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汉语的意思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9 11:04
- 提问者网友:未信
- 2021-03-08 11:31
悖论汉语的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3-08 12:22
问题一:【我觉得这简直是一个悖论!】关于现代汉语空穴来风的一词两解 空穴来风现在常用的是因为很多人曲解了他的意思,然后就多了一个意思,就是很多人用错了,哪错的那个就被规定成对的,原来的对的还是对的,懂吧。,其实高考里面,空穴来风的意思是有根据。。问题二:悖论的名实相悖 古代中国有不少经典的悖论都来自名家。名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他们的学说在于循名责实,但结果也往往被认为是流于诡辩。名家始于邓析,后有惠施、公孙龙等大家。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辩证家与诡辩派穿着与哲学家相同的服装,但不是一回事。对于诡辩术,智慧只是貌似而已,辩证家则将一切事物囊括于他们的辩证法中,而“实是”也是他们所共有的一个论题;因而辩证法也包含了原属于哲学的这些主题。诡辩术和辩证法谈论与哲学上同类的事物,但哲学毕竟异于辩证法者由于才调不同,哲学毕竟异于诡辩术者则由学术生活的目的不同。哲学在切求真知识,辩证法专务批评;至于诡辩术尽管貌似哲学,终非哲学(《形而上学》卷四章一)。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第八章《名家》里有专门的讨论。他认为,中国的“名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诡辩家、逻辑家或辩证家。如果说古希腊的辩证家和诡辩派专攻属性而不是本质的话,那么名家则在于研究“名”与“实”的关系,而且重“名”甚于重“实”是他们的精神实质。这里的 “名实”就是名目与实际。冯友兰认为中国的名家应该翻译为“School of Name”以示区别,我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上看到的正是这样翻译的。名与实关系的争论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巨大,如“孔子有正名、老子有无名、墨子有取实予名的争辩”。除名家以为,荀子对古逻辑学的贡献也很大。公孙龙的辩论执名为实,“专决于名”而不落实到经验的事物,看看他的雄辩,就会发现一些奇怪的问题。《庄子·秋水篇》提到,公孙龙曾经自夸:“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4-1 “白马非马”战国时赵国人公孙龙曾经著有《公孙龙子》一书,平原君礼遇甚厚。其“白马非马”和“坚白异同之辩”都是他的著名命题。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这也是一个逻辑上“莫能与辩”,现实中不能成立的例子。冯友兰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前面我们说到,辩证法是在对付诡辩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辩证法切不可与单纯的诡辩相混淆。诡辩的本质在于孤立起来看事物,把本身片面的、抽象的规定,认为是可靠的。”(《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和部门划分》)从辩证法的角度看,“白马非马”割断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白马属于个性,特指白颜色的马;马属于一般,具有各种颜色马的共性。公孙龙区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但是又绝对化了这种差别。白马尽管颜色上不同于其他的马,如公孙龙提到的黄马、黑马,但仍然是马。作为共性的“马”寓于作为个性的“白马”之中。“马”作为一般的范畴,包括各种颜色的马,公孙龙的白马自然也不例外。4-2 “杀盗非杀人也”这个命题与“白马非马”何其相似,尽管论证的方法和目的不同。荀子把墨辩“杀盗非杀人也”归入“惑于用名以乱名”的诡辩。荀子认为,在外延方面“人”的范畴包含了“盗”......余下全文>>问题三:有效分是什么意思 考试有效分的计算方法
——考试中有效分的价值分析
考试结束了,学校里论功行赏颁发教学奖,奖励的依据就是学生在考试中的平均成绩,结果,教数学的周老师以他的学生平均考分112.5分拿到了最高奖金。这下办公室里炸了锅。
“我的语文学科平均128分,为什么不能得最高奖?”
“我的外语学生平均考了114分哩,比112分还多2分哩。”
“我们科学考得好,为什么最高奖不给我们?这是明摆着欺负人。”……
是有点“欺负”人,在五门学科里取得128分的最高平均分,任课教师为什么不能得最高奖?科学学科为什么也不能拿最高奖?
我从教师们写在脸上的问号里,知道他们遭遇了一个悖论。
不错,单纯从绝对值的角度看,114与128确实比112.5大,可是如果将这几个数学放在特定的情境里来比较相对大小时,结果会不会颠倒过来?而什么又是特殊的情境?在转换坐标的前提下来比较各学科教学水平的相对高低,就是这种特殊情境。其实,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在进行考分处置时就是这种特殊情境。
今天,我国的高考依然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考试,在实践新课程时,研究这世界上影响最大考试中的考分处理,有没有意义?回答依然是肯定的,即使今天许多地方将升学成绩换成位置值的中考,这种特定情境还是存在的,因为位置是考分的二次处理结果。这样,一个在教学管理中亟待厘清的概念——“有效分”就浮出了水面。
雾里看花
办中学,离不开升学率,只是不要片面追求。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学校的升学率越高越好,这是硬道理。要升学,就不能不谈考试;要谈考试,就避不开甄别与选拔。只要考试的选拔功能不丧失,有效分就始终存在,而且有自己特定的价值。要说明的是,尽管许多人久经考场,尽管许多教师百战不殆,尽管许多教学管理干部满口科学规律,但是对于什么是有效分,却总是雾里看花。许多区县教研员也老以有效分来分析辖区内的教学现状,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手里的权威大棒却常常包含着一个核心错误,那就是他们的“有效分”其实不是有效的。
例1:某学校在下列20名考生中依据考试成绩录取其中的前10名,教研员刘老师在分析这次考试结果时是这样标定有效分的。(如下表1)
表1 学生某次考试的成绩一览表
有效总分为445,就是从高到低的第10名学生的考分,这就是录取的有效分。
依据“从高到低取第10名”总成绩同样的方法,他也给出了各科有效分:语文为98;数学为97;外语为99;科学为101;政治为62。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各科有效分之和为457,远远大于445分。
这又冒出了一个悖论。
众所周知,悖论是不能服众的。如果用悖论来指挥教学,那还是科学吗?岂不是在误人子弟?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如和尚头顶虱子般的悖论却偏偏被绝大多数教师接受了。
这又是一个悖论,一个认识学上的悖论。
咬分嚼数
什么是“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能实现预期目的的”。什么是“有效分”?显然是“能实现预期目的的考分”。结合当今具有明显选拔功能的高考(中考也一样)来看,所谓有效分就是按政策划定的最低录取分。这样,有效分就可以分解为“有效总分”和“各科有效分”了。有效总分是大概念,各科有效分是小概念。大概念是管小概念的。全部小概念的内涵加起来就是大概念的内涵,各科有效分之和就是总有效分。这是一个极简单的道理。
教研员刘老师之所以犯了错误,就在于忽视了后面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机......余下全文>>问题四:空穴来风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两个释义是不是有点矛盾? 词义本身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不是词典解释的矛盾。问题五:mildrette翻译中文什么意思 Millette[人名] 米利特;
The Life Difficulties under the Paradox in Cities: On Millette's Novel Creation
都市悖论下的人生困境&论米利特小说创作
——考试中有效分的价值分析
考试结束了,学校里论功行赏颁发教学奖,奖励的依据就是学生在考试中的平均成绩,结果,教数学的周老师以他的学生平均考分112.5分拿到了最高奖金。这下办公室里炸了锅。
“我的语文学科平均128分,为什么不能得最高奖?”
“我的外语学生平均考了114分哩,比112分还多2分哩。”
“我们科学考得好,为什么最高奖不给我们?这是明摆着欺负人。”……
是有点“欺负”人,在五门学科里取得128分的最高平均分,任课教师为什么不能得最高奖?科学学科为什么也不能拿最高奖?
我从教师们写在脸上的问号里,知道他们遭遇了一个悖论。
不错,单纯从绝对值的角度看,114与128确实比112.5大,可是如果将这几个数学放在特定的情境里来比较相对大小时,结果会不会颠倒过来?而什么又是特殊的情境?在转换坐标的前提下来比较各学科教学水平的相对高低,就是这种特殊情境。其实,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在进行考分处置时就是这种特殊情境。
今天,我国的高考依然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考试,在实践新课程时,研究这世界上影响最大考试中的考分处理,有没有意义?回答依然是肯定的,即使今天许多地方将升学成绩换成位置值的中考,这种特定情境还是存在的,因为位置是考分的二次处理结果。这样,一个在教学管理中亟待厘清的概念——“有效分”就浮出了水面。
雾里看花
办中学,离不开升学率,只是不要片面追求。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学校的升学率越高越好,这是硬道理。要升学,就不能不谈考试;要谈考试,就避不开甄别与选拔。只要考试的选拔功能不丧失,有效分就始终存在,而且有自己特定的价值。要说明的是,尽管许多人久经考场,尽管许多教师百战不殆,尽管许多教学管理干部满口科学规律,但是对于什么是有效分,却总是雾里看花。许多区县教研员也老以有效分来分析辖区内的教学现状,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手里的权威大棒却常常包含着一个核心错误,那就是他们的“有效分”其实不是有效的。
例1:某学校在下列20名考生中依据考试成绩录取其中的前10名,教研员刘老师在分析这次考试结果时是这样标定有效分的。(如下表1)
表1 学生某次考试的成绩一览表
有效总分为445,就是从高到低的第10名学生的考分,这就是录取的有效分。
依据“从高到低取第10名”总成绩同样的方法,他也给出了各科有效分:语文为98;数学为97;外语为99;科学为101;政治为62。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各科有效分之和为457,远远大于445分。
这又冒出了一个悖论。
众所周知,悖论是不能服众的。如果用悖论来指挥教学,那还是科学吗?岂不是在误人子弟?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如和尚头顶虱子般的悖论却偏偏被绝大多数教师接受了。
这又是一个悖论,一个认识学上的悖论。
咬分嚼数
什么是“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能实现预期目的的”。什么是“有效分”?显然是“能实现预期目的的考分”。结合当今具有明显选拔功能的高考(中考也一样)来看,所谓有效分就是按政策划定的最低录取分。这样,有效分就可以分解为“有效总分”和“各科有效分”了。有效总分是大概念,各科有效分是小概念。大概念是管小概念的。全部小概念的内涵加起来就是大概念的内涵,各科有效分之和就是总有效分。这是一个极简单的道理。
教研员刘老师之所以犯了错误,就在于忽视了后面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机......余下全文>>问题四:空穴来风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两个释义是不是有点矛盾? 词义本身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不是词典解释的矛盾。问题五:mildrette翻译中文什么意思 Millette[人名] 米利特;
The Life Difficulties under the Paradox in Cities: On Millette's Novel Creation
都市悖论下的人生困境&论米利特小说创作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