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三次让国的典故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4 08:49
- 提问者网友:眉目添风霜
- 2021-04-23 21:53
季子三次让国的典故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秋
- 2021-04-23 22:48
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因主动让国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他也和祖先一样因三次让国而名垂青史。季札的父亲寿梦在位时,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后来吴王寿梦病危,嘱咐王位由兄弟依次相传,一定要使季札能成为吴国的国君,于是发生了3位兄长(诸樊、余祭、余昧)相继要把王位让给季札,而季札执辞不受,三次让国。长兄诸樊无奈只得继位为王,遵父王遗嘱兄终弟及,依次相传,然而即便馀昧死后,季礼仍然不受,让给馀昧之子僚。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于封地延陵,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季札三让王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被称为“至德第三人”。
《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于封地延陵,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季札三让王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被称为“至德第三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4-24 00:13
季札(前576—484年),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古代贤人,因受封于延陵(今常州)一带,人称"延陵季子"。季札博物阅览,具有政治、外交方面的卓越才能,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又精通音乐;他不仅自己志趣高洁,而且待人宽厚,守信用、讲谦让。他有许久感人的事迹和传说,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
践诺守信、挂剑留徐和三次让国、甘为人臣的故事。
践诺守信、挂剑留徐
春秋吴王余祭四年,季札受聘出使北方的鲁、齐、郑等国。季札从南方的吴国出使北方的鲁、齐、郑等国,必经徐国,就顺道拜访了徐国的国君。在交谈中,徐国的国君对季札身上的宝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次欲言,又不便启齿。季札从徐国国君的举止神态看出了他的心思,欲以剑相赠,但转念又想,佩带宝剑出使别国是一种礼节,现出使鲁、齐、郑等国,没有宝剑怎么行呢?季札在心里许诺,待从鲁国回来,一定把宝剑赠给徐君。哪料,这一承诺,竟成永恒。一来由于当时交通工具落后,行程缓慢;二来由于中原太大,访遍诸国,需些时日;三来由于季札爱好广泛,知识渊博,每到一处总要研究一番。如到齐国、郑国时,季札忠告晏婴、子产早日隐退;到晋国时,季札发现君主残暴,就劝叔向好自为之。特别是中原的音乐对季札更具吸引力。《左传》就有季札观周乐一章。就这样,一年后季札才从中原返回。再到徐国时,听说徐君已经去世,非常悲痛、后悔。季札要将宝剑赠给徐国嗣君。嗣君答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由于新国君坚持不受,季札只好来到老国君墓前,解下宝剑,挂在松树上(唐朝诗人李白《陈情赠友人》诗:“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季札的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季札践诺守信、挂剑留徐的高尚之举,很快在诸侯各国传播开来。为了纪念季札,后人在徐君墓前筑起一座高台,名曰“挂剑台”。这是目前全国有史料可查询.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