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蜀相颔联情景关系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3 09:54
蜀相颔联情景关系
最佳答案
鉴赏一
这首七律《蜀相》
诸葛亮
,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9-10]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鉴赏二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脑际浮现的,决不只是往古英雄诸葛亮的形象.还有抒情主人公伤时感事、叹息哭泣的荧荧泪光.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
  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
  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次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宋代以后,有不少诗话家不主张诗中发议论.认为诗以不犯本位为高,议论便落言筌,不是诗的本色.明清有些论者,甚且以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内的许多名篇是"纯乎议论"之作.我认为,诗既然要表达作者喜怒哀乐之情,就免不了有时要议论,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议论,而在于议论得好不好,有没有分寸,是否有助于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此诗后半的四句议论,就是可为后世诗人效法的成功范例.首先,这段议论从生动的写景中自然地引发出来,丝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饱含情韵.既切合吟咏对象的形象内涵,又带着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强烈感情,它精辟而凝炼,将全篇的主题思想升华了.
  其次,议论中用的就是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们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维,能够唤起读者对于渚葛亮一生的联想."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 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迹.这与一般抽象议论绝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从全诗抒情层次来讲."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老杜本人的忧国之心也隐隐然寄托其中.有这两句的沉挚悲壮,末联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才显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联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诵此二语,可见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是如何历久不衰了.[11]
评解
一千四百五十首杜诗中,称颂或提到诸葛亮的,有几十首之多,以这一首名气最大.诗题不作"武侯祠",而作"蜀相",是有深意的;意在臧否人物,而非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说的"吟怀古迹".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不愧是如椽巨笔.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首联"何处寻"三字为全诗赞颂、痛惜之辞预留伏笔,此为第一折.颔联以碧草、黄鹂两个特写镜头,反衬英雄悲情,此为第二折.颈联胸臆直泻,以凝练精警之语,概括诸葛武侯的千秋功业,此为第三折.经此三折,诗人方揭出末句的点睛之笔.全篇所怀者大,所感者深,凡读此篇者,莫不有雄浑沉郁之感.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自己怎样检查股骨头
after+从句时,表被动是用after doing 还是af
童年会有哪些幻想
大母脚趾的皮肤没有知觉
女人提前见红怎么回事
建楼房混泥土号底怎样赔偿
为什么跟他那个的时候,我叫的越大声他越用力
银行为什么不停止给负债累累的庞大贷款呢?
石家庄人一般睡觉时间都在几点
人泡在水里时间久了会撒尿吗
手机无线充电是什么原理??
王驾的相关
有没有什么照相机可以弄的假眼泪的
构造一个解为x=-3的一元一次方程为
求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台词,谢谢!!前两句是:
推荐资讯
滦州市唐山永安堂医药(金诚丽景店)怎么去啊,
捞腌菜坐庄技巧,怎么包赢?
谁有和这个图片类似的小表情?单手托下巴的
别人打电话给我,没接到的时候会自动发短信给
求晋江v文《连家美人》 作者:醉酒微酣 完结+
对儿时的女玩伴发1314.20是什么意思
求 邪降 1/2/3百度云资源 谢谢
java中replace函数返回值得问题,急急急急!
[同] 拆(可解整体,左右偏旁,上下结构,笔画,聪
富士贴片机cp43satey door 1报警怎么解决
菌肥穴施好吗
情人节我送了女朋友一盒德芙巧克力,然后回答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