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结合具体内容说明是怎样刻画“隐者”这一形象的
寻隐者不遇 是怎样刻画“隐者”这一形象的?
答案:6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18:07
- 提问者网友:一抹荒凉废墟
- 2021-02-09 13:24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撞了怀
- 2021-02-09 14:53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四句诗,第一句写向童子问话,第二、三、四句写童子的答活。在问答的话中写出了古松参天,山如云海的景致,侧面表现了隐者放迹山林的不羁生活和旷达的性格。仅仅二十个字,写得事、人、景如影历历,跃然纸上,可以说是少见的笔力。因此常为画家工笔、写意的传统画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四句诗,第一句写向童子问话,第二、三、四句写童子的答活。在问答的话中写出了古松参天,山如云海的景致,侧面表现了隐者放迹山林的不羁生活和旷达的性格。仅仅二十个字,写得事、人、景如影历历,跃然纸上,可以说是少见的笔力。因此常为画家工笔、写意的传统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2-09 20:48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隐者的踪迹,通过问童子,借童子之口道出其师的行踪,单却并非言之凿凿,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后两句更显意境幽远。作者巧妙构思,在问与答的基础上侧面说明行踪飘忽不定。
- 2楼网友:由着我着迷
- 2021-02-09 19:08
通过童子的话侧面描述在隐者的情况: 1 隐者采药去了; 2 隐者在山里面; 3 隐者具体地方不清楚。 其实,隐者可能是去采药去了,但有故意避开之嫌,这样描述,隐晦地刻画了隐者心在隐居、不想与外界有瓜葛,不想见贾岛、惹上世俗的“尘埃”。
- 3楼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2-09 18:03
1、寻于山,则隐于山。
2、问于松,则高洁。
3、采药,则闲逸。
4、山高云深,人亦高深飘逸。
5、童子无拘束,自在。
- 4楼网友:第四晚心情
- 2021-02-09 16:44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树下询问隐者的弟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
他就在这则座大山中,但云深不知他在哪里。
- 5楼网友:轮獄道
- 2021-02-09 16:33
《寻隐者不遇》
与进士无缘,贾岛开始寻求新的归宿,他要么继续客居长安,要么就远赴在外任职的一些诗友,诸如姚合、王建等人。早年的清影佛灯,三十年的困守科场,使他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他想到了隐,想到了东晋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想到了杜甫的四川草堂,也想到了长安城南的终南山,想到了伴生结交的师友、诗友和释友。有一次,他只身来到满山布翠,古木参天的幽幽南山,去寻访昔日的一位朋友。或许是他的修炼还不到家,他的身上还残留着世间的东西,他不顾路途艰辛地去了,却偏偏一片投劳,空空而返,留下了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首诗作——《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产生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饱含比兴之意。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诗就是一个例证,它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由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在括号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