粘)
⊙○⊙●△。 (与上句平仄相对)
例1:〔唐〕王维《山居秋暝》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句平起仄收)
○○○●● ○●●○△
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仗)
○●○○● ○○●●△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对仗)
●○○●● ○●●○△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例2:〔唐〕李商隐《晚晴》
首联: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首句平起平收)
○○●●△ ○●●○△
颌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对仗)
○●○○● ○○●●△
颈联: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对仗)
●○○●● ○●●○△
尾联: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 ○○●●△
4、五言律诗仄起式:
首联:●●⊙○●, (仄起仄收),首句也可为:●●●○△(仄起平收)
⊙○⊙●△。 (第二、四字与上句平仄相对,谓之“对”)
颌联:⊙○○●●, (第二、四字与上句平仄相同,谓之“粘”)
⊙●●○△。 (与上句平仄相对)(三四句对仗)
颈联:⊙●⊙○●, (与上句平仄相粘)
⊙○⊙●△。 (与上句平仄相对)(五六句对仗)
尾联:⊙○○●●, (与上句平仄相粘)
⊙●●○△。 (与上句平仄相对)
例1:〔唐〕杜甫《春望》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句仄起仄收)
●●○○● ○○●●△。
颌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仗)
●○○●● ●●●○△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仗)
○●○○● ○○●●△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
例2:〔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首句仄起平收)
●●●○△ ○○●●△。
颌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对仗)
○○●●● ○●●○△
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对仗)
●●○○● ○○●●△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 ○●●○△
5、七言绝句平起式:
○○⊙●⊙○●,(平起仄收),首句也可为:○○⊙●●○△(平起平收)
⊙●⊙○⊙●△。
⊙●⊙○○●●,
⊙○⊙●●○△。
例1:〔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首句平起仄收)
○○●●○○●
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
○●○○○●●
不知转入此中来。
●○●●●○△
例2:〔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平起平收)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6、七言绝句仄起式:
●●⊙○○●●(仄起仄收),首句也可为:●●⊙○⊙●△(仄起平收)
⊙○⊙●●○△
⊙○⊙●⊙○●
⊙●⊙○⊙●△
例1:〔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首句仄起仄收)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例2:〔唐〕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首句仄起平收)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7、七言律诗平起式:
首联:○○⊙●⊙○●, (平起仄收),首句也可为:○○⊙●●○△(平起平收)
⊙●⊙○⊙●△。 (第二、四、六字之平仄与上句相对,谓之“对”)
颌联:⊙●⊙○○●●, (第二、四、六字之平仄与上句相同,谓之“粘”)
⊙○⊙●●○△。 (与上句平仄相对)(三四句对仗)
颈联:⊙○⊙●⊙○●, (与上句平仄相粘)
⊙●⊙○⊙●△。 (与上句平仄相对)(五六句对仗)
尾联:⊙●⊙○○●●, (与上句平仄相粘)
⊙○⊙●●○△。 (与上句平仄相对)
例1:〔唐〕刘锡禹《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首句平起仄收)
○○●●○○● ●●○○●●△
颌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对仗)
○●○○○●● ●○○●●○△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仗)
○○●●○○● ●●○○●●△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
例2:〔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句平起平收)
○○●●●○△ ●●○○○●△
颌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喙春泥。(对仗)
●●●○○●● ○○○●●○△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对仗)
●○●●○○● ●●○○●●△
尾联: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 ●○○●●○△
8、七言律诗仄起式:
首联:●●⊙○○●●, (仄起仄收),首句也可为:●●⊙○⊙●△(平起平收)
⊙○⊙●●○△。 (第二、四、六字之平仄与上句相对,谓之“对”)
颌联:⊙○⊙●⊙○●, (第二、四、六字之平仄与上句相同,谓之“粘”)
⊙●⊙○⊙●△。 (与上句平仄相对)(三四句对仗)
颈联:⊙●⊙○○●●, (与上句平仄相粘)
⊙○⊙●●○△。 (与上句平仄相对)(五六句对仗)
尾联:⊙○⊙●⊙○●, (与上句平仄相粘)
⊙●⊙○⊙●△。 (与上句平仄相对)
例1:〔唐〕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二
首联: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首句仄起仄收)
●●●○○●● ○○○●●○△
颌联: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对仗)
○○●●○○● ○●○○●●△
颈联: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对仗)
●●●○○●● ●○○●●○△
尾联: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 ○●○○●●△
注:施,读yì,给。看,读kān,平声。
例2:〔唐〕〕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句仄起平收)
●●○○○●△ ○○○●●○△
颌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对仗)
○○○●○○● ●●○○●●△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对仗)
○●●○○●● ○○●●●○△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
排律(又称长律),是律诗的延长,其格律与律诗完全相同,只是中间的对仗句增加了。因此其体式没有必要再加例举。
第三节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略)
见“诗词知识(二)”《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第三部分“古体诗的特点”之“2、起承转合……”。
- 2楼网友:渡鹤影
- 2021-05-06 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