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八上的桃花源记的试题

答案:4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2 18:21
不要网址 尽量多一些 不要歪题
Yhank you!
最佳答案
17、桃花源记
1、出自《桃花源记》一文,常用来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的成语是“豁然开朗”,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环境优美、生活安乐的世界的成语是“世外桃源”,常用来比喻不了解外界情况、十分闭塞的成语是“与世隔绝”,常用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的成语是“无人问津”。
2、读下面每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二句,填写在横线上。(2分) 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苏拭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1
2
3、《桃花源记》中的“豁然开朗”一词,与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与之意境相似的一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陆游的《游山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5、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夹岩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写老人、小孩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写武陵人忽逢桃花林原因的句子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9、写出至少三个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10、写桃花源社会风情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1、“与世隔绝”在《桃花源记》中的原句是:遂与外人间隔。
二、阅读:
(一)第一自然段:
1、该段文字选自课文《桃花源记》,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作者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该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2、用原文回答问题:(1)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
(2)渔人遇到桃花林的原因是:
3、该文字在情节发展中属于哪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4、该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5、作者写这段景物描写的目的是: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6、译文:(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前行,欲穷其林:
(二)第二自然段:
1、用原文回答:
(1)写桃花源自然景物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写桃花源社会风情平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便舍船”中“舍”的音为shě 意思是放弃、舍弃;词性:动词;
“屋舍俨然”中的“舍”的音为shè 意思是房屋;词性:名词。
3、该段文字中至今仍然使用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意思是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现用来形容开阔、通达。
4、“黄发”是指老人,“垂髫”是指小孩,在这里所用的修辞是借代。
5、由“豁然开朗”我们能想到陆游的一句诗,它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们可想到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6、“初极狭,才通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设下悬念。
7、译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三)第三自然段
1、文中两个表示同一意思的范围副词是:悉和咸
2、用原文回答:
(1)桃花源人看到渔人后的表情是:见渔人,乃大惊;
(2)桃花源人自叙经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渔人对桃花源的人说了什么?桃源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听过后,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桃花源的人在得知外面情况后,担心被官府发现,所以叮咛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文字大意:写渔人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5、“语云”中“语”在这里的意思是:告诉,词性是 动词,音为yù
6、“乃大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7、译文:(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写出该段文字中出现的一个通假字并释义:要通邀,意思是邀请。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用原文答)先世避秦时乱
(四)第四、五自然段:
1、本段中的一个通假字是志,通识,意思是:做标记。
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因本文而产生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意思是: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3、此两段文字在故事情节中属于:结局和尾声部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在文中的作用是:设下悬念。
5、作者写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谈谈你对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理解:
答: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百姓和乐,确实是当时及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理想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但我们不要去苛求古人。
7、译文:(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后遂无问津者:
8、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和下句: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
(3)晨星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4)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9、“三”组字同、意不同的词:
舍——便舍船:shě 抛开; 屋舍俨然:shè 房子。
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志——处处志之:动词,作标记; 寻向所志:名词,作的标记。
10、“八”个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全部回答
一、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①渔人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①寻病终 ②寻向所志 D. ①诣太守,说如此 ②不亦说乎 二、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1分) A.便要还家 B.屋舍俨然 C.项为之强 D.满坐寂然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分)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欲穷其林____________ 2、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_ 五、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2分) 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__________ 六、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2分) 2、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2分)
最佳答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八)1.①对……感到诧异;②田间小路;③值得;④从前的,旧的;⑤不久;⑥渡口。2. 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3.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5. 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 1、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 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3、 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4、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5、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7、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8、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9、 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10、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1、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2、 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3、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14、 “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 答:不能,“具”有详尽的意思,而“咸”没有,所以不能换。 15、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16、 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 1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乐。 18、 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19、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0、 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发挥题: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桃花源外的美景。 答:考查语言运用水平。描写要有文采。 2、 “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答:先写心中圣景,后叙实现途径。 填空题: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 2、(村中人)见渔人,(村中人)乃大惊,(村中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村中人)设酒杀鸡作食。 3、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桃花源在林尽水源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仿佛若有光等词,说明它不易被发现。 5、《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6、黄发指:老人;垂髻指:小孩。 7、对联: 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八)1.①对……感到诧异;②田间小路;③值得;④从前的,旧的;⑤不久;⑥渡口。2. 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3.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5. 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 1、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 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3、 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4、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5、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7、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8、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9、 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10、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1、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2、 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3、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14、 “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 答:不能,“具”有详尽的意思,而“咸”没有,所以不能换。 15、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16、 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 1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乐。 18、 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19、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0、 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发挥题: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桃花源外的美景。 答:考查语言运用水平。描写要有文采。 2、 “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答:先写心中圣景,后叙实现途径。 填空题: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 2、(村中人)见渔人,(村中人)乃大惊,(村中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村中人)设酒杀鸡作食。 3、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桃花源在林尽水源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仿佛若有光等词,说明它不易被发现。 5、《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6、黄发指:老人;垂髻指:小孩。 7、对联: 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文博宫在哪里啊,我有事要去这个地方
单选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请问北京现代ix25小保养费用高吗?
求初二下!人教版语文17课课后词语!可晒图
单选题被称为“无烟工业”的行业是A.商业B.农
怎么加QQ三国术攻
电影男主角叫乌迪,喜剧片,他老婆是个大胖子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4小时自助银行(北海大道支
下列句中划线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
6月初去台湾旅游都需要带些什么啊?
寻求ps毛笔笔刷
床用除螨仪哪个牌子好,除螨仪那个牌子好
从韩国寄回来的一箱东西,前几天显示送交海关,
哪年的一角硬币最值钱,哪年的一角硬币最值钱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查寻、
推荐资讯
当陌生人给你水时你应该怎么做
街子古镇好玩吗 ? 有木有门票,一天个人消费
新学期欢迎新教师标语,开学欢迎新生的横幅标
新买了迪优美特S8检测时发现设备信息和介绍的
为什么狗见了生人会咬?
四川雅安至泸定的路况怎么样,骑行预计多长时
从小父母忙与挣钱,疏忽对我的教育和培养,父
团队管理能力有哪些,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哪些
怎么劝未来丈母娘让女朋友跟我一起工作
单选题日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的措施
下面文章中有5处 (第61~65) 需要添加小标题
HTC One m8 eye版的手机上的自带闹钟不支持关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