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2-01-01 15:46
- 提问者网友:捧腹剧
- 2021-12-31 18:4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得,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杆,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李方叔词《虞美人》过拍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 中国画堂的帘幕是造成深静的词境的重要因素,所以词中常爱提到。韩持国的词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 况周颐评之日:“境至静矣,而此中有人。如隔蓬山,思之思之,遂由静而见深。” 董其昌曾说:“摊烛下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他们懂得“隔”字在美感上的重要。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现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 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著胜地”,这使人人自远的酒正能引人著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于是谈“充实”!1.“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文中“觉心”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认为艺术空灵化要具备哪两个条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全篇谈“空”,末句却为“于是谈充实”。作者认为空和充实是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只有在心无世务,浑然忘我之时,才能产生出艺术心灵。B.作者引用王羲之的话,意在强调与物象的距离与间隔能诞生种种美景。C.作者引用《诗品》中的话,意在从几个方面说明空明、淡泊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D.“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这境界”指的是由萧条淡泊,闲和严静而产生艺术上的神韵。E.作者认为从观察到创作,从分析到鉴赏都离不开空,即淡泊,舍此则不能进入胜地,充实自己。知识拓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拾荒鲤
- 2021-12-31 19:44
答案:解析: 1.暂绝世务,没有挂碍,空明而平静的心态。 2.(1)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距离化、间隔化。(或:对物象造成距离。或: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隔”。);(2)精神的淡泊。(或:心灵内部的距离化。) 3.作者认为艺术境界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而是要由空获得充实,由空去感悟人生的真意。 4.BE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街头电车
- 2021-12-31 19:51
收益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