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根本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1 10:46
- 提问者网友:十年饮冰
- 2021-02-01 03:25
中医根本的意思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琴狂剑也妄
- 2021-02-01 04:10
问题一:中医的本质是什么? 中医的本质是状态医学。中医学认为健康的人体是一种状态——动态平衡状态;患病的机体也是一种状态——失衡状态。中医的调理、治疗就是根据机体失衡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整办法,使其恢复平衡。这就是中医一再强调的“辨证论治”。“证”的含义是指在处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下机体的状态。辨证论治就是根据机体的外在表现,判断出机体状态失衡的情况,然后根据采取相对应的措施,纠正到平衡状态。如机体状态偏寒的,就用热性的药物来纠正,叫“寒者热之”;机体状态偏热的,就用寒性的药物来纠正,叫“热者寒之”等等。能够影响机体状态的所有事物,都可以成为破坏健康的病因;同样,也都可以成为恢复健康的治疗手段。中医“大毒治大病”的意思就是从这里来的。意思是能够对身体产生很大破坏作用的东西,就能够治愈非常难以治愈的疾病。比如砒霜,大热大毒,正常人吃到一定的量,就会血热妄行、七窍流血而死;而体内沉积了很多寒气的病人,比如久治不愈的寒性哮喘病人,普通的热性药已经不能起到恢复平衡的作用的时候,用砒霜往往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中医治疗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西医杀灭细菌病毒的治疗思路完全不同,中医也是通过调整身体状态来治疗的。成书于西汉末年的《伤寒论》中有一首治疗与蛔虫有关的疾病的中药方剂乌梅丸。虽然中医学此时已明确提出了蛔虫的概念,但在治疗时却不用当时已认识到的具有杀虫作用的药物,只用乌梅安蛔,并配大量的并无杀虫作用的温热性药物附子、干姜等。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这种病虽然有蛔虫,但从病人的身体状态来看属脏腑虚寒。《本草经》中的杀虫药多为清热燥湿之品,若服之虽能杀虫,但对病人的身体却是雪上加霜,所以不用。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对运用中医这种治疗途径治疗感染性疾病,人们最大的疑虑大概就是它到底能否清除体内的细菌和病毒,彻底治愈疾病。五六十年代,老一辈中医学家运用中医药治愈华北地区流行的乙脑,就很能为此作出说明。白虎汤是中医学中治疗高热汗出属阳明证的方剂,医学实验没有发现其有抗乙脑病毒的作用。根据著名中医吉良晨老先生的回忆,最早是石家庄的郭可明老先生根据患者的表现,辨证为阳明高热证,用白虎汤即治愈了很多乙型脑炎患者,一时引起医学界的轰动。当北京地区流行乙脑时,人们根据郭先生的经验,仍用白虎汤,却不能治愈。后请蒲辅周老先生会诊,蒲老分析认为,当年夏季北京地区雨水过多,乙脑患者不仅有高热,而且湿邪重,于是在白虎汤中加苍术一味,有效扼制了此次乙脑的流行。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辨证论治能够彻底治愈感染性疾病,疗效的关键在于辨证的精确。问题二:网络用语老中医什么意思 现在的中医没落了,很多中医院校的老师都是半瓶水,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根本就是只懂理论,还不清不楚的,没任何真实的能力,造成高学历、低技能的现状,所以网上常用“老中医”这个词来讽刺这些人。问题三:中医讲属阴是什么意思 中医治病讲究八纲辨证。八纲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其理论基础最根本的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宇宙为一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就是一阴一阳。人体亦一太极,也由阴阳两仪构成。阴阳相互对立统一,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达到平衡,人体就健康正常。阴阳不平衡,人体就生病不正常了。
中医讲属阴,大抵指人体之阴偏盛,或指症状偏于阴盛,按八纲辨证界定就是属阴。
中医理论体系庞大复杂、深奥玄妙。不一定讲准确清楚了。仅供参考。问题四:中医的“气”的含义是什么?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所以在《公羊解话》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生,造起天地。”在医学领域中则认为气既是比精更微小的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且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体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
气的概念,在中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中使用极广,有人认为它是《内经》中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应该说《内经》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精气说,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气的理论。从人体生命的产生及形体的构成、各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精神活动等等,无不用气的理论加以阐述。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六节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决气篇》更具体指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综合上述内容,气的概念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即气是比精更微小,运动能力较强的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由于其来源和分布部位之不同,故有着不同的名称,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精微之气正是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其存在的。
精和气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彼此能相互化生,故中医学认为“精能化气,气能生精。”
气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盛衰、运动变化有关。《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概括气的生理作用,可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气的动力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输布,均靠气的激发和推动。若气虚则动力不足,人的生长发育就会迟缓,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减退、或血行滞缓,或水液不化,津液不布,痰湿内生等病变。这种机械的动力,中医学认为是气的功能。
2、气的温煦作用: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它不会因外界温度的变动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体温相对恒定的维持依赖于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之间的相对平衡。这种维持体温保持一定恒定也是气的作用。具体讲这是由于阳气的温煦作用维持的。《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灵枢·本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就是指气的温煦作用。如果阳气不足,气的温煦作用减退,则会出现畏寒,肤冷等阳虚表现。
3、气的防御作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危害人体的因素不可胜数,而且经常存在着,如微生物、寄生虫、周围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等。即使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因素,如日光、空气、水等等,在某种情况下,亦可因异常变化而成为危害人体的因素。但在多数情况下人体的防御机能都能有效地防止侵害,或者在体内截拦与围剿了这些不利因素,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这种防御侵害维护健康的功能,中医学也认为是气的作用。如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所说的“邪”即是危害人体的因素,“正气”即是机体的防御作用。另外如邪已侵害机体,则气又能与其作斗争,或驱邪外出、或围剿消灭于内,使之恢复健康,故《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虚邪之入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这里所说的“气归之”、“气因于骨”都是指正气聚积于邪气入侵之处,发挥其抗御和消灭外邪之作用。临床常见的正气足邪气盛之实证,之所以病情表现比较剧烈和明显,正说明正气有抗御邪气侵犯的重要作用。
4、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对腹腔脏器、体内的某些物质、某些代谢产物等,有固摄......余下全文>>问题五:中医学说中的气是什么意思? 【中医术语——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气在宇宙中有两种形态:1. 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的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2. 凝聚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
(二)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
(一)先天精气:来自父母。脏府定位在肾(命门)。
(二)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府定位在脾胃。
(三)清气:呼吸而入。脏府定位在肺。
三、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一)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
(二)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三)气在不同脏府则有不同表现形式。
(四)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二)温煦作用;
(三)固摄作用;
(四)防御作用;
(五)气化作用。
五、气的种类——依气的来源作标准划分:
(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 及肺中清气 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二)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
(三)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旨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其运行路径有二:1.十二经脉(精专营气);2.任督,阳跷,阴跷。
(四)卫气:水谷之悍气也。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五)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转化为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实脏府经络的组织结构、并生成五脏六腑之精而贮存。
我也是学中医的,希望对你有用哦!问题六:气虚是什么意思,中医说 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气虚是一种多发证,多因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证。问题七:什么是中医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问题八:中医中说的气是指什么?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均可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气的生成来自于三个方面:1.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精气;2.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3.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作用:气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气的温煦作用保证着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3.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气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4.固摄作用: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并可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5.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即在通过气的运动可使人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就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气的运动被称为气机,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例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又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各类:1.元气: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循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元气的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可以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2.宗气:宗气即胸中之气,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宗气的功能一是上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节律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由于宗气积于胸中,临床上常以心尖搏动部位的(虚里)的搏动情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3.营气:营气即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的功能表现为注入血脉、化生血液及循脉上下、营养全身两个方面。4.卫气:卫气即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与营气一样,也主要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卫气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其理论基础最根本的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宇宙为一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就是一阴一阳。人体亦一太极,也由阴阳两仪构成。阴阳相互对立统一,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达到平衡,人体就健康正常。阴阳不平衡,人体就生病不正常了。
中医讲属阴,大抵指人体之阴偏盛,或指症状偏于阴盛,按八纲辨证界定就是属阴。
中医理论体系庞大复杂、深奥玄妙。不一定讲准确清楚了。仅供参考。问题四:中医的“气”的含义是什么?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所以在《公羊解话》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生,造起天地。”在医学领域中则认为气既是比精更微小的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且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体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
气的概念,在中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中使用极广,有人认为它是《内经》中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应该说《内经》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精气说,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气的理论。从人体生命的产生及形体的构成、各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精神活动等等,无不用气的理论加以阐述。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六节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决气篇》更具体指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综合上述内容,气的概念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即气是比精更微小,运动能力较强的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由于其来源和分布部位之不同,故有着不同的名称,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精微之气正是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其存在的。
精和气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彼此能相互化生,故中医学认为“精能化气,气能生精。”
气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盛衰、运动变化有关。《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概括气的生理作用,可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气的动力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输布,均靠气的激发和推动。若气虚则动力不足,人的生长发育就会迟缓,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减退、或血行滞缓,或水液不化,津液不布,痰湿内生等病变。这种机械的动力,中医学认为是气的功能。
2、气的温煦作用: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它不会因外界温度的变动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体温相对恒定的维持依赖于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之间的相对平衡。这种维持体温保持一定恒定也是气的作用。具体讲这是由于阳气的温煦作用维持的。《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灵枢·本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就是指气的温煦作用。如果阳气不足,气的温煦作用减退,则会出现畏寒,肤冷等阳虚表现。
3、气的防御作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危害人体的因素不可胜数,而且经常存在着,如微生物、寄生虫、周围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等。即使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因素,如日光、空气、水等等,在某种情况下,亦可因异常变化而成为危害人体的因素。但在多数情况下人体的防御机能都能有效地防止侵害,或者在体内截拦与围剿了这些不利因素,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这种防御侵害维护健康的功能,中医学也认为是气的作用。如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所说的“邪”即是危害人体的因素,“正气”即是机体的防御作用。另外如邪已侵害机体,则气又能与其作斗争,或驱邪外出、或围剿消灭于内,使之恢复健康,故《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虚邪之入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这里所说的“气归之”、“气因于骨”都是指正气聚积于邪气入侵之处,发挥其抗御和消灭外邪之作用。临床常见的正气足邪气盛之实证,之所以病情表现比较剧烈和明显,正说明正气有抗御邪气侵犯的重要作用。
4、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对腹腔脏器、体内的某些物质、某些代谢产物等,有固摄......余下全文>>问题五:中医学说中的气是什么意思? 【中医术语——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气在宇宙中有两种形态:1. 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的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2. 凝聚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
(二)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三)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
(一)先天精气:来自父母。脏府定位在肾(命门)。
(二)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府定位在脾胃。
(三)清气:呼吸而入。脏府定位在肺。
三、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一)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
(二)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三)气在不同脏府则有不同表现形式。
(四)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二)温煦作用;
(三)固摄作用;
(四)防御作用;
(五)气化作用。
五、气的种类——依气的来源作标准划分:
(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 及肺中清气 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二)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
(三)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旨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其运行路径有二:1.十二经脉(精专营气);2.任督,阳跷,阴跷。
(四)卫气:水谷之悍气也。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五)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转化为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实脏府经络的组织结构、并生成五脏六腑之精而贮存。
我也是学中医的,希望对你有用哦!问题六:气虚是什么意思,中医说 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气虚是一种多发证,多因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证。问题七:什么是中医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问题八:中医中说的气是指什么?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均可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气的生成来自于三个方面:1.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精气;2.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3.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作用:气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气的温煦作用保证着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3.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气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4.固摄作用: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并可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5.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即在通过气的运动可使人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就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气的运动被称为气机,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例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又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各类:1.元气: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循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元气的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可以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2.宗气:宗气即胸中之气,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宗气的功能一是上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节律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由于宗气积于胸中,临床上常以心尖搏动部位的(虚里)的搏动情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3.营气:营气即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的功能表现为注入血脉、化生血液及循脉上下、营养全身两个方面。4.卫气:卫气即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与营气一样,也主要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卫气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