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9 14:55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01-28 18:41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佘樂
- 2021-01-28 19:06
什么是21世纪核心素养?
国际上热议的“21世纪素养”(21stCentury Skills,也有人翻译为“21世纪技能”,我认为“素养”更恰当一些)可以给我们以丰富启示。
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
(1)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
(2)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素养);
(3)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北京市去年开始做一项工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研究中国首都的孩子到底应当具备什么样素养。我认为我们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这个教育发展方式既包括孩子学习的方式,也包括老师教育的方式,还包括管理的方式,这三个方式都可以发生变化,而且是同时变化。
我们在北京11个区县进行了调研。
下面给大家看一些比较典型的结果。
首先看孩子学习方式,特别是学习动机。
我们发现,孩子们最主要的学习动机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取得好成绩,其次是为了满足父母、为了老师,只有10%是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这个比例非常低。孩子总是处于被动的情况下会产生真正的兴趣吗?很难。没有浓厚的兴趣能产生诺贝尔奖吗?不可能。任何一个科技诺贝尔奖都是基于浓厚兴趣产生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兴趣。
我们再看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我们看到,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其次是老师提问题自己表达,第三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习,而喜欢完全听老师讲课的所占比例平均不到10%。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
所以想要让中国孩子富有创造力,我们必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样他将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另一个调研结果是中国老师怎么给孩子布置作业。我们发现预习和复习排第一位,第二是做练习题,第三是查阅资料,第四是阅读图书,这四个选项都是围绕书本,目的是为了把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做得又快又好。而动手操作、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重在培养能力的作业很少。所以我们的作业结构必须发生变化。
我们再看看老师的需求。需求量最大的是改进或扩展课堂教学技巧,第二是增加学生学习特点方面的认识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现在的国培项目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很多培训专家讲完课就走了,让老师学会教书、让老师深入了解孩子,必须在常态课堂当中反复磨,磨一两年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不是运动式培训能解决的。
很多老师说他们最主要的障碍是时间和精力不足,因为各级政府机构对学校干预太多,学校没有自由,这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政府职能必须转变,必须让老师们安安静静地教书,这是第一。第二,中国的专家很多,中国现在研究教育的人有40多万,但他们对学校的了解真的很少。我做校长培训有20多年,跟校长接触很多,有的校长跟我讲,说褚老师您知道什么是专家吗?在我们校长眼中,专家就是鱼缸里面的金鱼,可以用于观赏,但是如果把金鱼拿出来放在河水里面,放在海水里面,它就不行了,因为不接地气。专家不了解实际情况,一让他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他就现出原形。我觉得中国教育研究者必须深入学校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提供切实服务。
我们再看教学方式的变化。老师在教研活动中都在研究什么?大多在研究教学过程,其次是研究教学教法,对孩子的研究很少。在教研活动中,在目标分解教材教法分析方面,教研组长发挥作用最大,因为他们了解课标、了解知识体系,对教材非常熟悉,但是学情分析方面教研员就不行了,反而是普通老师最了解学生,为什么呢?因为教研人员已经脱离课堂,他很多年不教书,他的优势是知识优势、教材优势而不是了解学生的优势。在实际教研活动当中对学生情况分析很少,可能和我们教研活动当中话语权不一样有关系,教研活动中,普通老师没有发言机会,甚至自己不敢说。所以,教研活动将来让普通老师多讲讲孩子的情况,我认为这是重要的突破。
我们再看最有效的教研交流形式,同学科同年级教研效果最好,为什么?因为教的是同一学科同一本书,第二是同学科跨年级,效果最不好的是跨学科同年级。但这种教研交流形式我认为非常重要。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个人本身不分学科,但是我们的学科教学深深割裂了,所以我认为教孩子不同学科的老师很有必要坐下来讨论讨论,该怎么样培养完整的人。我们现在提出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两种方式一个是纵向整合,比如英语一年级到六年级,横向整合不同学科之间老师整合,这种整合越来越多,需要加强这种教学方式。
国际上热议的“21世纪素养”(21stCentury Skills,也有人翻译为“21世纪技能”,我认为“素养”更恰当一些)可以给我们以丰富启示。
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
(1)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
(2)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素养);
(3)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北京市去年开始做一项工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研究中国首都的孩子到底应当具备什么样素养。我认为我们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这个教育发展方式既包括孩子学习的方式,也包括老师教育的方式,还包括管理的方式,这三个方式都可以发生变化,而且是同时变化。
我们在北京11个区县进行了调研。
下面给大家看一些比较典型的结果。
首先看孩子学习方式,特别是学习动机。
我们发现,孩子们最主要的学习动机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取得好成绩,其次是为了满足父母、为了老师,只有10%是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这个比例非常低。孩子总是处于被动的情况下会产生真正的兴趣吗?很难。没有浓厚的兴趣能产生诺贝尔奖吗?不可能。任何一个科技诺贝尔奖都是基于浓厚兴趣产生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兴趣。
我们再看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我们看到,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其次是老师提问题自己表达,第三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习,而喜欢完全听老师讲课的所占比例平均不到10%。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
所以想要让中国孩子富有创造力,我们必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样他将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另一个调研结果是中国老师怎么给孩子布置作业。我们发现预习和复习排第一位,第二是做练习题,第三是查阅资料,第四是阅读图书,这四个选项都是围绕书本,目的是为了把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做得又快又好。而动手操作、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重在培养能力的作业很少。所以我们的作业结构必须发生变化。
我们再看看老师的需求。需求量最大的是改进或扩展课堂教学技巧,第二是增加学生学习特点方面的认识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现在的国培项目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很多培训专家讲完课就走了,让老师学会教书、让老师深入了解孩子,必须在常态课堂当中反复磨,磨一两年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不是运动式培训能解决的。
很多老师说他们最主要的障碍是时间和精力不足,因为各级政府机构对学校干预太多,学校没有自由,这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政府职能必须转变,必须让老师们安安静静地教书,这是第一。第二,中国的专家很多,中国现在研究教育的人有40多万,但他们对学校的了解真的很少。我做校长培训有20多年,跟校长接触很多,有的校长跟我讲,说褚老师您知道什么是专家吗?在我们校长眼中,专家就是鱼缸里面的金鱼,可以用于观赏,但是如果把金鱼拿出来放在河水里面,放在海水里面,它就不行了,因为不接地气。专家不了解实际情况,一让他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他就现出原形。我觉得中国教育研究者必须深入学校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提供切实服务。
我们再看教学方式的变化。老师在教研活动中都在研究什么?大多在研究教学过程,其次是研究教学教法,对孩子的研究很少。在教研活动中,在目标分解教材教法分析方面,教研组长发挥作用最大,因为他们了解课标、了解知识体系,对教材非常熟悉,但是学情分析方面教研员就不行了,反而是普通老师最了解学生,为什么呢?因为教研人员已经脱离课堂,他很多年不教书,他的优势是知识优势、教材优势而不是了解学生的优势。在实际教研活动当中对学生情况分析很少,可能和我们教研活动当中话语权不一样有关系,教研活动中,普通老师没有发言机会,甚至自己不敢说。所以,教研活动将来让普通老师多讲讲孩子的情况,我认为这是重要的突破。
我们再看最有效的教研交流形式,同学科同年级教研效果最好,为什么?因为教的是同一学科同一本书,第二是同学科跨年级,效果最不好的是跨学科同年级。但这种教研交流形式我认为非常重要。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个人本身不分学科,但是我们的学科教学深深割裂了,所以我认为教孩子不同学科的老师很有必要坐下来讨论讨论,该怎么样培养完整的人。我们现在提出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两种方式一个是纵向整合,比如英语一年级到六年级,横向整合不同学科之间老师整合,这种整合越来越多,需要加强这种教学方式。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