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 现浇混凝土拆模之后有什么缺陷 如何修补?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2 04:10
- 提问者网友:孤凫
- 2021-04-02 00:29
论述 现浇混凝土拆模之后有什么缺陷 如何修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第四晚心情
- 2021-04-02 01:24
4 问题及成因
4.1 商品混凝土特点
正因为商品混凝土的特点导致其有一个运输过程,我司已就相关技术问题与之进行协调沟通,要求其采取防止坍落度损失过大,保证其施工性;要求其按规范加入一定量的缓凝高效减水剂或保塑剂等,保证混凝土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塑性状态,保证到场混凝土的坍落度、水化热、和易性、可泵性要求。
为保证上述要求,搅拌站会采用粉煤灰等掺合料来取代部分水泥,而由于掺合料通常是和水泥水化的产物进行二次反应,使得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偏低,若因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又无法抵抗其自身收缩,将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4.2 模板制作安装
楼层墙柱在墙柱脚与飘窗台相连的部位、或在墙柱脚与高低跨板接口位置、或在与反梁接口相连位置等处,由于模板相交处不易封闭紧密,个别墙柱脚发生漏浆形成较大、较多的孔洞。
模板本身多次转运后,强度偏低,边角磨损严重,未重新切锯拼缝处理;或表面未清理干净;或阴角部分加固不牢固(尤其是电梯井筒周边部分位置剪力墙阴阳角为非直角的部位),造成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蜂窝麻面、阴角不方正、涨模变形严重。
楼层墙柱根部不平整,墙柱模板安装完毕与楼地面相接处出现缝隙,墙柱根部定位模安装不合理、墙柱底部未用砂浆塞缝或坐底浆,造成根部漏浆。
4.3 混凝土振捣
在墙柱根部未坐砂浆而模板有缝隙,混凝土塔落度太大,造成墙柱根部混凝土因漏浆出现狗洞、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墙柱身中部存在漏振现象,混凝土未捣固密实,小面积出现蜂窝;振动棒抽出过快,混凝土来不及回填密实,部分墙柱身出现孔洞;墙柱振捣后未进行复插、复振,上下混凝土出现分层裂缝;凸窗台侧板位置有关较狭窄,振动过大导致平板泡浆,不振捣又会导致侧板漏振蜂窝。
4.4 混凝土质量通病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的造成,混凝土工程质量经常出现以下通病:蜂窝、麻面、孔洞、露筋、缝隙及夹层、缺棱掉角、表面不平整、强度不够及均质性差、烂脖子、疏松脱落、凹凸或鼓胀,有的仅对混凝土外观质量造成影响,有的可能会影响到结构使用功能等。
为起到防治的作用,现根据有关规范和施工经验,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分别对上述混凝土质量通病的成因进行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4.4.1 蜂窝
是指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
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②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③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④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⑤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⑥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⑦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上述中第④、⑤、⑥款是现场采用商品混凝土而施工造成蜂窝经常的原因,下沉卫生间、反梁等部位的吊模施工也经常因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注上层混凝土而造成蜂窝。
4.4.2 麻面
是指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其产生原因包括:
①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②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③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④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⑤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实际施工中,麻面的出现主要与模板有关系,还有就是振捣不实,尤其是对于高窄剪力墙或楼梯间剪力墙根部,受周边剪力墙施工影响,混凝土从周边流淌过来而未振捣,正好受到部分钢筋或其他预埋件或吊模的影响而出现麻面。再有就是拆模时间的控制,在墙柱混凝土未终凝(可能受减水剂等影响)时拆模拉伤表面,墙柱混凝土的拆模时间现场没有制作同条件养护试块,但可以根据施工经验来控制,本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在夏季,气温较高的情况下,一个对时即可拆除墙柱模板;同时在先拆除墙柱混凝土模板已发现有麻面且面积较大的问题就应考虑是否是因为拆模时间较早造成的。还有就是模板的清理问题,尤其是当模板周转次数较多的时候,清理是否到位是导致混凝土是否出现麻面的关键原因之一。
4.4.3 孔洞
是指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其产生原因包括:
①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设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②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③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④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孔洞的出现主要是混凝土工的操作问题,商品混凝土出现离析情况比较少,并且若出现离析在泵机或入模前都可以观察到,可采取相应措施处理。现场经常出现部分位置钢筋较密集、构件尺寸较小的情况,振动棒手的责任心不强,造成漏振等引起孔洞;经常出现的部位主要包括电梯井筒小构件、竖向构件尺寸截面突然变小部位、屋面层竖向构件尺寸偏少偏小。
4.4.4 露筋
是指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其产生原因包括:
①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②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③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④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⑤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露筋是比较严重的质量缺陷,应区分原因及相关质量缺陷,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钢筋保护层垫块的放置一定要到位,板底、梁底的垫块一定要按间距放置,同时对于梁板离支座位置更要注意保护层厚度的控制到位。
露筋有时候也是孔洞质量缺陷的附带问题,所以控制孔洞出现的措施同样适合于控制露筋的出现。
4.4.5 缝隙、夹层
是指混凝土内成层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②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③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④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缝隙、夹层经常会出现在混凝土墙柱根部或二次浇捣时的顶部,施工时必须采用设置清渣口进行清渣处理等措施,保证墙柱根部的焊渣、混凝土渣等清扫干净,保证施工缝处松散石子或水泥薄膜清理干净。
高层作业,板模的配模工作量大,容易造成现场使用圆盘锯和锯屑的清理问题,尤其是雨季,经常出现突然一阵风或雨,导致板面的锯屑被吹或冲进梁、墙柱内,要求在梁板钢筋安装前必须认真进行工序交接检查,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木屑的清理和冲洗,将板、梁内的木屑清扫干净,无法清扫到位的可适当采取用水冲洗,但是墙柱根部必须开设清扫口等清扫到位。
4.4.6 缺棱掉角
是指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摸时,棱角被粘掉;
②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③拆摸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边被碰掉;
④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应注意控制模板拆除时间、拆除工艺要求,防止或尽量避免缺棱掉角质量缺陷的出现。
4.4.7 表面不平整
是指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②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③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基层垫层混凝土浇注时,应特别注意用抹子找平压光,以便于基层平整度要求,保证卫生间等部位防水基层要求。若由于遇到下雨需对未达到一定强度的混凝土进行覆盖彩条布等保护,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印痕等,需在雨停歇或满足施工条件下立即进行二次收面压光处理。
4.4.8 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是指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②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③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④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冻;
⑤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现场采用商品混凝土施工,进场时必须注意核对混凝土标号与设计相符合;商品混凝土的质量保证一般可保证其配合比、强度。
现场墙柱的混凝土回弹强度,主要与混凝土的养护有关系。在施工中,严禁擅自加水;若有进场混凝土塔落度异常,应由搅拌站技术人员负责加水或采取其他措施处理,若经处理后仍需用于工程实体,应详细记录施工部位并作试压块进行试压。
4.4.9 烂脖子
是指基础、柱、墙混凝土浇筑后,与基础、柱台阶或柱、墙底板交接处,出现蜂窝状空隙,台阶或底板混凝土被挤隆起的现象。
其产生原因包括基础、柱或墙根部混凝土浇筑后,接着往上浇筑,由于此时台阶或底板部分混凝土尚未沉实凝固,在重力作用下被挤隆起,而根部混凝土向下脱落形成蜂窝和空隙(俗称烂脖子、吊脚)。
该项质量通病主要出现在地下室外侧墙上反500高、下沉式卫生间吊模部位,应注意控制好底板混凝土、反墙混凝土施工时间间隔和措施要求。
4.4.10 疏松、脱落
是指混凝土结构、构件浇筑脱模后,表面出现酥松、剥落等现象,表面强度比内部要低很多。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木模板未浇水湿透或湿润不够,混凝土表层水泥水化需要的水分被吸去,造成混凝土脱水疏松、脱落;
②炎热刮风天气浇筑混凝土,脱模后未适当护盖浇水养护,造成混凝土表层快速脱水产生疏松;
③冬期低温浇筑混凝土,未采取保温措施,结构混凝土表面受冻,造成疏松剥落。
造成疏松、脱落的主要构件部位为竖向结构构件,模板在炎热气候条件下未采取浇水湿润等措施,或在拆除模板后未进行适当养护。
4.4.11 松顶
是指混凝土柱、墙、基础浇筑后,在距顶面50~100cm高度内出现粗糙、松散,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内部呈多孔性,基本上是砂浆,无石子分布其中,强度较下部为低,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经不起外力冲击和磨损。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砂率不合适,水灰比过大,混凝土浇捣后石子下沉,上部造成松顶;
②振捣时间过长,造成离析,并使气体浮于顶部;
③混凝土的泌水没有排除,使顶部形成一层含水量大的砂浆层。
松顶质量缺陷的出现,经常发生在自拌混凝土进行施工竖向构件时,由于配合比特别是外加剂掺量不恰当,造成石子下沉,砂浆或砂层浮面到顶。
4.4.12 凹凸、鼓胀
是指柱、墙、梁等混凝土表面出现凹凸和鼓胀,偏差超过允许值。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模板支承在松软地基上,不牢固或刚度不够,混凝土浇灌后局部产生较大侧向变形;
②模板支撑不够或穿墙螺栓未销紧,致结构胀胎,造成鼓胀;
③混凝土浇筑未分层进行,一次下料过多或用吊斗直接往模板内倾倒或振捣混凝土时间过长,振动钢筋模板,造成跑模或较大变形;
④组合柱浇筑混凝土时,利用半砖外墙作模板,由于墙侧向刚度差,使组合柱容易发生鼓胀,同时影响外墙平整。
鼓胀质量缺陷的出现经常出现在L、T型异形柱施工时的阴角处,尤其是墙柱转角部位为非直角的转角部位,由于模板强度或刚度不够,或阴角部位加固不到位,造成阴角模板变形较大,向外挤涨混凝土外突。
5 修补方案
5.1 修补原则方案
本修补方案仅作总体上的论述,对于不同性质的具体的混凝土质量缺陷的修补和处理按第六节相关条款执行。
5.2 蜂窝麻面、裂缝、孔洞修补
1.对于小面积蜂窝、麻面、露石,修补目的是保护钢筋和混凝土不受侵蚀,可用1:2.5的水泥砂浆抹面修正;要求先清凿、湿水,再用抿子嵌抹压光,强调砂浆配合比强度等级应高一级、配合比试配调整确认其颜色、和易性、强度等基本要求。
2.对于细小裂缝,用水冲净裂缝处后直接用纯水泥浆压入裂缝抹补。
3.对于稍宽的裂缝,应将裂缝表面凿毛(V字型,宽度5cm,深2cm),毛刷清扫、洒水冲净后用1:2.5掺8%UEA的微膨胀水泥砂浆压入缝隙,表面压实抹光。
4.对于在墙、板等位置已经裂通的裂缝,参照第3)条修补时,应补加密目铁丝网和防渗宝(或堵漏宝)等处理,处理部位宜在迎水面。
5.对于严重的蜂窝和露筋较深的孔洞,应凿掉孔洞周围不密实的浮石、碎渣,直至坚固密实混凝土结构部位,冲净后保持润湿72小时后周围封闭模板,模板与墙柱身面成30°角,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捣实,养护3天后将多余外露砼打掉,凿平柱面。
6.对于裂缝的部位已经造成渗水、结构隐患的,严禁擅自处理,必须按相应处理程序编报专项处理方案进行处理。
4.1 商品混凝土特点
正因为商品混凝土的特点导致其有一个运输过程,我司已就相关技术问题与之进行协调沟通,要求其采取防止坍落度损失过大,保证其施工性;要求其按规范加入一定量的缓凝高效减水剂或保塑剂等,保证混凝土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塑性状态,保证到场混凝土的坍落度、水化热、和易性、可泵性要求。
为保证上述要求,搅拌站会采用粉煤灰等掺合料来取代部分水泥,而由于掺合料通常是和水泥水化的产物进行二次反应,使得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偏低,若因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又无法抵抗其自身收缩,将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4.2 模板制作安装
楼层墙柱在墙柱脚与飘窗台相连的部位、或在墙柱脚与高低跨板接口位置、或在与反梁接口相连位置等处,由于模板相交处不易封闭紧密,个别墙柱脚发生漏浆形成较大、较多的孔洞。
模板本身多次转运后,强度偏低,边角磨损严重,未重新切锯拼缝处理;或表面未清理干净;或阴角部分加固不牢固(尤其是电梯井筒周边部分位置剪力墙阴阳角为非直角的部位),造成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蜂窝麻面、阴角不方正、涨模变形严重。
楼层墙柱根部不平整,墙柱模板安装完毕与楼地面相接处出现缝隙,墙柱根部定位模安装不合理、墙柱底部未用砂浆塞缝或坐底浆,造成根部漏浆。
4.3 混凝土振捣
在墙柱根部未坐砂浆而模板有缝隙,混凝土塔落度太大,造成墙柱根部混凝土因漏浆出现狗洞、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墙柱身中部存在漏振现象,混凝土未捣固密实,小面积出现蜂窝;振动棒抽出过快,混凝土来不及回填密实,部分墙柱身出现孔洞;墙柱振捣后未进行复插、复振,上下混凝土出现分层裂缝;凸窗台侧板位置有关较狭窄,振动过大导致平板泡浆,不振捣又会导致侧板漏振蜂窝。
4.4 混凝土质量通病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的造成,混凝土工程质量经常出现以下通病:蜂窝、麻面、孔洞、露筋、缝隙及夹层、缺棱掉角、表面不平整、强度不够及均质性差、烂脖子、疏松脱落、凹凸或鼓胀,有的仅对混凝土外观质量造成影响,有的可能会影响到结构使用功能等。
为起到防治的作用,现根据有关规范和施工经验,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分别对上述混凝土质量通病的成因进行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4.4.1 蜂窝
是指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
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②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③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④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⑤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⑥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⑦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上述中第④、⑤、⑥款是现场采用商品混凝土而施工造成蜂窝经常的原因,下沉卫生间、反梁等部位的吊模施工也经常因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注上层混凝土而造成蜂窝。
4.4.2 麻面
是指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其产生原因包括:
①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②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③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④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⑤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实际施工中,麻面的出现主要与模板有关系,还有就是振捣不实,尤其是对于高窄剪力墙或楼梯间剪力墙根部,受周边剪力墙施工影响,混凝土从周边流淌过来而未振捣,正好受到部分钢筋或其他预埋件或吊模的影响而出现麻面。再有就是拆模时间的控制,在墙柱混凝土未终凝(可能受减水剂等影响)时拆模拉伤表面,墙柱混凝土的拆模时间现场没有制作同条件养护试块,但可以根据施工经验来控制,本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在夏季,气温较高的情况下,一个对时即可拆除墙柱模板;同时在先拆除墙柱混凝土模板已发现有麻面且面积较大的问题就应考虑是否是因为拆模时间较早造成的。还有就是模板的清理问题,尤其是当模板周转次数较多的时候,清理是否到位是导致混凝土是否出现麻面的关键原因之一。
4.4.3 孔洞
是指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其产生原因包括:
①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设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②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③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④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孔洞的出现主要是混凝土工的操作问题,商品混凝土出现离析情况比较少,并且若出现离析在泵机或入模前都可以观察到,可采取相应措施处理。现场经常出现部分位置钢筋较密集、构件尺寸较小的情况,振动棒手的责任心不强,造成漏振等引起孔洞;经常出现的部位主要包括电梯井筒小构件、竖向构件尺寸截面突然变小部位、屋面层竖向构件尺寸偏少偏小。
4.4.4 露筋
是指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其产生原因包括:
①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②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③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④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⑤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露筋是比较严重的质量缺陷,应区分原因及相关质量缺陷,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钢筋保护层垫块的放置一定要到位,板底、梁底的垫块一定要按间距放置,同时对于梁板离支座位置更要注意保护层厚度的控制到位。
露筋有时候也是孔洞质量缺陷的附带问题,所以控制孔洞出现的措施同样适合于控制露筋的出现。
4.4.5 缝隙、夹层
是指混凝土内成层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②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③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④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缝隙、夹层经常会出现在混凝土墙柱根部或二次浇捣时的顶部,施工时必须采用设置清渣口进行清渣处理等措施,保证墙柱根部的焊渣、混凝土渣等清扫干净,保证施工缝处松散石子或水泥薄膜清理干净。
高层作业,板模的配模工作量大,容易造成现场使用圆盘锯和锯屑的清理问题,尤其是雨季,经常出现突然一阵风或雨,导致板面的锯屑被吹或冲进梁、墙柱内,要求在梁板钢筋安装前必须认真进行工序交接检查,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木屑的清理和冲洗,将板、梁内的木屑清扫干净,无法清扫到位的可适当采取用水冲洗,但是墙柱根部必须开设清扫口等清扫到位。
4.4.6 缺棱掉角
是指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摸时,棱角被粘掉;
②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③拆摸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边被碰掉;
④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应注意控制模板拆除时间、拆除工艺要求,防止或尽量避免缺棱掉角质量缺陷的出现。
4.4.7 表面不平整
是指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②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③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基层垫层混凝土浇注时,应特别注意用抹子找平压光,以便于基层平整度要求,保证卫生间等部位防水基层要求。若由于遇到下雨需对未达到一定强度的混凝土进行覆盖彩条布等保护,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印痕等,需在雨停歇或满足施工条件下立即进行二次收面压光处理。
4.4.8 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是指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②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③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④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冻;
⑤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现场采用商品混凝土施工,进场时必须注意核对混凝土标号与设计相符合;商品混凝土的质量保证一般可保证其配合比、强度。
现场墙柱的混凝土回弹强度,主要与混凝土的养护有关系。在施工中,严禁擅自加水;若有进场混凝土塔落度异常,应由搅拌站技术人员负责加水或采取其他措施处理,若经处理后仍需用于工程实体,应详细记录施工部位并作试压块进行试压。
4.4.9 烂脖子
是指基础、柱、墙混凝土浇筑后,与基础、柱台阶或柱、墙底板交接处,出现蜂窝状空隙,台阶或底板混凝土被挤隆起的现象。
其产生原因包括基础、柱或墙根部混凝土浇筑后,接着往上浇筑,由于此时台阶或底板部分混凝土尚未沉实凝固,在重力作用下被挤隆起,而根部混凝土向下脱落形成蜂窝和空隙(俗称烂脖子、吊脚)。
该项质量通病主要出现在地下室外侧墙上反500高、下沉式卫生间吊模部位,应注意控制好底板混凝土、反墙混凝土施工时间间隔和措施要求。
4.4.10 疏松、脱落
是指混凝土结构、构件浇筑脱模后,表面出现酥松、剥落等现象,表面强度比内部要低很多。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木模板未浇水湿透或湿润不够,混凝土表层水泥水化需要的水分被吸去,造成混凝土脱水疏松、脱落;
②炎热刮风天气浇筑混凝土,脱模后未适当护盖浇水养护,造成混凝土表层快速脱水产生疏松;
③冬期低温浇筑混凝土,未采取保温措施,结构混凝土表面受冻,造成疏松剥落。
造成疏松、脱落的主要构件部位为竖向结构构件,模板在炎热气候条件下未采取浇水湿润等措施,或在拆除模板后未进行适当养护。
4.4.11 松顶
是指混凝土柱、墙、基础浇筑后,在距顶面50~100cm高度内出现粗糙、松散,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内部呈多孔性,基本上是砂浆,无石子分布其中,强度较下部为低,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经不起外力冲击和磨损。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砂率不合适,水灰比过大,混凝土浇捣后石子下沉,上部造成松顶;
②振捣时间过长,造成离析,并使气体浮于顶部;
③混凝土的泌水没有排除,使顶部形成一层含水量大的砂浆层。
松顶质量缺陷的出现,经常发生在自拌混凝土进行施工竖向构件时,由于配合比特别是外加剂掺量不恰当,造成石子下沉,砂浆或砂层浮面到顶。
4.4.12 凹凸、鼓胀
是指柱、墙、梁等混凝土表面出现凹凸和鼓胀,偏差超过允许值。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模板支承在松软地基上,不牢固或刚度不够,混凝土浇灌后局部产生较大侧向变形;
②模板支撑不够或穿墙螺栓未销紧,致结构胀胎,造成鼓胀;
③混凝土浇筑未分层进行,一次下料过多或用吊斗直接往模板内倾倒或振捣混凝土时间过长,振动钢筋模板,造成跑模或较大变形;
④组合柱浇筑混凝土时,利用半砖外墙作模板,由于墙侧向刚度差,使组合柱容易发生鼓胀,同时影响外墙平整。
鼓胀质量缺陷的出现经常出现在L、T型异形柱施工时的阴角处,尤其是墙柱转角部位为非直角的转角部位,由于模板强度或刚度不够,或阴角部位加固不到位,造成阴角模板变形较大,向外挤涨混凝土外突。
5 修补方案
5.1 修补原则方案
本修补方案仅作总体上的论述,对于不同性质的具体的混凝土质量缺陷的修补和处理按第六节相关条款执行。
5.2 蜂窝麻面、裂缝、孔洞修补
1.对于小面积蜂窝、麻面、露石,修补目的是保护钢筋和混凝土不受侵蚀,可用1:2.5的水泥砂浆抹面修正;要求先清凿、湿水,再用抿子嵌抹压光,强调砂浆配合比强度等级应高一级、配合比试配调整确认其颜色、和易性、强度等基本要求。
2.对于细小裂缝,用水冲净裂缝处后直接用纯水泥浆压入裂缝抹补。
3.对于稍宽的裂缝,应将裂缝表面凿毛(V字型,宽度5cm,深2cm),毛刷清扫、洒水冲净后用1:2.5掺8%UEA的微膨胀水泥砂浆压入缝隙,表面压实抹光。
4.对于在墙、板等位置已经裂通的裂缝,参照第3)条修补时,应补加密目铁丝网和防渗宝(或堵漏宝)等处理,处理部位宜在迎水面。
5.对于严重的蜂窝和露筋较深的孔洞,应凿掉孔洞周围不密实的浮石、碎渣,直至坚固密实混凝土结构部位,冲净后保持润湿72小时后周围封闭模板,模板与墙柱身面成30°角,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捣实,养护3天后将多余外露砼打掉,凿平柱面。
6.对于裂缝的部位已经造成渗水、结构隐患的,严禁擅自处理,必须按相应处理程序编报专项处理方案进行处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夜
- 2021-04-02 02:03
蜂窝 麻面 色差 凹凸不平 错台 离析 涨模等等缺陷,买专用修补腻子,和混凝土色差调整剂,修饰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