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佛教诗词,从哪里看出苏轼具有佛教思想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9 17:46
- 提问者网友:动次大次蹦擦擦
- 2021-05-19 02:32
苏东坡的佛教诗词,从哪里看出苏轼具有佛教思想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愁杀梦里人
- 2021-05-19 04:10
苏轼与佛教的关系
他年青时候所住的地方就是眉州,离佛教胜地峨眉山不远,离眉山大佛更近。他小的时候不可能不受佛教的影响。在一次经过忠州时,看到一座屈原塔,为此写下了一段文字:“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因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这首诗虽然是歌颂屈原,但也表白了他的心迹。 ??
苏东坡一生被贬多次,可以说是痛苦坎坷陪伴他一辈子,但他为什么还是那么平静、乐观和旷达呢?究其原因,这与他中年之后学禅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经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信佛学禅,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即由一个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到佛教无物无我心性明静的人生观蜕变,用禅学理念来观察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使他得到极大解脱。
禅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哲学。禅不仅来自印度达摩大师的传播,还来自老子庄子的道家文化传统。它的精义就是“无我”、“无为”的理念。禅给苏轼另外一种看待世间万事万物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想进入那种自由忘我的境界。正像禅师刘悟元那首参禅的诗所说的:“堪破浮生一也无,单身只影走江湖。鸢飞鱼跃藏真趣,绿水青山是道图。大梦场中谁觉我,千峰顶上视迷徒。终朝谁在鸿蒙窍,一任时人牛马呼。”因此,了解苏东坡这样一个复杂而又极其丰富的历史人物,仅仅从政治斗争或文学艺术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也仅仅是对苏轼与宋朝那些小人作斗争过程的追述,对苏东坡思想的转变以及转向何方,并没有涉及。
苏东坡在苏杭结识的禅师,有清顺、守诠、仲殊、道臻、可久、垂云、思聪、惠思、怀琏、善本、道荣等。在黄州,苏轼认识了一位禅僧,叫佛印了元。这个人对苏轼影响很大。佛印在黄州一个佛教院里当主持,二人互相参禅论道,使苏轼真正相信了禅学“四大非有,五蕴皆空”的理念。他开始反省自己所有苦难的原因,是多欲,禅宗讲无欲则刚,要想取得心理的安宁,必须去欲。要那么些名利干啥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他开始练瑜珈、练气功还总结了一套练功术。同时他也学到了许多养生之道,学会了做菜,比如东坡肉等佳肴。
他还结识了画家米芾,与米芾讨论绘画艺术形与神的关系。他还到湖北玉泉寺向玉泉禅师讨教禅学的精义。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小妾朝云也信了佛。前妻死后,朝云转正为夫人,一直陪伴着他,直到海南岛。在黄州,朝云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遁儿。苏轼为儿子写了一首诗作自嘲:“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些都反映了他入佛之后的平静心态。
三、苏轼词作中的佛教意识
他入佛之后就有一种平静心态,从而在他的词中必有体现。他在东坡上盖了一间茅屋,自名为“雪堂”,真正过起了农耕归隐的生活。苏轼归隐情结和他的人生观念,在黄州时期都达到了圆通的境界。完成这一转变无疑是非常痛苦的。而这种大苦大难之后的大彻大悟,使他的思想境界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同时也带动了文学创作的飞跃。他的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等一系列绝世佳作,正是这一阵痛与彻悟的果实。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著名的那一首《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表面的意思是:他与几个朋友在田间行走,忽然风吹雨打。那几个人都打起伞或雨衣,而苏轼却任凭风吹雨打,继续吟啸前行。一会儿雨过......余下全文>>
他年青时候所住的地方就是眉州,离佛教胜地峨眉山不远,离眉山大佛更近。他小的时候不可能不受佛教的影响。在一次经过忠州时,看到一座屈原塔,为此写下了一段文字:“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因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这首诗虽然是歌颂屈原,但也表白了他的心迹。 ??
苏东坡一生被贬多次,可以说是痛苦坎坷陪伴他一辈子,但他为什么还是那么平静、乐观和旷达呢?究其原因,这与他中年之后学禅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经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信佛学禅,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即由一个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到佛教无物无我心性明静的人生观蜕变,用禅学理念来观察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使他得到极大解脱。
禅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哲学。禅不仅来自印度达摩大师的传播,还来自老子庄子的道家文化传统。它的精义就是“无我”、“无为”的理念。禅给苏轼另外一种看待世间万事万物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想进入那种自由忘我的境界。正像禅师刘悟元那首参禅的诗所说的:“堪破浮生一也无,单身只影走江湖。鸢飞鱼跃藏真趣,绿水青山是道图。大梦场中谁觉我,千峰顶上视迷徒。终朝谁在鸿蒙窍,一任时人牛马呼。”因此,了解苏东坡这样一个复杂而又极其丰富的历史人物,仅仅从政治斗争或文学艺术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也仅仅是对苏轼与宋朝那些小人作斗争过程的追述,对苏东坡思想的转变以及转向何方,并没有涉及。
苏东坡在苏杭结识的禅师,有清顺、守诠、仲殊、道臻、可久、垂云、思聪、惠思、怀琏、善本、道荣等。在黄州,苏轼认识了一位禅僧,叫佛印了元。这个人对苏轼影响很大。佛印在黄州一个佛教院里当主持,二人互相参禅论道,使苏轼真正相信了禅学“四大非有,五蕴皆空”的理念。他开始反省自己所有苦难的原因,是多欲,禅宗讲无欲则刚,要想取得心理的安宁,必须去欲。要那么些名利干啥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他开始练瑜珈、练气功还总结了一套练功术。同时他也学到了许多养生之道,学会了做菜,比如东坡肉等佳肴。
他还结识了画家米芾,与米芾讨论绘画艺术形与神的关系。他还到湖北玉泉寺向玉泉禅师讨教禅学的精义。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小妾朝云也信了佛。前妻死后,朝云转正为夫人,一直陪伴着他,直到海南岛。在黄州,朝云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遁儿。苏轼为儿子写了一首诗作自嘲:“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些都反映了他入佛之后的平静心态。
三、苏轼词作中的佛教意识
他入佛之后就有一种平静心态,从而在他的词中必有体现。他在东坡上盖了一间茅屋,自名为“雪堂”,真正过起了农耕归隐的生活。苏轼归隐情结和他的人生观念,在黄州时期都达到了圆通的境界。完成这一转变无疑是非常痛苦的。而这种大苦大难之后的大彻大悟,使他的思想境界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同时也带动了文学创作的飞跃。他的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等一系列绝世佳作,正是这一阵痛与彻悟的果实。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著名的那一首《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表面的意思是:他与几个朋友在田间行走,忽然风吹雨打。那几个人都打起伞或雨衣,而苏轼却任凭风吹雨打,继续吟啸前行。一会儿雨过......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