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形容生意兴隆诗句,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这么说吧?四海、三江指哪儿?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9 17:32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05-08 23:43
古人形容生意兴隆诗句,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这么说吧?四海、三江指哪儿?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5-09 00:39
四海:古代儒家相传之地理观念,谓普天之下,皆为中国;中国之外,则为四海。而《山海经》之作者,以为四海之内为“海内”,“海内”之中有五山,而中国在焉。四海之外为“海外”,“海外”之外为“大荒”,“大荒”为日月所出入处,且在“海外”与“大荒”之间,尚有许多国家及山岳在焉。
最早提出“三江”名称的应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尚书》著作。《尚书》中有一篇《禹贡》,记述了我国九州(即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方域、地质、物产、贡赋、交通、政治、民族分布等,是我国最早的一篇人文地理的重要典籍。该书对扬州(九州之一,泛指今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上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的介绍为“三江即入,震泽底定。”这里所指的“三江”,主要是指长江、黄河、淮河,因长江三角洲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这些平原主要由长江、黄河、淮河冲积而成。
封建社会中被封建统治者定为必读的“十三经”(即13部古书)教科书之一的《周礼》,古代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两年后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代行王政,对周朝的巩固和发展作了重要贡献。成王长大后,周公还政成王)所作,当代文经学家从出土的周、秦铜器铭文中,认定《周礼》为战国时期的作品。《周礼·夏官·职方氏》谈到扬州时为“东南曰扬州……其川三江”。这是指古扬州一带江河纵横交错,密集如网的地形特征,与《禹贡》对“三江”的表述相同。
历史步入汉代以后,“三江”名称有了多种解释。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著名史学家班固写成了继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后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巨著———《汉书》。《汉书·地理志》以今吴淞江和安徽省芜湖市、江苏省宜兴市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并长江下游称之为南江、中江、北江的“三江”。东汉人郑玄曾作《周礼注》,认为南江应是赣江(纵贯今江西省,全长864千米,流贯江西的赣南、吉安、鄱阳三大盆地,汇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江应是岷江(发源于今四川、甘肃、陕西边界连接的岷山,全长711千米,流域面积166084平方千米,在四川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后改名为长江);北江应是汉江(又名汉水,发源于陕西省西部,全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68851平方千米,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在武汉市区注入长江)。盛弘之对《汉书·地理志》和援引郑玄看法的《初学记》中对南江、中江、北江“三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荆州记》一书写道:长江上游为南江,长江中游为中江,长江下游为北江,合称为“三江”。
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466年—527年)十分注意到各地寻访古迹,观察江河水道分布及各地区风貌,为前人所注的《水经》作注。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内容丰富、注文20倍于原文、引用典籍多达430多种、详细记录了全国1252条大小河流的走向和所经过的山陵、城邑的地理名著———《水经注》,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认为,“三江”应当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分江水(指据说由今安徽省贵池市分长江水东出至浙江省余姚市入海的江水,而实际上这是一条并不存在的水道)、中江(指长江通太湖一水)、北江(长江下游至出海段)。《水经注》还另引晋朝人郭璞(郭景纯)的看法,说岷江、松江(即今吴淞江)、浙江(即今钱塘江)为“三江”。
史书《吴越春秋》记载、浙江(即钱塘江)、浦江(即浦阳江)、剡江(即曹娥江)为“三江”。韦昭《国语》注:松江(即吴淞江)、钱塘江、浦阳......余下全文>>
最早提出“三江”名称的应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尚书》著作。《尚书》中有一篇《禹贡》,记述了我国九州(即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方域、地质、物产、贡赋、交通、政治、民族分布等,是我国最早的一篇人文地理的重要典籍。该书对扬州(九州之一,泛指今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上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的介绍为“三江即入,震泽底定。”这里所指的“三江”,主要是指长江、黄河、淮河,因长江三角洲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这些平原主要由长江、黄河、淮河冲积而成。
封建社会中被封建统治者定为必读的“十三经”(即13部古书)教科书之一的《周礼》,古代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两年后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代行王政,对周朝的巩固和发展作了重要贡献。成王长大后,周公还政成王)所作,当代文经学家从出土的周、秦铜器铭文中,认定《周礼》为战国时期的作品。《周礼·夏官·职方氏》谈到扬州时为“东南曰扬州……其川三江”。这是指古扬州一带江河纵横交错,密集如网的地形特征,与《禹贡》对“三江”的表述相同。
历史步入汉代以后,“三江”名称有了多种解释。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著名史学家班固写成了继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后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巨著———《汉书》。《汉书·地理志》以今吴淞江和安徽省芜湖市、江苏省宜兴市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并长江下游称之为南江、中江、北江的“三江”。东汉人郑玄曾作《周礼注》,认为南江应是赣江(纵贯今江西省,全长864千米,流贯江西的赣南、吉安、鄱阳三大盆地,汇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江应是岷江(发源于今四川、甘肃、陕西边界连接的岷山,全长711千米,流域面积166084平方千米,在四川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后改名为长江);北江应是汉江(又名汉水,发源于陕西省西部,全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68851平方千米,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在武汉市区注入长江)。盛弘之对《汉书·地理志》和援引郑玄看法的《初学记》中对南江、中江、北江“三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荆州记》一书写道:长江上游为南江,长江中游为中江,长江下游为北江,合称为“三江”。
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466年—527年)十分注意到各地寻访古迹,观察江河水道分布及各地区风貌,为前人所注的《水经》作注。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内容丰富、注文20倍于原文、引用典籍多达430多种、详细记录了全国1252条大小河流的走向和所经过的山陵、城邑的地理名著———《水经注》,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认为,“三江”应当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分江水(指据说由今安徽省贵池市分长江水东出至浙江省余姚市入海的江水,而实际上这是一条并不存在的水道)、中江(指长江通太湖一水)、北江(长江下游至出海段)。《水经注》还另引晋朝人郭璞(郭景纯)的看法,说岷江、松江(即今吴淞江)、浙江(即今钱塘江)为“三江”。
史书《吴越春秋》记载、浙江(即钱塘江)、浦江(即浦阳江)、剡江(即曹娥江)为“三江”。韦昭《国语》注:松江(即吴淞江)、钱塘江、浦阳......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