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3 02:29
- 提问者网友:戎马万世
- 2021-03-02 04:04
教育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鸦
- 2021-03-02 05:38
海德格尔认为教育“在路上”、“在旅途中”。的确,教育虽然具有永恒性,但教育在时间中流淌,具有未成性,更具变动性。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正感受着中国教育领域的理念及行动的变革。
一、 教育不是升学,是达成幸福
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应属于人类的理性认识的范畴。假如我们探究真实的感性教育现实,我们会发现,过去的教育是升学的代名词。以分数为目的,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随意更改课程计划,智育恶性膨胀,排挤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应有空间和时间,甚至对智育科目也有选择,凡是升学考试科目,“加大力度”,不考试的科目必须“让道”。近年来,教育界开始反思究竟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思想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新课程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真谛。教育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不是升学,教育是人性成长的追求,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们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之于幸福不是外借于它,而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意。教育通过知识技能的掌握,智慧的增长,德行的完善範人在活动中达到自由的境界,从而获得愉悦的幸福感受,这是教育本体价值的体现。人的需要是丰富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教育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但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而且能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具有个人享用价值。应该看到,德、智、体、美、劳是至今最完美的教育组成部分。这五个不同方面,既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促进,分别具有不能相互代替的作用和价值。以升学、分数为目的的教育不仅其教育活动本身不可能幸福,而且其目的也是使学生日渐远离幸福。教育的事业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事业,不仅面向社会的未来,而且面向个人的未来。教育追求一种“应然”理想,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幸福源于可能的生活,可能生活的实现意味着幸福的获得。所以,教育通过创造可能的生活,通过可能生活的现实转化,从而获得了幸福的底蕴。
二、 教育不是训练,是生活,是创新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的教育也十分强调统一: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学期学年。我国的教育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正如钟启泉教授指出的那样: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不只是使人成为社会需要的好公民,得以适应社会的存在,而且更深刻地体现在它展示了现代社会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教育如同吃饭、睡觉,是生活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现实的社会生活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源头。教育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立于现实生活之外。封闭、保守、划一的学科中心主义,与沸腾的社会生活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脱节,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训练不出来的,它是教育引发的结果。为此,新课程倡导我们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引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内容的呈现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发散式地思考,培养他们乐于探索的积极态度,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意见、敢于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哪怕是不成熟的点滴想法,教师都要充分的尊重和鼓励,用积极的语言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创新的火花只有在一个畅所欲言的、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通过相互的碰撞中,才能迸发出来。
人需要教育,不是为了谋生或成为外在社会......余下全文>>
一、 教育不是升学,是达成幸福
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应属于人类的理性认识的范畴。假如我们探究真实的感性教育现实,我们会发现,过去的教育是升学的代名词。以分数为目的,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随意更改课程计划,智育恶性膨胀,排挤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应有空间和时间,甚至对智育科目也有选择,凡是升学考试科目,“加大力度”,不考试的科目必须“让道”。近年来,教育界开始反思究竟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思想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新课程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真谛。教育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不是升学,教育是人性成长的追求,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们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之于幸福不是外借于它,而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意。教育通过知识技能的掌握,智慧的增长,德行的完善範人在活动中达到自由的境界,从而获得愉悦的幸福感受,这是教育本体价值的体现。人的需要是丰富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教育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但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而且能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具有个人享用价值。应该看到,德、智、体、美、劳是至今最完美的教育组成部分。这五个不同方面,既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促进,分别具有不能相互代替的作用和价值。以升学、分数为目的的教育不仅其教育活动本身不可能幸福,而且其目的也是使学生日渐远离幸福。教育的事业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事业,不仅面向社会的未来,而且面向个人的未来。教育追求一种“应然”理想,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幸福源于可能的生活,可能生活的实现意味着幸福的获得。所以,教育通过创造可能的生活,通过可能生活的现实转化,从而获得了幸福的底蕴。
二、 教育不是训练,是生活,是创新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的教育也十分强调统一: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学期学年。我国的教育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正如钟启泉教授指出的那样: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不只是使人成为社会需要的好公民,得以适应社会的存在,而且更深刻地体现在它展示了现代社会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教育如同吃饭、睡觉,是生活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现实的社会生活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源头。教育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立于现实生活之外。封闭、保守、划一的学科中心主义,与沸腾的社会生活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脱节,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训练不出来的,它是教育引发的结果。为此,新课程倡导我们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引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内容的呈现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发散式地思考,培养他们乐于探索的积极态度,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意见、敢于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哪怕是不成熟的点滴想法,教师都要充分的尊重和鼓励,用积极的语言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创新的火花只有在一个畅所欲言的、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通过相互的碰撞中,才能迸发出来。
人需要教育,不是为了谋生或成为外在社会......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