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字的用法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2 06:48
- 提问者网友:轻浮
- 2021-03-21 14:48
“于”字的用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慢性怪人
- 2021-03-21 15:17
1.说明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
例句:(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于:在。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于:到。
2.引进行为的处所、环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从、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用法。
例句:(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于:在……。
(2)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从……。
3.引进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给”“对”等。
例句:(1)操蛇之神闻知,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于:向。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给。
4.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 于:被。
5.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例句: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6.表引进动作的范围、方面,译为“在……中”“在……方面”。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在……上。
例句:(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于:在。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于:到。
2.引进行为的处所、环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从、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用法。
例句:(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于:在……。
(2)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从……。
3.引进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给”“对”等。
例句:(1)操蛇之神闻知,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于:向。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给。
4.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 于:被。
5.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例句: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6.表引进动作的范围、方面,译为“在……中”“在……方面”。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在……上。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孤独入客枕
- 2021-03-21 16:59
一,明天天的好好
- 2楼网友:洒脱疯子
- 2021-03-21 16:53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