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污系统是怎样的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0 16:37
- 提问者网友:浮克旳回音
- 2021-02-10 12:05
中国古代的城市排污系统是怎样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罪歌
- 2021-02-10 12:18
西汉长安城的城市排水系统由城壕和排水明渠、暗渠组成。除了宽大的城壕外,在郊外开挖的昆明池等池苑,具有调洪蓄水的作用。以其为中心,通过人工渠道串联长安附近的天然河流,形成完整的给排水网络。其中明渠自西向东横贯全城,长达9公里。由城壕和明渠组成的排水干渠总长达35公里。长安城内的排水主要依靠街道两侧的路沟。这些路沟与城内的大型排水渠相连,或直接流入城壕,再汇入附近的河流。这些路沟和水渠在经过城墙时都构筑了涵道。一般以砖石砌筑,宽可达2米,上部为拱形的券顶。城中宫殿、官署等建筑的排水设施主要有渗水井和排水管道。陶质管道剖面多呈五角形,也有呈圆形者,在排水量较大的地方还设置双排管道。
隋唐长安城在建城前经周密调查和精心设计,其后不断修建扩充,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对于这样一座总面积达83平方公里、人口逾百万的特大城市而言,排水系统对于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时的中国古代城市已发展到了封闭式的里坊制阶段。隋唐长安城南北11条、东西14条大街,将全城划分为110个坊。排水系统就遍布于由“街”、“坊”组成的棋盘格状的都市中。建筑周围常见砖铺散水、渗水井和排水管道。与汉长安城一样,隋唐长安城大部分街道的两侧都修有水沟,有土筑和砖砌两种,均为明沟。明沟外侧设人行道。大路路面中间高、两边低,便于及时排除雨水。城门下则建有排水涵洞。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在流经城内的里坊和池苑后,注入渭河和浐河,除供应城市用水外,也起到了分洪的作用。作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布局优先考虑了城内贵族人群的需求,宫室禁地中的排水设施也最为讲究。如大明宫太液池岸发现的排水渠道内设置有横向砖壁,雨水在经过时可将较大的杂物拦截下来。西内苑发现的排水暗渠为砖石结构,为防止渠道淤塞,分段安装了多道铁质闸门,第一道闸门先由铁条构成直棂窗,拦阻较大的垃圾杂物,第二道闸门布满细小的菱形镂孔,可以滤出较小的杂物。闸门拆卸自如,方便疏通。这可以说是初级的水处理装置了。
北宋都城汴梁(现河南开封)有着发达的水系,四条穿城而过的河道连通三重城壕以及城内外的湖池。市内的排水系统,是在干道两侧用石条砌筑宽约1米的明渠,废水通过城墙下构筑的涵洞流向城壕。据记载,城内有排水沟二百余条,开封府安排专人巡逻,严禁居民倒垃圾入沟,以防堵塞。
元大都城内的河湖水系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由高梁河、海子(积水潭)、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大都城的建设中,不仅充分利用自然河流开渠引水,而且修建了完善的排水系统,明渠与暗沟相结合。依北高南低的地势,大都城的南北主干道两侧,都有排水干渠,沟渠两旁还有东西向的暗沟,引胡同内的雨水排入干渠。在今西四附近的地下,曾发现石条砌筑的明渠,渠宽1米,深1.65米。在大都城东、西城墙的北段和北城墙西段发现3处向城外泄水的涵洞。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明清北京城,放弃城北部分城区,后又展拓南城,加建外郭,最终形成“凸”字形格局。城市中心也由元代的城北积水潭一带逐渐转向城南。除南移和扩展宫城、皇城外,此时还开挖南海,扩大了原太液池的水面。但总体上看,其坊巷布局、市坊结合的城市格局,基本上继承元代旧制,没有太大的变革。在排水系统上,它保留和疏浚了元大都的排水沟渠。后继的清王朝仍以北京为京师,城市布局一仍其旧,除个别局部调整,在西郊兴建皇家苑囿外,总体上并无多少变化。此时增设了一些新的排水渠道,最主要的是内城沿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至广渠门内的明沟,以及崇文门东南横贯东西的花市街明沟。作为明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城的排水设施当然也不例外地具有区域和等级之别。内城尤其是东部城区,多是官仓和达官贵人的宅邸,这里修建有完善的下水道,通往排水主干渠。一般居民区的排水设施则相对较差。
隋唐长安城在建城前经周密调查和精心设计,其后不断修建扩充,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对于这样一座总面积达83平方公里、人口逾百万的特大城市而言,排水系统对于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时的中国古代城市已发展到了封闭式的里坊制阶段。隋唐长安城南北11条、东西14条大街,将全城划分为110个坊。排水系统就遍布于由“街”、“坊”组成的棋盘格状的都市中。建筑周围常见砖铺散水、渗水井和排水管道。与汉长安城一样,隋唐长安城大部分街道的两侧都修有水沟,有土筑和砖砌两种,均为明沟。明沟外侧设人行道。大路路面中间高、两边低,便于及时排除雨水。城门下则建有排水涵洞。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在流经城内的里坊和池苑后,注入渭河和浐河,除供应城市用水外,也起到了分洪的作用。作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布局优先考虑了城内贵族人群的需求,宫室禁地中的排水设施也最为讲究。如大明宫太液池岸发现的排水渠道内设置有横向砖壁,雨水在经过时可将较大的杂物拦截下来。西内苑发现的排水暗渠为砖石结构,为防止渠道淤塞,分段安装了多道铁质闸门,第一道闸门先由铁条构成直棂窗,拦阻较大的垃圾杂物,第二道闸门布满细小的菱形镂孔,可以滤出较小的杂物。闸门拆卸自如,方便疏通。这可以说是初级的水处理装置了。
北宋都城汴梁(现河南开封)有着发达的水系,四条穿城而过的河道连通三重城壕以及城内外的湖池。市内的排水系统,是在干道两侧用石条砌筑宽约1米的明渠,废水通过城墙下构筑的涵洞流向城壕。据记载,城内有排水沟二百余条,开封府安排专人巡逻,严禁居民倒垃圾入沟,以防堵塞。
元大都城内的河湖水系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由高梁河、海子(积水潭)、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大都城的建设中,不仅充分利用自然河流开渠引水,而且修建了完善的排水系统,明渠与暗沟相结合。依北高南低的地势,大都城的南北主干道两侧,都有排水干渠,沟渠两旁还有东西向的暗沟,引胡同内的雨水排入干渠。在今西四附近的地下,曾发现石条砌筑的明渠,渠宽1米,深1.65米。在大都城东、西城墙的北段和北城墙西段发现3处向城外泄水的涵洞。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明清北京城,放弃城北部分城区,后又展拓南城,加建外郭,最终形成“凸”字形格局。城市中心也由元代的城北积水潭一带逐渐转向城南。除南移和扩展宫城、皇城外,此时还开挖南海,扩大了原太液池的水面。但总体上看,其坊巷布局、市坊结合的城市格局,基本上继承元代旧制,没有太大的变革。在排水系统上,它保留和疏浚了元大都的排水沟渠。后继的清王朝仍以北京为京师,城市布局一仍其旧,除个别局部调整,在西郊兴建皇家苑囿外,总体上并无多少变化。此时增设了一些新的排水渠道,最主要的是内城沿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至广渠门内的明沟,以及崇文门东南横贯东西的花市街明沟。作为明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城的排水设施当然也不例外地具有区域和等级之别。内城尤其是东部城区,多是官仓和达官贵人的宅邸,这里修建有完善的下水道,通往排水主干渠。一般居民区的排水设施则相对较差。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