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成氏的地理
- 提问者网友:喧嚣尘世
- 2021-03-20 17:49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鸽屿
- 2021-03-20 19:16
- 1楼网友:拜訪者
- 2021-03-20 20:37
1.九州问题。《容成氏》中九州部分的内容,可以与传世文献如《尚书·禹贡》、《周礼·夏官·职方氏》、《尔雅·释地》以及《吕氏春秋·有始》对读,引起学者的密切关注。
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对《容成氏》中禹治理九州洪水的竹书文本及其反映的州域、河流逐一疏理、推定,得出一些新看法。他还通过与传世古书的比较,认为竹书反映的九州在禹治水之前即已存在,属于自成一格的九州系统。朱渊清《<容成氏>夹州、涂州、叙州考》(载《续编》)对《容成氏》的夹州、涂州、叙州作了考订,并怀疑《容成氏》九州出自比《禹贡》九州更为原始的文本。晏昌贵《<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容成氏>九州柬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作出三点推论:《容成氏》九州不同于任何传世文献,而较接近《职方氏》,简文九州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其南、北、西三方边地的四州与传世文献较为相合,而处于黄淮平原及山东半岛的五州则与传世文献差别较大;《容成氏》九州约形成于两周之际或春秋前期。沈建华《楚简(容成氏)州名与卜辞金文地名》(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指出,《容成氏》所述州名有的与《尚书·禹贡》相同,不同者可从卜辞和金文地名中获得印证,有些还与《尚书·舜典》有关联。《尚书·舜典》十二州名有可能源自更早的原始卜辞记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黄人二《上博简容成氏所述之九州及相关问题探研》(《出土文献论文集》)联系传世文献,对《容成氏》九州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易德生《上博楚简<容成氏>九州刍议》(《江汉论坛》2006第5期)对《容成氏》九州作了综述性的考察,对争议较大的州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容成氏》九州和《尚书·禹贡》九州应属于一个系统,只是由于时代和版本不同,整理者有所增益,甚至改变,而造成一些差异。从《容成氏》所叙九州来看,与《尔雅》版本似乎更接近些。凡国栋《<容成氏>“九州”得名原因试探》(载《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将《容成氏》九州和传世文献所记载的相关州名联系起来讨论,分析了《容成氏》“九州”得名的原因。尹宏兵《<容成氏>与“九州”》(载《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认为《容成氏》九州有可能产生于战国早期,其九州区划是以战国初年东方政治地理格局为基础的,也是殷遗民站在殷商或东方立场上吸收《禹贡》九州并加以调整的结果,与《禹贡》的夏、周或西方倾向正好形成对比,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九州版本的夷夏东西说。
2.除了九州问题外,《容成氏》中还涉及其他地理问题。陈伟《竹书<容成氏>共、滕二地小考》(《文物》2003年第12期)对武王伐纣所经的共、滕二地进行了考证。马保春《由楚简<容成氏>看汤伐桀的几个地理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依据《容成氏》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有关甲骨文资料,推测“鬲山氏”在汤桀之战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对“鸣条之遂”提出了新的理解。罗琨《楚竹书本<荣成氏>与商汤伐桀再探讨》(载《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线装书局,2008年)对汤伐桀过程中的地理问题以及进军路线做了探讨。许全胜《<容成氏>篇释地》(载《续编》)对商汤伐桀中的戎遂、高神之门以及武王伐纣中的管地进行了讨论。吴良宝《说上博简<容成氏>中的“滕”地》(载《古籍研究2004·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则认为许全胜读“管”之字当读为“滕”,滕地也在黄河以北,距共地的位置不会太远。沈建华《甲骨文中所见楚简“九邦”诸国》(载《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将《容成氏》九邦与甲骨文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周王灭商除了《尚书·牧誓》所讲的联合八国部族之外,还包括“九邦”诸国。一旦文王得到天下,“九邦”却未必心悦归服。郑杰祥《商汤伐桀路线新探》(《中原文物》2007年第2期)对商汤伐桀路线中的地名地望进行了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