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00:08
- 提问者网友:献世佛
- 2021-01-02 17:11
阅读《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选段,完成第1-6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或用漆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可以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简牍中间穿上一条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简牍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60公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起竹简来,轻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1.用简明的语言解释“简”和“册”这两个概念。(字数不超过方格数,以下同) “简”是□□□□□□□□□□ “册”是□□□□□□□□□□ 2.根据竹、木、帛做书的材料的缺点,我们可以推知,书的理想材料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二是□□□□。 3.画线的句子能否改成“这种书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通采用,但比竹简轻便”?为什么? 4.着眼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第3段中的“还”字,是与第1段中的“——”一词相照应的。 5.选文第1段中孔子的传说隐含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意思是 ——,请再写出两条类似的成语——、——。 6.对选文内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重点介绍了我国早期的正式书籍——简牍和帛书的形式、制作方法及特点。 B.重点介绍了我国正式的书籍使用材料的演变和发展。 C.主要说明了我国正式的书籍产生的时间及发展过程。 D.主要说明了纸成为书籍的理想材料的原因。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琴狂剑也妄
- 2021-01-02 18:50
答案:解析:1.“简”是古代写了文字的竹片;“册”是用绳索串编起来的简牍。2. 携带方便;成本较低。3.这句话拿帛书与竹简作比较,先肯定其“轻便”的优点,接着用“但”一转,侧重强调其“成本太高”的缺点。而强调缺点,意在说明书籍演变的动力,为引出下文作准备,所以不能改。所改句子重在肯定帛书的优点,这显然不合说明的需要。4。.起先 5.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囊萤夜读。6. A第6题A项的概括比较全面、准确。 提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01-02 19:07
我好好复习下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