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的基训练习》毕业论文
3000字左右,有目录和参考文献
论舞蹈的基训练习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3 11:26
- 提问者网友:最美的风景
- 2021-04-22 15:44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4-22 16:35
论舞蹈的基训练习
[内容摘要]:舞蹈基训是舞蹈学习者和舞蹈表演者每日所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功训练。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动作、手势、表情、舞姿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基训是舞蹈的基础,也是我们在舞蹈学习中基本功强化、舞蹈气质与舞姿形成的关键。任何舞蹈的训练,都是从基训开始的,作为内容广博、任务繁重的基训课来讲,它是技术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课,更是舞蹈表演的基础。基训在课堂训练中分成几个步骤,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我们在身体训练时掌握“直、绷、软、开”等舞蹈基本功。
[关键词]:软开;控制;身体重心;
素质训练可分为腰和腿的“软”“开”两个部分。舞蹈是用人的肢体语言表达的,要使学生尽快达到肢体所需要的素质条件,应从“软”开始。
一、软度训练中可分为肩、胸、腰、腿、胯几个部分分别加强训练
(一)压肩胛带是训练肩和胸的软开度
在训练过程中可用趴把杆前压肩胛带,也可以两人一组互相后拉肩胛带。
(二)腰是身体运动的轴心
腰的软度训练是为了增强腰部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训练中,我们可以用地面吊腰、把杆吊腰和下腰、甩腰来练习。
(三)腿功是舞蹈中最重要的,舞蹈中一切舞姿和技巧都需要深厚的腿功才能完成
训练中,把杆上压腿使腿内侧的肌肉韧带得以舒展达到软的效果。而大踢腿则使腿部不仅有软度,还更加强了腿部肌肉的力量。
(四)胯的软度即是髋部的开度
舞蹈中,胯的作用也很大,可以扩大动作的空间范围,增大动作的幅度,使身体的下肢更具有表现力。训练中,可用坐地分腿练习和躺地分腿练习。趴青蛙、躺青蛙也是增强胯的软度的好方法。地面练习时习舞者的大部分与地面接触,从而可以说人体的整体重心处于地面。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处于简单的运动状态,在这种重心状态下所训练的动作相对容易完成,地面练习自始至终要求习舞者保持良好的姿态:挺胸、收腹、立腰、梗头、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以保持舒展、挺拔、剐健、优美。习舞者学会克服无形阻力的均匀用力的方法,避免耸肩、塌腰、翘臀、憋气等不良习惯,使体态挺而不僵,动作柔而不懈,为舞者的把杆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道理正是前面提到的,由于重力作用任何物体着地面积越大其物体本身就越稳定。
二、舞蹈基训中的地面素质练习
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所有的正规舞蹈教育机构在舞蹈基训的教学课程中首先会安排地面练习。此时舞者身体大部分与地面接触,所受重力最大的同时重心最稳定,身体也
最好控制。冰冻三尺,非一日只寒。地面练习主要是对舞者全身肌肉进行等张力的系统训练,使舞者肌肉线条修长,避免肌肉向横向发展或成“块”状的形态,通过地面练习使舞者获得专项所必须的基础技能,能较好地掌握和控制身体重心的正确位置,是把杆练习前的准备练习。地面练习主要训练下肢的开度和柔韧性,提高习舞者从脚尖到髋关节的外开能力,加大下肢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伸展与收缩的能力,使肌肉的张力得到均衡发展,腿形修长,肌肉线条优美。由于舞蹈艺术的特点,要求躯干的基本姿态是直立挺拔,其动作要丰富多变,通过地面练习,在上体和下肢没有任何重力负担的情况下,对腰背对抗肌群进行相对紧张和相对平衡的练习。经过长时间的地面练习,能克服习舞者体态自然松懈的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初步掌握肌肉的紧张和松弛,锻练后背和腿的能力,解决腰腿的软度和控制能力。加强腰腿的柔韧和力量的训练,加强肌肉能力和动作的感觉,加强肢体的控制能力和稳定重心的能力。个人的姿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地面练习使习舞者的身体稳定性得到初步掌控。
三、舞蹈基训中的扶把练习
舞者通过长时间的地面练习后进行扶把练习,手扶把杆进行身体姿态练习、身体屈伸绕环、摆动、波浪、平衡动作以及转体和跳跃的辅助性练习,不仅能培养规范化的身体姿态,而且能有效地发展腿部、躯干部位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借助把杆进行慢动作和分解动作练习,能够发展细腻的肌肉感觉,有利于掌握技术细节,扶把练习多是静力性活动和控制能力的练习。把杆部分包括的内容有一位擦地、五位擦地,训练擦地是为增强腿部力量和外开,锻炼脚背力量和绷脚能力,并能起到拉长腿部肌肉线条的作用;蹲,中国古典舞的蹲一般有一位蹲、二位蹲、五位蹲、踏步蹲几种,蹲组合主要是练习腿部和髋部的外开,锻炼踝部以及脚上的肌肉和跟腱韧性;小踢腿,是擦地的延续,主要锻炼主力腿肌肉力量、速度和脚部速度、力度和灵活性;单腿蹲,训练两条腿从脚腕、膝盖到腿部肌肉的柔韧和力量,训练两条腿在主力腿不动的情况下最大幅度的屈伸,并且是在同一时间完成不同的动作;腰组合,主要是训练腰部软度和力量,腰的训练在古典舞训练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与腿的训练组成 “腰腿功”,它是舞蹈学生身体素质中最基本的一部分,必须重视加强训练;控制,主要是锻炼动力腿控制能力和收腹提胯立后背及主力腿稳定性。分为吸伸腿和合直抬腿两种,其中也可以加入搬腿等动作;大踢腿,主要训练腿部软度和踢腿速度,锻炼主力腿幅度、力度、速度和提胯、收腹、立后背的控制能力。它对重心、姿态、平衡与稳定、移动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要求,扶把练习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可提高习舞者的柔韧、协调、灵活性、控制能力、力量及耐力等身体素质。尤其是力量和柔韧素质,能使习舞者所需要的能力与技巧得到有效的提高。但不正确的扶把也将会带来许多弊病,这就使扶把的作用适得其反了。扶把练习时身体重心的垂直概念也是至关重要的,垂直有外在的垂直和内在的垂直,外在的垂直是从头到脚的直线形的垂直,内在的垂直是以中心轴线形成的垂直意识,以此意识轴线为中心,应垂直于地面。外在垂直是从视觉上的直立,象船的桅杆一样,都保持对船身的垂直,但是船的桅杆不一定对地平线的垂直。内在直立感应是身体平衡的感觉,它的中心轴线始终垂直在地平线上。身体重心移动时不应有影响到胯部向上到头部的中心支撑轴线。在扶把练习中从整体静态开始变为部分动态移动,那么移动中重心是不断地在双脚上变换,习舞者真正做到身体垂直是很不容易的,往往需要依靠镜子和老师帮助纠正。“循序渐进,按部就班” 一切扶把训练的最后目的都是为了脱离把杆到中间来。我感觉扶把训练时,不论是单手扶把还是双手扶把,都必须在不影响身体重心垂直的前提下完成规定动作。手应该轻轻的放在把杆上,不要使劲的拉把、压把、握把、抬肘。 扶把训练时最重要的是从头到脚必须随时保持良好的重心垂直感,头颈向上延伸,使颈部较直,头不要向前推出,后脑、后颈与背部应成为一条直线。身体的直立是拉长脊椎骨,使胸部与股部保持在良好的中心线上,不可把骨盆前后和左右突出而破坏了直立感。骨盆绝对不允许有一点点的前后突出,一定要保持身体垂直,同时骨盆与脚也要保持在同一中心轴线上。 扶把练习时练习者多为单手双脚或单手单脚掌控身体中心,其中手的作用只是辅助调整重心。此时的人体的着地面积很少,重心用下身来控制。对习舞者的要求相对比地面练习要困难,但把杆练习能够培养习舞者正确的身体姿态和肌肉用力的方法,侧重腿部力量练习,通过肌肉对抗性练习提高身体的力度和平衡能力,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养成习舞者的规范身体姿态。扶把练习为中间练习的跳、转等难度的动作的发展打好基础。
四、舞蹈基训中的中间练习
舞者结束扶把练习来到中间时,就再没有了手的辅助调整重心帮助。此时就只能靠在扶把练习时所形成的垂直意识来做身体重心移动的准则,而中间练习中又以跳、转作为训练侧重点。跳、转对于一名舞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两项技术技能,它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功效,作为舞者练习跳、转,是比较吃功的训练内容,它须要长时间的积累训练反复练习。
(一)旋转
旋转能不能做好,关键是要把能力准备这个基础打牢固。第一先从支撑腿的半脚掌能力抓起,通过在高半足上的控、耗、压、立等训练手段,逐步强化力点高的概念及脚腕子的平衡意识。第二要解决留头和甩头与转身体的协调能力,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完整的旋转其实就是全身配合协调一致的运动。人体的不同姿态有不同的重心位置,当身体不断进行旋转运动时,重心也随动性不断的移动着。习舞者在做旋转时必然要有一个稳定的重心,即身体的垂直重心,构成一个支撑面的重心轴。在做单脚为重心的旋转时,人体的重心必须落在支撑面很小的半脚掌上。因此,在做单脚重心时,必须调整身体的垂直重心线,并使其落在支撑面以内,才能确保旋转的稳定进行。还有就是留头、甩头能够使旋转加速,通过头的转动传递给颈椎、脊椎,并与脊椎相汇合后形成内力直接作用于地面,从而增加了旋转的动力。在旋转时候提高转速增加转数。此时人体与地面接触的面只有半个脚掌,对舞者来说要求垂直重心的意识更加集中准确。
(二)跳跃
跳跃能不能完成好,关键同样也是要把准备基础打牢固。一般习舞者掌握一个动作往往要经过:对、好、精三个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跳跃练习更是如此,初学时首先习舞者要掌握跳跃动作起与落的正确方法,然后要求跳跃的舞姿,再求高度、速度和呼吸。先进行单一训练,强调蹲基本能力与身体重心垂直相辅相成,主次分明,又不重叠,跳跃与蹲与舞姿三者不同动作之间存在的有机的结合关系。跳跃练习动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纵向进程。此时人体已经要间断性离开地面,与地面成合-离-合状态。舞者自身垂直重心的意识已经达到高度集中。否则一旦失去高度集中的垂直重心意识就会落地失衡。
[内容摘要]:舞蹈基训是舞蹈学习者和舞蹈表演者每日所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功训练。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动作、手势、表情、舞姿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基训是舞蹈的基础,也是我们在舞蹈学习中基本功强化、舞蹈气质与舞姿形成的关键。任何舞蹈的训练,都是从基训开始的,作为内容广博、任务繁重的基训课来讲,它是技术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课,更是舞蹈表演的基础。基训在课堂训练中分成几个步骤,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我们在身体训练时掌握“直、绷、软、开”等舞蹈基本功。
[关键词]:软开;控制;身体重心;
素质训练可分为腰和腿的“软”“开”两个部分。舞蹈是用人的肢体语言表达的,要使学生尽快达到肢体所需要的素质条件,应从“软”开始。
一、软度训练中可分为肩、胸、腰、腿、胯几个部分分别加强训练
(一)压肩胛带是训练肩和胸的软开度
在训练过程中可用趴把杆前压肩胛带,也可以两人一组互相后拉肩胛带。
(二)腰是身体运动的轴心
腰的软度训练是为了增强腰部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训练中,我们可以用地面吊腰、把杆吊腰和下腰、甩腰来练习。
(三)腿功是舞蹈中最重要的,舞蹈中一切舞姿和技巧都需要深厚的腿功才能完成
训练中,把杆上压腿使腿内侧的肌肉韧带得以舒展达到软的效果。而大踢腿则使腿部不仅有软度,还更加强了腿部肌肉的力量。
(四)胯的软度即是髋部的开度
舞蹈中,胯的作用也很大,可以扩大动作的空间范围,增大动作的幅度,使身体的下肢更具有表现力。训练中,可用坐地分腿练习和躺地分腿练习。趴青蛙、躺青蛙也是增强胯的软度的好方法。地面练习时习舞者的大部分与地面接触,从而可以说人体的整体重心处于地面。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处于简单的运动状态,在这种重心状态下所训练的动作相对容易完成,地面练习自始至终要求习舞者保持良好的姿态:挺胸、收腹、立腰、梗头、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以保持舒展、挺拔、剐健、优美。习舞者学会克服无形阻力的均匀用力的方法,避免耸肩、塌腰、翘臀、憋气等不良习惯,使体态挺而不僵,动作柔而不懈,为舞者的把杆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道理正是前面提到的,由于重力作用任何物体着地面积越大其物体本身就越稳定。
二、舞蹈基训中的地面素质练习
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所有的正规舞蹈教育机构在舞蹈基训的教学课程中首先会安排地面练习。此时舞者身体大部分与地面接触,所受重力最大的同时重心最稳定,身体也
最好控制。冰冻三尺,非一日只寒。地面练习主要是对舞者全身肌肉进行等张力的系统训练,使舞者肌肉线条修长,避免肌肉向横向发展或成“块”状的形态,通过地面练习使舞者获得专项所必须的基础技能,能较好地掌握和控制身体重心的正确位置,是把杆练习前的准备练习。地面练习主要训练下肢的开度和柔韧性,提高习舞者从脚尖到髋关节的外开能力,加大下肢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伸展与收缩的能力,使肌肉的张力得到均衡发展,腿形修长,肌肉线条优美。由于舞蹈艺术的特点,要求躯干的基本姿态是直立挺拔,其动作要丰富多变,通过地面练习,在上体和下肢没有任何重力负担的情况下,对腰背对抗肌群进行相对紧张和相对平衡的练习。经过长时间的地面练习,能克服习舞者体态自然松懈的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初步掌握肌肉的紧张和松弛,锻练后背和腿的能力,解决腰腿的软度和控制能力。加强腰腿的柔韧和力量的训练,加强肌肉能力和动作的感觉,加强肢体的控制能力和稳定重心的能力。个人的姿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地面练习使习舞者的身体稳定性得到初步掌控。
三、舞蹈基训中的扶把练习
舞者通过长时间的地面练习后进行扶把练习,手扶把杆进行身体姿态练习、身体屈伸绕环、摆动、波浪、平衡动作以及转体和跳跃的辅助性练习,不仅能培养规范化的身体姿态,而且能有效地发展腿部、躯干部位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借助把杆进行慢动作和分解动作练习,能够发展细腻的肌肉感觉,有利于掌握技术细节,扶把练习多是静力性活动和控制能力的练习。把杆部分包括的内容有一位擦地、五位擦地,训练擦地是为增强腿部力量和外开,锻炼脚背力量和绷脚能力,并能起到拉长腿部肌肉线条的作用;蹲,中国古典舞的蹲一般有一位蹲、二位蹲、五位蹲、踏步蹲几种,蹲组合主要是练习腿部和髋部的外开,锻炼踝部以及脚上的肌肉和跟腱韧性;小踢腿,是擦地的延续,主要锻炼主力腿肌肉力量、速度和脚部速度、力度和灵活性;单腿蹲,训练两条腿从脚腕、膝盖到腿部肌肉的柔韧和力量,训练两条腿在主力腿不动的情况下最大幅度的屈伸,并且是在同一时间完成不同的动作;腰组合,主要是训练腰部软度和力量,腰的训练在古典舞训练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与腿的训练组成 “腰腿功”,它是舞蹈学生身体素质中最基本的一部分,必须重视加强训练;控制,主要是锻炼动力腿控制能力和收腹提胯立后背及主力腿稳定性。分为吸伸腿和合直抬腿两种,其中也可以加入搬腿等动作;大踢腿,主要训练腿部软度和踢腿速度,锻炼主力腿幅度、力度、速度和提胯、收腹、立后背的控制能力。它对重心、姿态、平衡与稳定、移动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要求,扶把练习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可提高习舞者的柔韧、协调、灵活性、控制能力、力量及耐力等身体素质。尤其是力量和柔韧素质,能使习舞者所需要的能力与技巧得到有效的提高。但不正确的扶把也将会带来许多弊病,这就使扶把的作用适得其反了。扶把练习时身体重心的垂直概念也是至关重要的,垂直有外在的垂直和内在的垂直,外在的垂直是从头到脚的直线形的垂直,内在的垂直是以中心轴线形成的垂直意识,以此意识轴线为中心,应垂直于地面。外在垂直是从视觉上的直立,象船的桅杆一样,都保持对船身的垂直,但是船的桅杆不一定对地平线的垂直。内在直立感应是身体平衡的感觉,它的中心轴线始终垂直在地平线上。身体重心移动时不应有影响到胯部向上到头部的中心支撑轴线。在扶把练习中从整体静态开始变为部分动态移动,那么移动中重心是不断地在双脚上变换,习舞者真正做到身体垂直是很不容易的,往往需要依靠镜子和老师帮助纠正。“循序渐进,按部就班” 一切扶把训练的最后目的都是为了脱离把杆到中间来。我感觉扶把训练时,不论是单手扶把还是双手扶把,都必须在不影响身体重心垂直的前提下完成规定动作。手应该轻轻的放在把杆上,不要使劲的拉把、压把、握把、抬肘。 扶把训练时最重要的是从头到脚必须随时保持良好的重心垂直感,头颈向上延伸,使颈部较直,头不要向前推出,后脑、后颈与背部应成为一条直线。身体的直立是拉长脊椎骨,使胸部与股部保持在良好的中心线上,不可把骨盆前后和左右突出而破坏了直立感。骨盆绝对不允许有一点点的前后突出,一定要保持身体垂直,同时骨盆与脚也要保持在同一中心轴线上。 扶把练习时练习者多为单手双脚或单手单脚掌控身体中心,其中手的作用只是辅助调整重心。此时的人体的着地面积很少,重心用下身来控制。对习舞者的要求相对比地面练习要困难,但把杆练习能够培养习舞者正确的身体姿态和肌肉用力的方法,侧重腿部力量练习,通过肌肉对抗性练习提高身体的力度和平衡能力,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养成习舞者的规范身体姿态。扶把练习为中间练习的跳、转等难度的动作的发展打好基础。
四、舞蹈基训中的中间练习
舞者结束扶把练习来到中间时,就再没有了手的辅助调整重心帮助。此时就只能靠在扶把练习时所形成的垂直意识来做身体重心移动的准则,而中间练习中又以跳、转作为训练侧重点。跳、转对于一名舞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两项技术技能,它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功效,作为舞者练习跳、转,是比较吃功的训练内容,它须要长时间的积累训练反复练习。
(一)旋转
旋转能不能做好,关键是要把能力准备这个基础打牢固。第一先从支撑腿的半脚掌能力抓起,通过在高半足上的控、耗、压、立等训练手段,逐步强化力点高的概念及脚腕子的平衡意识。第二要解决留头和甩头与转身体的协调能力,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完整的旋转其实就是全身配合协调一致的运动。人体的不同姿态有不同的重心位置,当身体不断进行旋转运动时,重心也随动性不断的移动着。习舞者在做旋转时必然要有一个稳定的重心,即身体的垂直重心,构成一个支撑面的重心轴。在做单脚为重心的旋转时,人体的重心必须落在支撑面很小的半脚掌上。因此,在做单脚重心时,必须调整身体的垂直重心线,并使其落在支撑面以内,才能确保旋转的稳定进行。还有就是留头、甩头能够使旋转加速,通过头的转动传递给颈椎、脊椎,并与脊椎相汇合后形成内力直接作用于地面,从而增加了旋转的动力。在旋转时候提高转速增加转数。此时人体与地面接触的面只有半个脚掌,对舞者来说要求垂直重心的意识更加集中准确。
(二)跳跃
跳跃能不能完成好,关键同样也是要把准备基础打牢固。一般习舞者掌握一个动作往往要经过:对、好、精三个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跳跃练习更是如此,初学时首先习舞者要掌握跳跃动作起与落的正确方法,然后要求跳跃的舞姿,再求高度、速度和呼吸。先进行单一训练,强调蹲基本能力与身体重心垂直相辅相成,主次分明,又不重叠,跳跃与蹲与舞姿三者不同动作之间存在的有机的结合关系。跳跃练习动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纵向进程。此时人体已经要间断性离开地面,与地面成合-离-合状态。舞者自身垂直重心的意识已经达到高度集中。否则一旦失去高度集中的垂直重心意识就会落地失衡。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玩家
- 2021-04-22 17:48
中外学者的这些观点,即舞蹈起源之说,甚至已形成重大流派的学说,从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认知角度和审美习惯出发,捕捉了形形色色的舞蹈之起源论据既生动形象,又丰富多彩,尤其是那些来自遥远时代的材料,或偏僻地区的例证,对于我们今天来全面认识舞蹈的起源,乃至舞蹈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价值,生命本质和美学特征,具有价值连城的意义。
但总体说来,这些材料大多仅停留在支离破碎的描述中,更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嫌,结果使如此错综复杂的舞蹈起源问题,遭到了如此轻率的简单化待遇;而在更加广阔的范畴中,这些学说对具体论述对象的生态环境,文化习性,美学特质,运动习惯等许多关键性的方方面面,则缺乏搜集的意识和严密论证,最关键的症结还在于,这些学说论及的都只是舞蹈起源的外在,虽然举足轻重,却有严重的缺陷。
研究和阐释舞蹈的起源,绝对不能忽视其“内在根据”。只有“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这两方面的情形都烂熟于心,才能最终把握舞蹈起源的真谛,使这个专题的研究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所谓舞蹈起源的“内在根据”,指的是人类那身心合一的物质条件,手舞足蹈的自娱意识和传情达意的交流需要这三种与生俱有的内在因素。
舞蹈不单纯是一种娱乐,它是表现人的诸多复杂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的艺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就是意境。
一件成功的舞蹈作品,总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一句话:有意境。美的意境需要眼光独到,善于把握时代的脉络,抓住一般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筛选,发展其中的闪光点加以提炼升华,于是栩栩如生的形象脱颖而出。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易于被观众所接受和欢迎。
舞蹈的意境有许多种,第一个是心态意境。心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喜怒,哀乐,忧愁,烦躁等心理活动的表露形式,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会复杂多变,在一定的范围里,标志着社会某一个民族或个人的精神斗志。
第二个是生态意境,舞蹈从乎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原始状态起,就由各种物体打击出各种节奏想伴随,而打击出来的各种节奏也正是音乐的原始状态。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更是与音乐难舍难分。好的舞蹈构思创作出好的舞蹈音乐,好的音乐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的成功之作比比皆是。舞蹈音乐属于音乐的一个品种,但它通过音乐塑造的时空和舞蹈的形体动作珠联璧合,使观众同时从听觉和视觉两条审美通道去欣赏同一作品。
三是情态意境。情态,顾名思义是指“情”和“景”的交融,“情”是人所为,“景”是客观存在,两者统一形成动态情势。当人与景观产生联系融为一体时,情态便在情景交融中自然结合,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
舞蹈艺术和其它的艺术门类一样,在建构自己的艺术大厦时,情要真,意要深。而情真需要创作者对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意深则需要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有高屋建领的理解和认识,只要情真意深,形象必然丰满,作品的哲理品格也便会透过情节自然浮现出来。
现代著名美学家苏珊 - 朗格说:“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整个人类的感情”。这种以整体探索、整体品察、整体把握为背景,将哲理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毕竟在更清醒的理性和更深沉的情感上观照了人类整体,而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
舞蹈的形式美,技术性极强。但这种形式美和技艺性,都是发自人体自身的,外部的形态美和技艺,都不可避免地与人体内部精神情感相通,受其支配并表现情感,不是这样,就不能称之为活的人体了,这样的舞蹈也就失去了舞蹈的真谛。舞蹈作品的生命源于人体内部的精神情感的创作机制。
舞蹈的情感是细腻的,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亦是独特的。在舞蹈商业化,国际化的今天,舞蹈的所有的优势应该加以发扬,传播,同时也要加以发展来适应当今的社会。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